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上海制造業轉型研究

上海制造業轉型研究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7 17:24:52

澎湃新聞記者 王琳傑

【編者按】

疫情常态化下,如何破解産業鍊、供應鍊堵點?企業如何提升抗風險能力,如何把握和看待産業新趨勢?園區建設如何适應“閉環”管理的需求?如何在疫情困擾下服務好企業,留住企業,吸引更多企業共建高質量産業集群?澎湃新聞“園區湃”項目以園區為基點,以圓桌對談方式讨論産業發展問題,持續關注戰略新興産業的當下與未來。

主持人:王琳傑 澎湃新聞記者

與談人:樊仁君 上海美維電子有限公司制造總監

李土星 津亞高科智能設備(上海)有限公司财務總監

趙 琴 津亞高科智能設備(上海)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

聶雪靜 達耐時(工業)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陸 斌 松江經開區集團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張雲偉 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城市發展部部長

上海制造業轉型研究(上海傳統制造企業的抉擇)1

在土地和人力資源雙雙緊缺的今天,“向存量要空間、以質量求發展”成為地方政府優化産業布局的大方向。

在内外部環境影響下,傳統制造業企業自身面臨的挑戰主要為技術替代和市場需求變化。加快設備升級換代,提高自動化程度,建設智能工廠,成為這類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前身為松江工業區)位于上海市西南部, 1992年7月正式啟動建設,至今已發展三十年。這裡區位優勢突出,配套設施完善,已吸引了2000餘家實體型企業紛紛落戶。

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實體經濟的主引擎,已形成電子信息、精細化工、食品飲料、現代裝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等産業,未來将着力構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4 4 X”開放型産業格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四大千億級産業集群。

松江經開區中部和東部主要為傳統制造業企業。随着各項要素成本上升,通過土地收儲、市場流轉、原地轉型升級等,開發區傳統制造企業正在逐漸向高質量發展演進。

激烈的市場競争下,這類傳統制造企業的發展狀況如何?

本期,澎湃新聞園區懇談會采訪了松江經開區内三家傳統制造業企業:上海美維電子有限公司、上海津亞電子有限公司、達耐時(工業)上海有限公司,以及松江經開區集團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陸斌,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城市發展部部長張雲偉,共同讨論傳統制造業發展困境和轉型升級的難點。

要素成本上升,企業轉型需求緊迫

澎湃新聞:近年來,大環境不樂觀。人力成本上升,疊加疫情反複,作為傳統的電子加工廠,企業這兩年遇到了哪些困難?

趙琴:我們最早屬于上海儀電集團下面的一家國有企業,過去我們主要為“白色家電”企業做代加工,客戶90%左右是白色家電企業,還有一部分做淨化器的業務。利潤率一般,這幾年整個市場黯淡,企業效益不好。

恰好,天津津亞電子想要在長三角布局一家工廠,于是兩家展開合作。去年底,天津津亞電子收購了上海儀電集團持有的我司全部股份。今年3月份,更名為津亞高科智能設備(上海)有限公司。按照公司規劃,接下來會結合現有基礎,對公司進行轉型升級。

一方面是着手于現有的消費類電子代加工業務。另外一方面,會着重進行一些市場拓展,考慮進入汽車類電子産品領域。此外,我們也會緻力于自動化設備設計制造能力的打造。希望通過努力,讓公司現有的規模能夠有所提升,實現扭虧為盈。

伴随着國際原材料供應的不穩定和能源價格的連年上漲,以及今年疫情影響,整個制造行業的大環境非常困難。公司目前還面臨着供應鍊和供應能力的挑戰,内憂外患,處于一個轉型升級的困難時期。

樊仁君:我們屬于第一批進駐松江工業區的企業,我們的主要産品是高階高密度互聯的 HDI闆和軟硬結合HDI闆,産品主要銷往歐美、東南亞、日本、韓國和國内市場。

我們集團公司一共有三個工廠,上海工廠目前有1200人左右。之前我們一直以量取勝。一直想着将分母做大,期望能夠帶來一些規模效應。但發現這條路是行不通的,尤其在上海這種各類成本比較高的地方。所以我們正在轉變思路,主要面向高端客戶,面向高附加值産品。在專注高端客戶的同時,我們也在專注做一些研發,這樣也可以提高企業的競争力。隻有技術領先了,才能跟上時代發展。

聶雪靜:我們屬于汽車産業,公司大概500人左右。當下,原材料漲價比較厲害。比如鋼鐵是我們原材料中的主要部分,主要從日本、韓國采購,現在日本鋼材漲價很厲害。還有原油、電、氣、化學品(甲醇、樹脂)都在上漲,這些都增加了我們的生産成本。另外,俄烏戰争、疫情等因素又造成訂單不穩定。

澎湃新聞:應對市場變化,企業做了哪些應對?

聶雪靜:我們的客戶主要有通用、現代、馬自達。受國際國内局勢影響,松江保稅區出台一些政策,引導企業面向國内市場。這與我們的訴求不謀而合,我們也在擴大國内市場,出口轉内銷,但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趙琴:客戶90%左右都是白色家電,這兩年白色家電附加值降低,一些白色家電客戶近年來業務逐步開始轉移到越南去,這對公司有比較大影響。此外,公司也在策劃開拓一些新業務。我們處于結構大幅度調整的過程中,新業務正在慢慢培育。

上海工廠目前大概有400人,工廠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人工成本占比較大,近年來,人工成本每年都在逐步上升,主要是一線的流水線工人人力成本比較高。

樊仁君:這兩年我們公司的銷售額在慢慢攀升,營收也還可以。我們不停地聚焦核心客戶,而核心客戶帶來的利潤是比較穩定的。

應對市場變化,我們也做了一些業務調整。未來新能源車可能是一個廣闊的市場,有巨大潛力,我們2017年也開始謀劃,加大這方面的業務,2019年以後,真正開始轉變。2021年,從産品結構看,汽車類占比38%,計算機類占比22%;通信網絡占比15%。

因為電子行業發展很快,要不斷地更新換代,我們公司要保持競争優勢,首先是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其次是要有自己的技術優勢。我們成立了研發中心,最近還成立了人才學院,培訓相關人才。

行業确實比較艱難,但貴在堅持,企業再困難,人才和技術不能忽視。不能因為眼前的利益放棄追求技術進步。

澎湃新聞:當下,企業用人方面有哪些痛點和難點?

趙琴:目前招工季節性因素較大,像春節、6.18、雙11其實非常難招的。周邊工廠同步在招,對我們還是有點影響。正好碰到客戶這邊之前兩個月都沒有怎麼生産,疫情結束後突然加量,所以用人需求徒增。

公司目前也會遇到人才流失或者招人困難等難題。這次疫情有些人才覺得在上海生活成本太高,就辭職回老家了。

張雲偉:上海制造業發展确實面臨這個問題。很多制造業由大城市北上廣深轉移到中部,或者東部偏遠一點的地方。同行業的工資差距,大城市跟中小城市不是特别大。這種情況下,原來流向大城市的一些人才逐步會返回去,離家近、成本低,可能積攢下來的錢就會更多,這是一個普遍現象。這也導緻傳統制造業在上海發展非常難。

樊仁君:今年我們新招了60個大學生,大部分非上海畢業的。

現在要在上海的大學招人,有難度。我剛進公司的時候,老顧問有華東理工大學的、上海交通大學的,最早還有清華的,現在招這些級别、這些專業的人才就比較難了。所以,我們現在也跑到外地去招聘。傳統制造業沒辦法吸引上海的大學畢業生。

我們企業老員工比較多,都待了很多年。公司一直秉承“以人為本”,哪怕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會缺員工的工資。

聶雪靜:我們急需制造行業的産業工人。此外,随着産業自動化發展,對技術和系統的要求更高,我們對一些計算機人才的需求也在擴大。

澎湃新聞:松江經開區勞動密集型企業較多,轉型升級情況如何?

陸斌:松江經開區中部和東部集中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産業。中部外資企業比較多,高達70%以上。

轉型升級很多是以外資企業的并購為主,通過引進新股東再來繼續生産,或者是轉向生産其他産品。真的把工廠徹底關掉,然後把土地轉讓給其他人的情況少一些。

比如,經開區有一家工廠叫巴特勒,工廠一直在,但是老闆已經換了好幾輪。

自動化升級帶來降本增效

澎湃新聞:企業的自動化轉型升級情況如何?

趙琴:我們公司正在規劃自動化轉型,這次除了正常的OEM代加工之外,還在考慮智能化設備制造,增加一些自動化數字化産線。

接下來主要是依靠集團做一些自動化設備更新,後續開拓的汽車行業業務,對技術和設備要求會比較高。可能會有一些新設備從天津那邊轉移過來,購置新設備也是一種選擇。

樊仁君:現在自動化是大勢所趨。設備的自動化升級,我們每年都有這方面的增資計劃,不斷疊代。首先是買一些技術領先的設備,然後淘汰一些老舊的或者能耗大的設備。現在在做可視化管理的事情,比如在辦公室就可以知道這條産線的利用率是多少,設備是不是有停機。

我們将數據化管理和人工智能導入到企業生産、倉儲的管理中,可以提升效率,提高信息透明度。另外,我們采用ERP系統來進行倉儲管理。工廠内部用到的原材料有上千種,通過這個系統我們在電腦上就可以及時看到庫存增減,提高效率和精度。此外,産品有很多生産參數,有一些工藝要求,現在可以自動把參數導進去,這樣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防止出錯。

這些自動化升級舉措,也确實給我們帶來了人工成本的降低。

聶雪靜:2010年左右,我們就開始逐步導入自動化,從純手工到半自動再到全自動。相比之下,現在人員已經有了一定精簡。但是自動化規模還不夠,現在機器人、機械手還都在推廣過程中。

澎湃新聞:自動化升級可以為企業帶來降本增效嗎?

樊仁君:十年時間,我們不斷進行自動化升級,生産機器人逐漸投入工廠。原來我們有2000多人,現在縮減到1200人。

趙琴:後道加工還是在靠流水線工人在做,我們周邊仍有幾個比較大的工廠,他們的人力需求比較厲害,人工成本也在逐年上升。

聶雪靜:這兩年,人力成本在不斷上升。自動化可以提高生産效率,招工成本降低,但是也會面臨前期投入大,成本高的問題。

澎湃新聞:作為園區管理者,面對企業招工難,有哪些解決方案?

陸斌:招工難是一直存在的問題。我們最近也對企業進行了大走訪大排查。确實有企業也提出了這個問題。

從産業規劃的角度來看,對于招工難問題,一個就是讓人才的居住成本降低,另外是讓工人的生活成本降低。

我們這一輪的産業規劃也考慮到産業工人的配套問題。經過調研,中部這邊産業工人比較多,我們的後期規劃中也在加大租賃住房、學校、醫院等公服配套設施。

張雲偉:整體上,上海多數電子信息制造企業實現了生産自動化,但距高水平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生産還有一定差距,而且生産裝備多數依賴進口。這些電子信息制造企業設備升級,不僅需要考慮費用問題,而且還需要考慮設備持續供應及持續服務等問題。在國際技術封鎖及疫情反複背景下,一些電子信息制造企業可能會面臨設備購買難、裝備不及時、售後持續服務難等問題。

上海電子信息制造企業不僅需要高端的研發類人才,而且也需要一大批具有實際操作經驗的技術工人。人力成本持續上升,導緻部分電子信息制造企業招工難。因此,上海應重點鼓勵企業推動生産技術的自動化升級,優化一線工人結構,通過生産技術持續升級抵禦一般勞動力成本上升難題。

産業生态良好,關鍵還看企業如何行動

澎湃新聞:目前松江經開區的産業生态如何?企業的布局有何變化?

趙琴:我們的一些客戶開始往外搬了,已經在浙江、江蘇這些地方買地。我們的企業人員蠻多的,基本還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業,人員工資開支還是蠻大的。所以我們也在想辦法,向高端産業發展。

樊仁君:勢必有些低端行業自然會被淘汰,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自然變化。企業怎樣把握政策,不斷調整戰略布局很重要。我們今年在松江加大了投資,包括智能工廠也在規劃,必須用跑步的姿勢去緊跟産業發展。

盡管上海乃至松江經開區的營商環境都不錯。但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往東南亞轉移,包括我們的供應鍊裡的部分企業。

聶雪靜:我們很喜歡松江這個地方。周圍的産業鍊也比較成熟穩定。我們的合作夥伴,供應商大都分布在長三角。一些規模較小的供應商,穩定性有些弱。但我們公司的供應商規模較大,所以企業整體還好。

澎湃新聞:遷出的企業,多數都轉移到哪裡?

陸斌:這些企業大都遷往嘉興或者蘇州。大規模遷移是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的。特别是2012年左右,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都遷到嘉善或者蘇州去了,企業主要還是考慮人力成本問題。

比如嘉善,屬于浙江,最低工資就比我們上海地區便宜1/3。

為什麼不往遠遷移?因為企業需要很多技術熟練的操作工。到嘉善也不算很遠,這些操作工願意過去,然後在嘉善再招新的員工,逐步把老的操作工替代掉。

張雲偉:由于成本快速上升,上海部分電子信息制造企業将新增産能放在了長三角其他地區,或者中西部地區,導緻某些産業鍊的低端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向外轉移。同時,上海的一些高端電子信息制造企業也持續湧現,推動上海電子信息産業鍊向上升級。

未來,上海應順應産業鍊升級的一般規律,通過政策引導推動制造業競争力提升,從高端制造入手成為全國電子信息産業鍊的關鍵一環。具體來說,上海可重點從工業用地保障、專業技術工人供應、生産技術升級等方面提供政策持續支持。

澎湃新聞:未來希望政府能夠給到哪些支持和幫助?

樊仁君:整體上,政府還是給了很多幫助和支持。比如G60科創走廊,我們也享受到了一些實際的政策支持。主要還是靠我們企業自身,靠市場。我們需要專注技術提升,布局海外,國内外客戶兼顧,注重高端市場,及時跟進整個産業轉型等。

陸斌:經開區是一個傳統的工業園區,因開發建設較早,土地基本都是工業用地, 現有企業也基本以工業企業為主。現在對照上海五個新城建設目标和經開區産城融合的轉型定位,我們需要逐步融入一些更加宜居的城市功能配套。

經開區分為東部、中部、西部,還有保稅區,針對不同區域我們立足産業特色和産業升級需求,均布局了一定規模的學校、醫院、人才公寓等公服配套設施。以中部為例。中部一期我們要做一個整體的轉型。現在全部都是工業用地,從未來産城融合大方向我們既要考慮地塊發展的曆史,支持好優質企業轉型升級,也要加入更多城的要素,有針對性地落地一些商業住宅,此外,針對中部産業工人比較多的現狀,我們也會建一些租賃房和職工宿舍等。

中部二期,目前土地已經全部出讓掉了,由于它屬于戰略留白區,不具備做整體轉型規劃的條件。

中部三期,有6萬産業工人住在南樂路的兩側,針對這6萬産業工人,我們會增加一些社區管理需要的配套設施。

張雲偉:當前,上海傳統電子信息制造企業主要面臨國際技術封鎖背景下的技術升級難題,土地與人力費用不斷上升造成的成本控制難題,疫情肆虐背景下的持續穩定生産難題,全球産業鍊重構背景下的市場再生難題。

随着産品與技術的升級,上海電子信息制造企業在優勝劣汰中持續提升競争力。

地方政府主要從未來産業方面和國家安全等視角考慮,在稅收和财政補貼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專業技術類制造人才的生存環境,為真正有技術的制造業企業提供充足的空間資源,以推動上海電子信息制造類企業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田春玲

校對:張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