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古代的中國,由于社會物質水平有限、醫療水平并不是特别高,所以人們的平均壽命比較低,有諸如“人活七十古來稀”、“五十而知天命”等說法,很顯然,在當時,人們已經将五十歲這一年齡視為是比較大的年齡了。
然而在現如今,社會水平大大提升,人們的營養基礎、身體狀态以及社會醫療都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所以很多人即使到了六十歲,都能夠處于一個相對而言比較随心所欲的狀态。
國家也将法定退休年齡定在了五十歲之後的六十或是六十五歲。那麼五十歲到底是否算是老年呢?
人生階段理論:老年階段的特有任務所謂階段理論指的是,著名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埃裡克森的個體心理發展理論。他認為個體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會經曆八個不同的階段,而當個體已經到達五十歲之後時,已經步入了老年階段。
此時個體的主要社會任務為獲得一種“完善感”,尋求人生的真正意義與價值。
那麼假如不經曆這一階段,個體會怎麼樣呢?埃裡克森認為, 假如略去這一步驟,個體可能會在晚年時陷入一種對之前人生的後悔與傷感之中,變得郁郁寡歡。
所以此時應該避免這種想法的出現,那麼應該做的就是尋求生活中值得留意的事物、接近自己人生價值的事情,讓自己避免被之前的不順所折磨。
“老年喪失論”和“終身發展論”标題當中的這兩種理論同樣也是存在于發展心理學流派當中的觀點,其分别的含義是:
1.當個體進入五十歲之後的老年階段之後,精神和心理狀态會同生理狀态一道,出現比較明顯的下滑與衰退,并且是單向的、不可逆的。
2.與第一種看法恰恰相反,有的學者認為,個體的發展是貫穿其一生的,人不會因為機體的老化就變得垂垂老矣,而是會将發展與進步的觀念貫穿其終身。
即便是到了五十歲的年齡,人們也不會放棄生活中的一些理想與願望,而是依然會勇敢的去争取。
老年心理學的視角(Geriatric Psychology)這一分支流派也是心理學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觀點。其中比較早的研究産生于上個世紀中後期,代表作名為《衰老》,作者是學者霍爾。
這種觀點的主要看法為,其實随着年紀的增長,人的内心會産生一種類似于“回歸”的進程。
之後,這種學派的觀點開始對很多人群産生顯著的影響,比如一些年紀已經接近五十歲的人,會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重新恢複一種十分年輕健康的心态,認為自己的生活還是充滿了希望的。
同樣,這種觀點甚至形成了一種風尚,人們開始“不服老”,頂着白發進行很多運動和鍛煉,以此證明自己的出色狀态。
所以在這種觀點看來,五十歲的人當然不算是老年人,甚至隻是稍微老一些的中年人。老年心理學的研究,使得很多人在經過鍛煉之後獲得了比之前更強健的體魄,自然也有更加堅強的精神力量。
那麼對于我們而言,應該怎樣減少衰老的影響?
衰老一方面會讓一些身體機能大不如前,很多事情無法再輕松的完成;另一方面會使得個體陷入一種暮年的心态,從而導緻焦慮、煩惱等情緒。很多人都是因此而患上了精神類疾病。
但其實是我們對于這些力量的認識不夠客觀,一方面,壓力本身的影響并不是那麼的明顯,另一方面壓力其實也并不能從根本上去摧毀一個人。
比如說,在工作和生活壓力十分明顯的東亞國家日本,他們過着繁忙的生活,頂着不小的壓力,但依然擁有最高的平均壽命——人均超過八十歲。他們抵抗衰老的法門就是IKIGAI。
這一名詞的含義是什麼呢?其指的是尋找生活當中自己擅長的、自己樂意去做的事情,讓自己生活在熱愛之中,充滿熱忱和輕松。這便是IKIGAI的真正含義。
說了這麼多,想要讓變老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重要的一點依然還是保持一個年輕的心态,隻要内心依然保持年輕,那麼外界的各種壓力就不能對自己産生任何消極的影響。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Goyal M.S., Blazey T.M., Su Y., Couture L.E., Durbin T.J., Bateman R.J., Benzinger T.L.-S., Morris J.C., Raichle M.E., Vlassenko A.G. Persistent metabolic youth in the aging female brain. Proc. Nat. Acad. Sci. 2019;116:3251–3255.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