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書友發我們一篇文章,名為《史上五大錯别字》。
我看後,真為作者的想象力(瞎扯淡)敬佩至極。閑言少叙,直接進入正題。
【一】避
康熙禦筆“避暑山莊”的“避”字多一橫,原作者認為是“:寓意着大清帝國的江山更穩當。”
其實,學過《九成宮》的書友都知道,歐陽詢就是這樣寫的!“辛”字多一橫,不但是篆隸的傳統,也是楷書之通則。
【二】魚
“花港觀魚”作為西湖十景之一,俠客親眼見過不下數十次了,同樣作為康熙的禦筆。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這裡面有錯别字。
原作者認為“魚”字應該是四點底,當時康熙認為“魚”在沸水裡,豈不死魚嗎?所以老人家将其改為三點底。
“魚”在繁楷中,的确應該是四點底。但是,應用在行草書中,四點則可以變通為三點,甚至是一橫。
【三】明
位于濟南的名勝“大明湖”,原作者認為“明”字寫錯了,他說:“清代為了避大明的諱,故意将日多一橫,意思是‘睜眼寫錯字’”
我們現在使用的“明”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易經》裡說:“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字出現的雖早,然而在很早以前的古代,“眀”、“朙”的寫法更為常見。
【四】流、在
位于江蘇揚州大明寺平山堂的牌匾上,赫然寫着“風流宛在”四個大字,它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
原作者認為“當時的清政府正處于内憂外患的時代,‘流’字少一點,‘在’字多一點,是劉總督的良苦用心,意思是少一點風流,多一點實在!”
“流”和“在”皆屬書法中增與減的變通,故可看作為一增一減的典型,十分巧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