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匠匠老師
曾有句流傳很廣的話:“不會表達自己想法的人,是性格上的啞巴”。仔細想想,不正是這樣嗎?一個不會大方、勇敢表達自己的人,在人際交流中幾乎相當于一個“會說話的啞巴”。
想一想,你的孩子有這些表現嗎?
♥ 在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面對着同學、老師,卻遲遲開不了口,隻能自己默默找辦法解決;
♥ 身體難受、或者很想上廁所的時候,卻不敢在上課時候出聲,隻能默默忍受不适;
♥ 在跟同班的小夥伴一起玩耍時,其他孩子都嘻嘻哈哈,很快就成為了朋友,他卻一個人在旁邊,想融入又不敢開口的樣子;
♥ 在家裡,時常是發現了什麼去問他,孩子才承認,從來沒有主動跟家長提起過什麼事;
♥ 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時,朋友問孩子問題,孩子嗯嗯啊啊說不清楚,或者感覺不想跟人交流。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些表現,那麼他在自我表達方面仍需提高。如果孩子長期沒有自我表達的出口,對于他的交際能力和性格發展都不利。
孩子不敢大膽表達的真相❶ 一種高級情感的萌芽——“羞怯”
有些父母會發現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越大越腼腆了。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曆程中都要經曆這麼一段“長大了、會害羞了”的時間,這正是孩子心理成長的重要表現。
❷ 每個個體獨有的特征——“氣質”
個體遺傳上的“氣質”類型差異也是孩子不愛表達的一個重要原因。
❸ 家庭教育中的過度保護或嚴厲懲罰
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是導緻孩子“說話聲音像小貓,不敢表達膽子小”的最重要因素。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或者對孩子的活動過度幹預,都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孩子探索環境、大膽表達和表現,并且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從而習慣于消極地應對環境,表現為膽小、退縮、依賴。
例如,同樣兩個在操場上玩耍的孩子,一個孩子滾了一身的泥和草,父母卻不太予以幹涉,認為隻要孩子玩得痛快、不出危險就可以了;另外一個孩子則剛趴在地上看螞蟻,父母就厲聲喝止。顯然長此以往,後面一類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就會表現得更“膽小”“退縮”,不那麼大膽、有闖勁兒。
幫孩子大膽表達的方法❶ 放輕松,不逼迫
孩子這種膽小、不敢表達的狀态實際上來自于他感覺到的外在環境或成人給他的無形壓力。這種壓力可能是孩子害怕自己說得不好、說得不對、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所以當我們了解孩子的心理壓力之後,就要學會幫助他減壓。千萬不要逼迫、誘騙孩子“你怎麼這麼膽小呢?!你還是個男孩子嗎?”……這類語言隻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家長正确的做法是表示出對孩子心理狀态的認同,對孩子更多一些包容。要允許孩子做他擅長的事情,增加孩子的自信。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耐心聽,在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打斷他。
❷ 父母得先敢于表達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通過觀察父母,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父母說話的方式、做事的方式……所以,父母自身的行為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父母自己能大聲表達、主動表達,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引導。千萬不要隻要求孩子,而自己不去實踐。
❸ 逐漸幫助孩子體驗到成功
不要一味讓孩子接觸生人,或者突然把孩子推上舞台“壯膽”。生活中的自我表達是很自然的,不是割裂開的。
父母可以逐漸幫助孩子從面對熟悉的人到面對不太熟悉的人,當孩子不斷體驗到成功後,就會逐漸有更多勇敢表達的行為。
❹ 創造豐富的生活環境
對環境的陌生感也是孩子不敢表達的重要原因,所以父母不妨多帶孩子去不同的場合,見不同的朋友,讓孩子逐漸走出家庭,熟悉周圍不同的環境。可以先從小範圍的朋友圈開始,再逐漸過渡到大一點兒的範圍,逐步降低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