文 | 賀之見
全國85%的打印店是湖南新化縣人所開,安徽牛莊鄉的老鐵開日料店已壟斷中國市場,蘭州面館是青海化隆人的天下,浙江桐廬出快遞老闆。
地域與産業牢牢綁在一起,例子頗多。
重慶也有這樣的例子——雲陽鮮(濕)面條,大約全國70%的鮮面條都是雲陽人雙手做出來的。
一個小麥産量可忽略不計的地方,竟然與做面條結合到一起來,實在不可思議。
▲面條 圖/網絡
01
—
起源,壓面機
這裡說的制做面條,是把面粉制成可食用面條的手藝。面館吃的面條,并非面館自己現做的,而是面條作坊(廠)制成型後運送至面條店。
▲鮮面條 圖/網絡
不止重慶,南至海南,北達内蒙,東到上海,西抵甘肅,都有雲陽人開的面坊。
雲陽人與制面條的源頭,在雲陽縣機械廠生産的面條機。
1993年《四川省志·機械工業志》載:
切面機 1942年前後,四川就開始生産切面機……據不完全統計,1952~1985年,全省機械系統累計生産切面機25萬餘台,其中……雲陽縣機械廠生産4.3萬台。
——第一篇.第五章.第一節
據1998年《雲陽縣志》載:
1958年7月1日,合作社、縣鍋廠、公私合營電廠合并成立“國營雲陽縣機械廠"……縣機械廠與城關農具廠合并成立“四川省地方國營雲陽機械廠”(簡稱機電廠)……還能生産機械或機器。
1960年,縣機電廠始生産 YmJ220—2型壓面機、雙頭雙刀壓面機……等農副産品加工機械。
1979年,縣農業機械第二修理制造廠與縣機電廠合并成立地方國營雲陽縣農業機械修理制造廠,簡稱縣機械廠,改進的YmJ220—3型壓面機實驗成功,進行大批量生産,同時研制成功 YmJ150型家用小型壓面機……壓面機暢銷全國,并設有144個銷售網點,尤以河南、河北兩省為多。
——第十一篇.第二章.第三節
▲壓面機 圖/網絡
第四篇.第三節提及:
縣機械廠的雙頭雙面壓面機、摩托車配件廠的曲柄連杆總成走俏全國。
壓面機走俏全國,一些人借此走南闖北,見識打開,為後來雲陽制面人分布全國,打下基礎。
02
—
筚路藍縷創事業
生産壓面機,全國各地都有,唯獨雲陽人沿着這條路繼續走了下去,從造壓面機器,到制面條開面坊,不得不說是個奇迹。
契機在改革開放後。
雲陽地處三峽地區,曾經的全國落後之地。八十年代水電部副部長李伯甯走訪三峽地區時,拍攝了一部三峽地區的記錄片——《窮山在呼喚》:
解放30多年了,這些地方還有人睡岩洞、住窩棚,溫飽未解決、患病未解決、飲水未解決。
這其中的雲陽,直至1991年全縣才越過溫飽線(《重慶市志》雲陽縣經濟狀況描述)。
窮則思變。
八九十年代,一些雲陽打工人外出,乘船順江而下,去宜昌,去荊門,去沙市(以前一直以為沙市就是福建沙縣,直到一次被大巴車拖到荊州,才發現沙市在湖北)……
有什麼技術幹啥活,一部分人依靠壓面機做起面條生意來。
口口相傳中,最初在外開面坊的,便是馬槽人。
馬槽,現雲陽北部魚泉鎮的一個村,距離雲陽機械廠所在的縣城,幾十公裡,最初是怎麼跟面機打上交道,就跟“雲陽”與“制面”的關系一樣,還真是扯不清楚。
有說法是,一些縣機械廠裡的工人、銷售員或工人親朋好友,是馬槽一帶人。
▲雲陽鮮面店 圖/網絡
面坊生意漸起,人員短缺,就請親戚來當幫工,學好技術後幫工自尋出路另擇新址,再請親戚,反複下來,親戚帶親戚,周邊的沙沱、帆水、江口人都加入這個行業。
用馮軍旗的話轉換說:
一面是在家吃不飽飯,一面是出去掙大錢,這種巨大的反差使得外出開面坊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沿着地緣關系等網絡迅速擴散,從而使得馬槽、魚泉一帶成為面坊産業的擴散中心。
出得了三峽,就是東部廣闊地帶,當一個地方的鮮面市場逐步飽和後,新加入的制面人又踏足下一個市場,如此循環,雲陽人的足迹從湖北、河南、河北、湖南逐步擴展到全國。
發展至今,全國鮮(濕)面行業,雲陽人占70%。
全國面工一共26萬,雲陽人占了足足20萬之多。雲陽人在外地開辦的大型面條加工企業共有20家、面坊4.55萬多戶。
03
—
發展壯大
開面坊的朋友對我說,他對面有一家川外的人開的面坊,他進入那條街後,對面那家生意便日漸冷清。一位顧客買面時對我那朋友講:
你家面條是不是放了什麼東西哦?為何這麼好吃?
其實真沒,朋友說,你以為那些亂七八糟添加劑不要成本嗎?還不如天天吃新鮮的,啥都不加,省成本。至于為何雲陽鮮面好吃,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味道好,可能是雲陽鮮面發展到這麼大的原因之一。個人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雲陽人吃苦耐勞。
▲深夜鮮面店 圖/網絡
苦在作息颠倒。多數人習慣早上吃面,為保持顧客每日吃上的面條都是新鮮的,制面人多是半夜起床制面條,五六點鐘開始将新鮮面條送至一家家面館、菜市場、食堂。一些在菜市有攤位的,送完面得去菜市守着攤,一家人輪流休息。
苦在缺少休假。民以食為天,一天不能缺。一年幾乎365天,隻要有人吃面,面坊不能停,都得随時供應。一些親戚朋友,過年都難碰上一面。
苦在環境惡劣。跟面粉打交道的人,與挖煤人有得一拼,隻是顔色一白一黑而已。幹幹淨淨進面坊,出來糊得鼻子眼睛看不到。
這樣的苦,外地人不一定能适應,進入這個市場的自然就不多了。
▲灰撲撲的制面作坊車間 圖/網絡
另一個發展壯大原因是有利可圖。所謂落葉歸根,重慶本地鮮面條行業人才濟濟,基本上已無太大利潤。在外省,少有人參與這個苦差,市場還未到過度競争的地步,雲陽人遠徙千裡,在異地紮根,闖出一片事業,賺得一家人的開銷。好些人,便是這樣發家小康,短短幾年,湊得首付,回重慶、回雲陽買房安居。
安安穩穩過日子。
相關文章:
雲陽得名淺析①:雲陽原名是蚯蚓之意?
雲陽得名淺析②:雲安與雲夢
雲陽得名淺析③:雲陽來曆的四種說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