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MVP測試指标是産品經理常做的事情,那MVP測試指标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正确解讀呢?本文介紹了解讀MVP測試指标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制定測試指标的大緻邏輯,與大家分享!
一、MVP需要完美嗎?
MVP的概念是随着Eric Ries 《精益創業》的受追捧而逐漸火爆起來。簡單地說,就是指開發團隊通過提供最小化可行産品獲取用戶反饋,并在這個最小化可行産品上持續快速叠代,直到産品到達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MVP對于創業團隊來說是很重要的,可以快速驗證團隊的目标,快速試錯。
不過,MVP也有被争議和指責的地方,最大的問題就是,許多MVP在使用體驗上不夠完善,甚至有些垃圾。這有可能導緻本來一個很好的想法或創意,可能因為MVP較差的體驗得到用戶負面反饋。
有人還專門針對MVP缺陷,提出了SLC(Simple 簡單、Loveable 被喜歡、Complete 完善)概念。但要知道,Eric Ries在《精益創業》中是認可MVP“不完美”的做法的,甚至其在書中提到的Dropbox例子連個産品原型都沒有,僅僅放了一個視頻。
這些矛盾該如何理解?
二、MVP的兩層目标在我看來,MVP測試的目标包含了兩個層面:
一是用戶是否有興趣,即用戶是否存在某個需求或是否能激發用戶需求,有多少人有這些需求,這些用戶是否對某個解決方案感興趣;
二是用戶是否滿意,即某個解決方案能否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問題。當然,你也可以再加上是否願意付費,但在我看來,付費本身就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即這個解決方案需要付出的成本(包含金錢、時間、精力、學習等)。
三、MVP測試的數據指标所以,我們的主題,“如何正确解讀MVP測試指标”的答案自然就有了。
Eric Ries的MVP概念側重的是第一個層面,即他所關注的是“盡早開啟學習認知的曆程”,“用最快的方式,以最少的精力完成開發-測試-認知的反饋循環”。這裡更關心的是有多少人對某類需求感興趣,對某個解決方案感興趣,所以測量指标并非用戶對MVP的滿意程度,就像我們不能用當代的眼光去看待剛發明出來的汽車一樣。它本質上是提出一種解決方案,隻要讓用戶感知到這種解決方案即可,無論是否真的有産品本身。
在這種情況下測量指标應該是,點擊率、打開率等代表用戶感興趣的動作。如果你的MVP是視頻、僅有登陸頁、衆籌等個性化的方式,也可以是點播率、注冊率、預訂率等指标,關鍵是能代表用戶産生興趣的程度。
以上這些指标,針對的是想測試産品概念的MVP,及它要解決的問題或滿足的需求是否真的存在,覆蓋人群有多大。
而針對産品體驗的MVP測試,則要更注重滿足用戶需求程度的相關指标,如完成率、留存率、付費率等。因為,這種情況下,需要測試的是方案本身的可用性,然後再逐步改進、優化。但這時不能因為這些指标過低而放棄産品,因為如果針對産品概念的測試已經通過,那麼針對産品體驗的測試隻是一個優化的過程,而非對存在價值的考察。
四、錯位解讀的代價
所以在解讀測試指标時,關鍵在于不要錯位。
常見的錯位是,用體驗指标測量産品概念是否能引起目标用戶興趣,這是常見的錯位解讀
MVP的“不完美”有時候也确實會帶來困擾,尤其是MVP設計與其目标不一緻時,比如你做了一個粗制濫造的知識付費産品,然後測試,發現用戶留存很差,那麼能否說這類産品沒有市場呢?
當然不能,因為,
這就像你讓我試吃蛋糕,卻隻給了我面粉,或者給了我一個饅頭。其實哪怕是畫一張漂亮的假蛋糕進行産品概念測試,也比精細的面粉,或者做個真饅頭強。(下面這張圖生動的描述了這三種思路的差異)
五、MVP測試指标大小的确定
實際操作中,我們還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指标的數值達到多少才算合格呢?這其實沒有絕對的數值要求。
對于産品概念測試來說,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産品能否吸引多少用戶,這些用戶所帶來的價值有多大,這些價值能否達到你的或投資人的預期。所以,如果你的産品哪怕僅僅隻是服務一個人,但這個人卻能給你帶來巨額回報,就像許多企業級産品,那這樣的産品概念也是可取的。
對于産品體驗測試來說,當然是越高越好,可以借鑒一些同行的經驗數值,但關鍵還是财務指标,如ROI等。比如,用戶留存率較低,可能造成用戶終身價值較小,無法覆蓋其獲取成本,這是就要考慮優化體驗、提升留存了。
本文由 @Luther 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