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戰勝對手的武士,不逞匹夫之勇;善于指揮作戰的将領,不會怒而出兵;善于戰勝敵人的統帥,不會正面交鋒;善于用人的君王,會德服其心。這就是不争之德,用人之道,足侔上天之德,是古代聖王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了。
真正的成熟 從學會笑着彎腰開始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①;
善戰者不怒②;
善勝敵者弗與③;
善用人者為之下④。
是謂不争之德⑤,
是謂用人⑥,
是謂配天⑦,古之極也⑧。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譯文】
善于戰勝對手的武士,不會因為一時魯莽而逞匹夫之勇;
善于指揮作戰的将領,不會因為一時惱怒而輕易用兵。
善于戰勝敵人的統帥,不會與敵國正面交鋒,而是伐謀伐交,不戰而勝;
善于選賢用能的君王,不會唯我獨尊,而是禮賢下士,降服其心。
這就是不争之德,高明的用人之道,足以和上天之德相媲美。
這就是古代聖王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了。
不經忍刀刻 頑石難成佛
【注釋】
① 善為士者不武:善于戰勝對手的武士,不會因為一時魯莽而逞匹夫之勇。
士是先秦時期最低等級的貴族。在“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級秩序中,地位次于卿大夫,常常是卿大夫的家臣,地位高于庶民。春秋末期以後,逐步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
善為士者,或上士,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高修養,是不會因為一時怒氣,而逞匹夫之勇,正如印度三哥族人,一言不合就要唱歌跳舞一樣。因為一旦動了刀槍,局勢便難以控制,代價之慘烈,罄竹難書。金庸小說中的大俠,都是孤獨的,因為殺光了别人的家人,也被别人的家人殺了個精光,冤冤相報,世代結仇,不是高明之士,而是一介莽夫。西方貴族崇尚決鬥之風尚,不亞于東方小說,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普希金,是一個一言不合就決鬥的主,一生決鬥三十餘次,殺人之後,最終被殺,終年38歲。所以說,輕言武力者,一介莽夫而已,必然難成大器
② 善戰者,不怒:善于指揮作戰的将領,不會因為一時惱怒而輕易用兵。
戰争,是國力、人力的較量,更是智慧的較量。由于戰敗的代價過于慘烈,就要求指揮作戰的将領,必須時刻保持絕對清醒的頭腦,必須基于兵法的原則、作戰的經驗、敵我形勢的判斷等諸多現實條件,對全局做出清晰精準的判斷,方可做出決策,斷不可喪失冷靜,頭腦沖動,否則沖動便化作魔鬼,給軍隊、國家乃至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甚至産生毀滅性的後果。而激怒對方的将領,就成為對敵作戰的經典策略,正所謂“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一旦上當,進入敵方設定的圈套或陷阱,便是萬劫不複。如長平之戰的趙括,紙上談兵,喪師三十萬;魏蜀相持,司馬懿上方谷被困,如非天降大雨,則父子三人俱喪火海,司馬氏的晉國将成為曆史虛幻。因此,容易沖動的魯莽将軍,結局便是喪身、滅族、覆軍、亡國。所以《孫子兵法》上說:“主不可怒而興師,将不可愠而緻戰”,便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和勝算,不妨高挂“免戰牌”,堅壁清野,以待援軍,等待戰機。
是要臉面,還是要存國?沉不住氣、暴怒之下的魯莽将軍,常常是喪身、誅族、覆軍、滅國。《三國演義》中的漢中王劉備劉玄德功敗垂成,便是因為兩個修為不夠的把弟。關公孤傲,除了大哥,水都不放在眼裡,輕敵之下,被呂布的嶽父窩裡反,終至為呂蒙枭首,可悲可歎。張飛暴躁,好酒無度,毆打士卒,酒後夢中為士卒所殺。兩個把弟,連累大哥盛怒之下,迫于道義,東征吳國,卻被陸遜火燒連營,敗亡之下,無地自容,郁郁而終,死在白帝城。所以,蜀漢的最後敗亡,起于關張之死,明于劉備之敗,最後諸葛孔明獨木難支,蜀漢由是敗亡。所以,善于作戰的将領,必須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頭腦,決不可因為一時羞憤而喪失理智。将領如此,常人又有何不同?
③ 善勝敵者,不與:善于戰勝敵人的統帥,不會與敵國正面交戰,而是伐謀伐交。勝敵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勝,因此《孫子兵法》有雲“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因此,善于不戰而勝的統帥,不會與敵争強,更不會與敵硬拼,而是通過伐謀和伐交,一方面形成自己防守的勢,“先為不可勝”;另一方面,離間對方的盟友,動搖對方内部的團結和軍心,化解掉對方的攻勢,讓敵人失去進攻的銳氣和勝利的可能,“以待敵之可勝”。這樣,随着敵方糧草的消耗的戰心的喪失,讨不到半分好處,卻随時有被戰勝的危險,于是聰明的對手,就會知難而退了。
動用刀兵,是不得已而為之,為必有道,斷不可輕舉妄為。《孫子兵法》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說,“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又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又說“勝而不美”,為什麼呢?“殺敵三千,自損八百”,即便是戰勝了敵人,自身的損失也是無法估量的,且不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更有那“一将功成萬骨枯”,如戰神白起,殺敵總計不下百萬,血流成河,天地無光,所以不是“好殺人”者,決不能輕言刀兵。因而,作為軍事統帥的,應當“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否則“其事好還”,戰争狂的下場,必然是死于戰争。
越戰之初,我們吃了大虧,因為戰場上與我們對陣的越軍指揮員,恰恰是我們幫助培養的幹部,對我們的戰法了若指掌。而極具戰略眼光的美國政治家尼克松寫過一本書,叫做《1999:不戰而勝》,可謂得到了東方智慧的真傳,幸好不是刻意為了對付中國,這樣的對手,是我們最應該刻意防範的,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
從武士的“善為士者不武”,到将領的“善戰者不怒”,再到軍事統帥的“善戰者不與”,顯然境界是不斷攀升的。比“善戰者不與”更高明的,就是“善用人者,為之下”,這便是君主和帝王所為。如果“善戰者不與”比作軍事統帥韓信,那麼“善用人者為之下”便是最高統帥劉邦,他的職責是代天牧民,而做法便是選賢與能。
④ 善用人者,為之下:善于選賢用能的君王,不會唯我獨尊,而是禮賢下士,待之以誠,示之以禮,懷之以德,降服其心。
諸子百家本自同源,上自伏羲,曆經文王周公,至于春秋戰國,同根同幹發出數百枝杈,自然道理相通,有着“内聖外王”的共同追求。是以儒家經典《禮記》有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說聖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仁懷天下,大公無私,必須選擇賢能之臣以相輔弼,必待之以誠,示之以禮,懷之以德,因此君臣和睦,上下一心。
漢淮陰侯韓信是曆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最初,韓信跟随項羽的叔叔項梁,項梁失敗後,又到了項羽手下擔任郎中。項羽并沒有把韓信放在眼裡,言不聽,計不從。《漢書》記載,韓信“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于是漢王入蜀之後,韓信亡楚歸漢,差點由于連坐被殺,卻因為和蕭何聊了幾句,被蕭何慧眼識珠,看出韓信是“國士無雙”,多次推薦給了漢王,也被漢王忽視。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漢王聽從蕭何勸告,竟一舉拜韓信為大将,從而徹底收服了韓信的心,與蕭何、張良一起,如鼎之三足,為漢王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漢王拜将,韓信歸心。盡管後來韓信功高自傲,為呂後所殺,然漢王收服韓信,成就王業,成為千古佳話。所以,對于傑出的人才,隻有敢于重用,待之以誠,示之以禮,懷之以恩,使其受到應有的尊重,才可收服其心。
“善用人者為之下”,自古有之。正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不能禮賢下士,是得不到真正的人才的;能夠做到禮賢下士,事業才有了根基,未來才有了希望。
⑤ 是謂不争之德:這就是不争之德。換句話說,從不争強好勝的品德。
争,是争辯,是争奪,是争利。武士,最低端,争一口氣;将領,高一層,争利,戰利品;統帥,高一層,争名,争地盤;君王,更高一層,争天下。而真正高明的帝王,會如何做呢?《道德經》第八章,“夫唯不争,故無尤”,這大概可以用到武士身上。《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這就是帝王之道了。無論是武士、将領、統帥還是君王,都可以憑借不争之德,不戰而勝,所以《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勝”,都是不争之德。
⑥ 是謂用人:這就是聖王的用人之道。老子對于不争之德,是如何評價呢?“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這就是君王高明的用人之道,馭人之術,重點在于收服其心。君王禮賢下士,待之以誠,示之以禮,懷之以恩,目的何在?就是收服其心。賢能之士的心一旦被收服,就會死心塌地地相輔佐,誓死以報知遇之恩了。所以說,高明的用人之道,是要抓住人心,使其為己所用。
⑦ 是謂配天:這樣高明的用人之道,足以和天之德相侔比,相媲美了,也毫不遜色了。這便是東方文化的王者之道,馭人之道,威力之大,近乎自然。
這裡理解的難點,在于“配”字。配,形聲字,從酉,己聲,本義是不同的酒配制而成的顔色。《說文》:“配,酒色也。”吳善述廣義校訂:“配即《内則》注所謂以清與糟相配也。” 據說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戰國策》指出:“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配,後假借為“妃”,配偶,夫妻,後多指妻。《易經•豐》:“遇其配主。”《詩經•大雅•皇矣》:“天立厥配。”《楚辭•王逸•九思守志》:“配稷契兮恢唐功。”後又元配、繼配、配偶、配頭、配麗等說法,都是指配偶。
不僅如此,“配”字還演繹出來可以比拟的意思。既然清和糟可以配在一起,成為各種顔色的酒,那麼二者就可以相匹配,相提并論,可以比拟。《玉篇》:“匹也,媲也,對也,當也,合也。”《易經•系辭》:“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 《禮記·中庸》:“高明配天。”《尚書•君牙》:“對揚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尚書·君奭》:“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蔡沉集傳:“故殷先王終以德配天,而享國長久也。” 孔穎達疏:“言聖人功業高明,配偶於天,與天同功,能覆物也。”
後來,古代帝王為表示對先祖的尊崇,在祭天是通常以始祖或先祖配天。《詩經•大雅•生民序》:“《生民》,尊祖也。後稷生于姜媛,文武之功,起于後稷,故推以配天焉。”《漢書•郊祀志下》:“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緣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是以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資治通鑒•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是故微子而代纣,則成湯配天矣。”胡三省注:“鄭玄義曰:物之大莫若于天。推父比天,與之相配,行孝之大,莫大于此,所謂‘嚴父莫大于配天’也。又孔氏曰:《禮記》稱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俱為其本,可以相配,故王者皆以祖配天。”
因此,老子認為,善于選賢用能的君王,可以禮賢下士,這種不争之德,是可以和天德向比拟、侔比、媲美了。因此,所謂“配天”,就不僅僅是合乎天道,甚至是可以和天道之德相提并論,互相媲美了。
⑧ 古之極也:這是古人做事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了。換句話說,古代的聖王也不過如此了。這裡的聖王,就是傳說中的伏羲、三皇五帝,以及周朝的文王、周公了。
古字,比較好理解,可以翻譯為古時候,古人。古,會意字,從十從口,本義是古代,一般分太古、上古、中古、近古。《說文》:“古,故也”,也就是過去的事了。《儀禮•士冠禮》:“大古冠布。注:大古,唐虞以上。”《谷梁傳•桓公三年》:“以是為近古也。注:古,謂五帝時。”《尚書•康诰》:“别求聞由古先哲王。”《呂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極,是最高境界,最高準則或原則,最高明的做法。極,形聲字,從木,亟聲,本義是房屋的正梁,是房屋内最高的位置,引申為最高的地位、标準、準則等,這裡指最高境界。《說文》:“極,棟也。徐注: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為極,義出于此。”《詩經•周頌•思文》:“莫匪爾極。”司馬遷《報任安書》:“立名者,行之極也。”
君王有了這種不争之德,禮賢下士,正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自此政通人和,萬邦來朝,天下大同,這便是中華文化的最高理想,也就是“内聖外王”之道,三皇五帝時期,也不過如此,這就是人類所能夠做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合乎天道,簡直是可以和天之德相提并論、互相媲美了。
真正的成熟 從學會笑着彎腰開始
【評述】
本章講不争之德,由武士層面的“善士不武”、将領層面的“善戰不怒”、統帥層面的“善勝不與”,到君王層面的“善用人者為之下”,進而指出這種用人之道,其德足可與天之德相媲美,是古代聖王為政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 老子今注今譯. 陳鼓應注譯. 修訂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2018.03重印)
2. 老子古今. 劉笑敢.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5月.
3. 康熙字典(最新整理本). (清)陳廷敬,張玉書等. 北京:中國書店. 2010年6月第1版.
雲鶴 于天心閣
己亥年戊辰月戊寅日
【本号文章均為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