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重陽節僅僅是“老人節”?其實它本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文化源遠流長,曆史極為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漢以前。
翻開《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單寫重陽節的節序詩就有266首,而寫中秋節的不過168首,元日與除夕也分别隻有120首左右,由此可見重陽節曾經的重要地位。
今天,我們就來徹底挖掘一下已經湮沒在曆史長河中的“重陽”。
1.秦漢:朕欲成仙,快樂齊天重陽一詞,最早出現在屈原的《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那時的“重陽”指代“天”,并非節日。
屈原
遠古時期,人們對山嶽十分敬仰,高山是離天最近的地方,山上常常舉行祭祀活動,用觀測星星來判斷季節時間。根據《左傳襄公九年》記載,堯帝專設了火正一職,專門負責觀測、祭祀一顆星星,叫做“大火星”,并管理百姓用火,這可是當時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
這顆“大火星”并非是指我們現代所說的火星,而是在當時夜空中的一顆發出紅光的星星。每到季秋的九月,大火星就會銷聲匿迹,這讓遠古時期崇尚火的人們感到十分恐慌,因為它意味着寒冬即将來臨。我國最早的天文曆法著作《夏小正》中所提到的“九月内火”,說的就是大火星隐退的事情。每到此時,人們常常舉辦祭祀活動,因此有說法認為,重陽節的起源就來自于此。
大火星
秦漢時期,帝王沉迷尋求長生不死的神藥,《太清諸草木方》中記叙說:“九月九日, 采菊花與茯苓松柏脂丸服之, 令人不老。”可見那時的重陽對皇帝來說是人生最重要的日子——長生不老藥得在這一天服用才有效。至于菊花、茯苓加上松柏脂到底會達成什麼療效,咱就不知道了,不過可以得知,重陽的菊花在那時妥妥的是制作“神藥”的重要原材料。
菊《本草圖譜》日本本草學家 岩崎常正
除了煉藥,要想長生,還可以“尋仙問藥”。人們一貫認為神仙住在天上,而高山是離天最近的地方。通過登高尋找仙人、尋求不死神藥,在秦漢時期已成風俗。如果說那時候皇帝過重陽的日常是吃藥,那一邊登高、一邊尋找神仙的蹤迹,就是普通人的日常。
重陽作為“節日”最早出現在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中。這是一部古代的曆史筆記小說集,大家耳熟能詳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等著名的曆史故事皆記載于此書中:
菊花酒 菊花酒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書中的這段記載出自劉邦的老婆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口中。
可見漢代的農曆九月九在宮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并已經有了為尋求長壽而佩茱(zhū)萸(yú)、吃“蓬餌”、飲菊花酒的風俗。
茱萸是一種今天依然随處可見的植物,你很可能見過,隻是不知道它的名字。重陽登高之時,就是要把這小紅果插在頭上:
茱萸
“蓬餌”則從此時起便已經成了重陽節的固定食俗。“蓬”是一種黍米,“餌”指糕餅。“蓬餌”其實就是一種黍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插上彩旗,綴以棗、果,亦稱為“花糕”。
根據記載,一盞已釀足一年的菊花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菊《本草圖譜》日本本草學家 岩崎常正
2.魏晉: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陶淵明歲月往耒(lěi),忽逢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真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百草無有射地而生。惟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芳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謹奉一束,以助彭之術。
三國魏文帝曹丕在《與鐘繇九日送菊書》中,記載了在農曆九月九日送鐘繇菊花以求長壽的事情。
曹丕認為“九”與“久”同音,這一日可以求長壽。陰曆九月時,百花開始凋謝,隻有菊花綻放,因此他覺得菊花可以延年益壽,所以送給鐘繇,為祝壽之意。
明 陳洪绶 《玩菊圖》 現藏于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曹丕的弟弟,大才子曹植對這一日卻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說:“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赫然神舉。”這是在說劉秀在災荒年突然舉兵的事情。又是天災,又是戰争,因而曹植認為“陽九”指的是災厄。這與道家的說法類似,《靈寶天地運度經》中也指陽九為天厄。
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也記載,用茱萸插頭上,可以禦初寒,還能辟除惡氣。
茱萸《本草圖譜》日本本草學家 岩崎常正
由此可以看出,魏晉時期的九月九日除了求長壽,還被當作不吉利的日子。這與漢代流行的“陰陽象數說”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所謂“陰陽象數”,可以粗淺地理解為以墨家思想和陰陽五行說相結合,用數字的奇偶變化來斷吉兇。
在陰陽象數中,九是陽數中最大的,加上“物極必反”“陽貴陰賤”的思想,九就被認為是向災厄轉變的節點,成了象征災厄的數字。
再加上九月九日之後,天氣轉涼,疾病增多。更加讓古人認為此日大兇。
後來在《周易》的興起下,這樣的說法逐漸淡化,人們更傾向于用卦象與自然的結合來抽象地诠釋吉兇。
唐 閻立本《曆代帝王圖· 晉武帝-司馬炎》局部 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如今後世看來,九這個數字已然成為權力、最大化的象征,比如“九五至尊”“九九歸一”“九州”“九霄”……早已不見了不吉的影子。
魏晉時期的重陽節已誕生了諸多美談佳話,比如“白衣送酒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可稱得上是一位菊花狂熱愛好者。某年重陽日,正在賞菊的陶淵明苦于無酒相伴,煩悶至極。此時卻有一個風度翩翩的白衣人送酒而來。仔細一瞧,原來是陶淵明的老朋友王弘。
明末清初 張風《淵明嗅菊圖》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這個王弘是南朝宋的開國功臣,因敬仰陶淵明的才學,時常去找他,卻總是吃閉門羹。後來王弘偶然得知陶淵明性情好酒,于是每次都機智地帶着酒前往,從此再也沒被拒絕過了。
傅抱石 《淵明沽酒圖》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另一個典故發生在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身上——“孟嘉落帽于龍山”。
話說又是東晉時的一個重陽節,将軍桓溫在龍山設宴。孟嘉這時正擔任桓溫的參軍,開懷痛飲時,他的帽子被山風吹掉,卻毫無察覺。在當時,衣冠不整對于信仰儒學的人來講可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孔子的學生子路就是交戰時為了整理帽子而被砍死。由此可見“帽子掉了”這一事件的嚴重性。
孟嘉畫像
桓溫想看孟嘉會是什麼反應,于是令手下寫文章嘲笑孟嘉。不想孟嘉讀了文章後,當場作文回之。這篇回文被稱贊為“其文甚美,四坐嗟歎”!自此之後,“孟嘉落帽”這個重陽典故便用來形容一個人出口成章、才思敏捷。
3.唐朝:重陽假期這麼短,不夠“嗨”怎麼辦?在線等,挺急的......到了唐代,重陽節終于被官方正式定為“法定節假日”,和農曆二月一日中和節、三月三日上巳節一起,合稱“三令節”,内外官司皆可休假。
成了法定節假日後,唐朝的重陽節比起魏晉可就更加豐富多彩了,很快便成為了唐朝詩人心目中的C位。
明 沈周《盆菊圖》局部
在文章開頭,我們已經列舉數字,證實了唐代詩人們最愛的節日不是中秋不是元旦,而是重陽。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兩大文豪——杜甫和白居易的PK戰況。
杜甫一個人就寫了18首關于重陽節的古詩,扛起了重陽節詩詞的生産力大旗,位列當時第一。而我們九年義務教育的老熟人白居易,以13首的成績榮獲第二。
白居易 杜甫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名句其實是為重陽節而作: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裡同悲鴻雁天。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盧照鄰
新豐酒舊美,況是菊花朝。
——(節選)《九日陪潤州邵使君登北固山》張子容
從詩中可見,古人重陽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這些習俗,都被唐代百姓很好地延續了下來。那宮中的重陽又是什麼樣的呢?
明 陳洪绶《樵林酌酒圖軸》局部 現藏于天津博物館
端居臨玉扆,初律啟金商。
鳳阙澄秋色,龍闱引夕涼。
——(節選)《九月九日》李治(唐高宗)
九日正乘秋,三杯興已周。
泛桂迎尊滿,吹花向酒浮。
長房萸早熟,彭澤菊初收。
何藉龍沙上,方得恣淹留。
——(節選)李顯(唐中宗)
《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秋字》
這兩首詩分别是唐高宗李治和唐中宗李顯所作在重陽節所作,不約而同地描述了當日宴請官員的場景。
根據《舊唐書》記載,九月重陽節皇帝在宣和殿宴請大臣和皇親國戚:
“九月庚子朔,……戊申。以重陽節曲宴郭钊兄弟、貴戚、主婿等于宣和殿。”
明 沈仕 《登高雅會圖》局部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說到重陽宴會,就不得不提到大家中學課本裡“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序》。
根據《古今事文類聚前集》記載,王勃十三歲時随父乘船出遊,有一天走進一個古祠,偶遇一位老叟。老叟問他:“你不是王勃嗎?”王勃正驚異之時,老叟又對他說:“明天初九重陽,南昌都督舉辦宴會,請人寫《滕王閣序》。你這麼有才,幹嘛不去參加啊?”
王勃聽了說道:“這裡到南昌七百多裡,今天已經九月八日了,你咋還說這話?”
老叟說:“你要去,我助你一陣清風吧!”
王勃上船後,得這陣清風相助,真的第二天就到了南昌,趕在九月初九的宴飲,留下《滕王閣序》這篇千古名作。
清 任頤 《九日登高》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這個時候的登高習俗不再局限于登山,而是演變成任何高處都可以。重陽節也不再僅僅是避災、求長壽,而是成了萬民同樂的重要社交節慶,就像詩中所寫:
玉燭降寒露,我皇歌古風。
重陽德澤展,萬國歡娛同。
——(節選)武元衡
《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
願言黃花酒,永奉今日歡。
——(節選)權德輿
《奉和聖制九日言懷賜中書門下及百僚》
移座就菊叢,糕酒前羅列。
雖無絲與管,歌笑随情發。
——(節選)白居易
《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諸兄弟作》
或許是重陽節過得太嗨皮,人人都意猶未盡。唐宋時期的人們,把重陽節的第二天農曆九月十日稱作“小重陽”,繼續前一天的宴會,湊成了當時的“小長假”,接着尋歡作樂。
不過盛世之下,也有人對此表示不滿。李白就曾在詩作《九月十日即事》中說,昨天才登高遊樂,今天又飲酒作樂,遭了兩次重陽的罪,菊花也太苦了吧!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觞。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清 恽壽平《菊花草蟲圖》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4.宋朝:宋朝人吃貨魂,吃貨要做人上人到了宋朝,文人雅士自然也少不得将這一重大節日記錄在宋詞裡。據不完全統計,《全宋詞》中收錄的重陽節詞也有二百多首,其中黃庭堅以18首的作品數量名列第一,蘇轼以11首名列第三。
故園、當此際,遙想弟兄羅列。攜酒登高,把茱萸簪徹。
——秦觀《碧芙蓉·九日》
素景将闌,黃花初笑。登高一望秋天杳。
——徐俯《踏莎行》
黃菊滿東籬。與客攜壺上翠微。
——黃庭堅《南鄉子》
從這些流傳下來的詞中,我們可以知道宋代繼續将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傳承了下來。但是風雅的宋人更注重美食,比起唐朝人豪爽的飲酒登高,優雅的“賞菊食糕”更符合宋人氣質。于是登高的習俗被一部分宋人以賞菊食糕的方式替代。
重陽糕
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九月重陽,要“都下賞菊”。在經濟繁華的地區有大型菊花展,菊花的品類之繁多更是前所未有。“有數種:其黃白色蕊如蓮房,曰‘萬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
清 恽壽平 《瓯香館寫生冊 菊花》現藏于天津博物館
宋代是中國菊花發展史的全盛時期,不但菊花的栽培技術水平很高,還發展出了嫁接造型技術。1104年劉蒙的《菊譜》是世界第一部菊花專著。
《夢粱錄》則為菊花品種統計出了具體數字:“其菊有七八十種,且香而耐久,擇其尤者言之,白黃色蕊若蓮房者,名曰‘萬齡菊’……白而大心黃者名曰‘金盞銀台菊’。”
直到如今,曾經的宋都汴京,今天的開封,仍有着“菊城”之稱。1983年,菊花更是成為開封的市花。
清 錢維城 《畫洋菊》 現藏于吉林省博物館藏
周密的《武林舊事》中再現了南宋重陽節的盛景:“重九,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于慶端殿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
由此可見,到了南宋時期,人們對菊花的喜愛更是瘋狂。宋人還發明了菊花糕,直到今天依然是時尚美味。
廣式菊花糕
到了宋朝,專屬于重陽的節令美食明顯豐富了起來。翻開書中記錄,簡直令人垂涎欲滴:
“遇郊祀歲則罷宴。都人是月飲新酒,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雜糅為之,上縷肉絲鴨餅,綴以榴顆,标以彩旗。”
宋人多吃貨,尤以精細的食物為風雅。有多精細呢?《夢粱錄》中記載了重陽節“獅蠻栗糕”的做法,真真是色香味俱全:
“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如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栗糕’,供襯進酒,以應節序。”
重陽糕
周密的《武林舊事》中也有:“又以蘇子微漬梅鹵,雜和蔗霜橙玉榴小顆,名目‘春蘭秋菊’。”這樣一例甜品,可真是雅緻極了。
重陽之時,還有一物正是肥美鮮嫩的時候。
毛滂《生查子·登高詞》說了:“鲈蟹正肥時,煙雨新涼日。露蕊郁金黃,雲液蒲萄碧。”
王之道《鳳箫吟·和彥時兄重九》也說:“蟹螯粗似臂,金英碎、虎珀香濃。”
趙以夫的《尾犯·重九和劉随如》也不甘示弱:“黃花長好在,一俯仰、節物驚換。紫蟹青橙,覓東籬幽伴。”
就問你饞了嗎?
清 任頤《菠蘿菊蟹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
5.明清:登臨此處,朕隻想作詩...明代重陽節被《燕京歲時記》記錄了下來。每到這天,京城人士就帶着吃喝,出門登高。南邊主要去天甯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邊則去薊門煙樹、清淨化城,要是還想去遠一些,就會去今天的西山八大處,那時稱為“八刹”。去到之後,人們便圍坐在一起,賦詩飲酒,烤肉分糕。
皇帝主要在這天去宮外的萬歲山、兔兒山或旋磨台登高,而嫔妃們則在後宮吃花糕。《酌中志》中記載萬歲山:“山上樹木蔥郁,神廟時鶴鹿成群,而呦呦之鳴與在陰之和,互相響答,聞于霄漢矣。山之上,土成磴道,每重陽日,聖駕至山頂坐,眺望頗遠。”
崇祯皇帝在國家危亡之際,仍堅持在重陽節登上旋磨台眺望,并寫道:“重陽旋磨台,共進菊花懷。歌曲征亡國,愁眉鎖不開。”
清 孫溫 《紅樓夢·林潇湘魁躲菊花詩》現藏于旅順博物館
不過,明清文學作品中記載重陽的并不多,可見重陽作為一個節日,在明清時已開始衰落,不算是非常重要的節慶了。
但由于園藝在此時發展迅速,重陽節的标志——菊花在明清時期特别獨領風騷。當時有一部《群芳譜》,裡面記載此時的菊花品種已達到270個之多,可見菊花的培育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 鄒一桂《畫菊花》現藏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無論是秦漢的尋仙問藥、魏晉的避災求壽,還是唐宋的酒宴美食、明清的郊遊踏秋,每個朝代都給重陽披上了不同的外衣。到了如今,重陽幾乎隻剩下一個标簽——“老年節”,了解這個傳統節日的人也越來越少。
殊不知,“重陽”有着太長太長的歲月,太多太多的故事。無論登高、賞菊,還是食糕,這一天的習俗曆經千年,應該繼續被我們傳承下去,以飨後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