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黑龍江的“五常大米”,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産自于零污染的環境中,十分優質,可謂是精品中的精品,還曾被《舌尖上的中國》評為中國最好的稻米,當年皇室特供米糧就是這種五常大米。
所以五常大米的知名度自古就有,随着近年來消費升級、綠色養生觀念的推動下,五常大米更是受到廣泛青睐,大家都是争着搶着想吃上五常大米。
然而,最近卻曝出一則驚人的消息,五常大米滞銷了!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五常大米不是一直遭到哄搶嗎,怎麼會賣不出去呢?
原來罪魁禍首就是“調和米”在市場橫行!
可能還有吃瓜群衆不明白“調和米”為何物,這種比較好聽的說法罷了,其實說白了就是摻假的五常大米,從而影響到米業公司對真正的五常大米的收購量。
明明去年的氣候有些異常,五常大米的産量也是有點下降的,然而市場卻還有人打着1000萬噸的旗号,一般來說五常市每年的大米産品在50萬噸左右,所以“假米”在市場泛濫。
據透露,市面上每20斤“五常大米”中可能隻有1斤真正出自黑龍江五常市。這還隻是保守的數據,也就是說很多人吃的五常大米并非五常,隻不過是徒有其名。可見,想要吃到真正的五常大米,親自跑一趟黑龍江五常市農戶家裡才是最有保障的。
為什麼調和米會在市場橫行?答應還是那句老話“無利不起早”,自然是利益驅使。
黑龍江五常市有不少米業公司,一般收購價在每斤2.5元左右,經過加工、包裝等賣到市場大概能有每斤10元甚至更高。而米業公司要賺更多的錢,就必須有更多的五常大米可以賣,但稻米的産量和質量受到氣候影響很大,五常大米并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所以倒騰“調和米”開辟另一條道路。
“真米沒人收,假米卻吃香”,可以說是大寫的諷刺。
盡管當地已經采取一些措施保護“五常大米”,但是仍存在很多漏洞。比如說米商收購真正的五常大米運往外地後,倒騰一下變成了“調和米”,再打着五常大米的旗号賣出去,這也是無法監管到。
當然,糧農與米業公司之間的關系也該變一變了。“訂單經濟”興起的确有助于五常大米的振興,但是在銷售上米業公司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糧農們隻管種植就行,這是兩個信息不對等的關系,調和米的出現歸根到底還是這個原因。
品牌的影響力有了,但是能不能保住品牌又是另一回事了,五常大米滞銷敲響了警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