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名字真的重要嗎?
請找一個涼快的地方待着,看完我這篇文章。
不管你有沒有讀過哲學,是否在人生當中思考過活着的意義,我都要向你介紹一個人——德國的哲學家,尼采。
尼采的大名有些人知道,有些人可能從來沒有聽過。但這不重要,我現在向你正式介紹一下他。
尼采,德國人,20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之前沒看過我文章的人,如果對尼采感興趣,可以互相關注,之後共同探讨尼采哲學。
關于尼采,我隻能說,他的名氣真的很大!
即使不懂哲學的人,也想必聽過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爾……緊随在這些震耳欲聾的名字其後的,便是尼采、叔本華…甚至,有些時候,後者比前者還要出名。
在這麼多的哲學家裡面,尼采算是一枝獨秀。
他的風格獨特,甚至不被一些哲學家認為算作哲學家。而且,由于他“偏激”的言論,在一百多年以來,他時常不被主流學術界所肯定,屬于“放逐西伯利亞平原”的那一類人。
但是,不得不說,讨厭尼采的人是真讨厭,喜歡尼采的人也是真喜歡!
究其原因,有很多。這不僅因為尼采風格獨特,在衆多哲學家中“脫穎而出”(關于尼采的哲學部分我之前介紹過很多,之後還會詳細介紹),還因為一個特殊的原因!
這個特殊的原因,有趣、生動,别具一格!
在講這個原因之前,我先賣賣關子,還是講一下尼采主要的哲學思想。
尼采,屬于典型的“人生哲學家“。什麼是人生哲學家?哲學家分兩類,一類是用學術歸攏哲學,一類用生命感悟哲學。
尼采屬于第二類。
在尼采為數不長的人生裡,他經曆了莫大的痛苦。不僅有他那個時代典型的痛苦,還有我們今天的人所經曆的痛苦。
換句話說,尼采不僅經曆過他那個時代的精神危機,還經曆過今天的人所遇到過的精神危機。
這其中,就包括心理疾病,以及各類折磨人的精神、信仰、思想,和人生的困惑與痛楚。
可以這麼說,尼采經曆了大多數的痛苦,然後将這些痛苦變成了哲學,留給後世。
他今天的一些激勵人心的語錄,仍然在大多數可以看到的地方被引用着。他的關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啟發了後來諸如弗洛伊德這樣的多數學者,讓他們在思考人類、精神、意義等重大的哲學問題上,有所啟示。
按照據說弗洛伊德曾感歎過的一句話:
“在我知道的人裡,從未見過像尼采這樣将‘自我’了解得如此透徹的人。”
不止如此,尼采的思想還被世界各地廣泛引用着。在二戰時期,尼采被奉為了法西斯的“聖人”、納粹主義的精神領袖、希特勒崇拜的偉大偶像,而在二戰戰場上廣為傳頌着。
意大利的獨裁頭子,墨索裡尼過生日的時候,希特勒為他奉送的生日禮物,是精裝的尼采著作。
在二戰的戰壕裡,德國士兵據說人手一本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像握着《聖經》那樣握着尼采的書。
(希特勒傳神地注視着尼采的雕像)
然而,現在已經查明,尼采生前是極其地厭惡法西斯主義,在著作中猛烈地抨擊反猶行為的。
在著作中,尼采三番五次痛斥反猶太主義,誇贊猶太民族的寶貴品質。
(在著作中尼采肯定猶太民族、反對反猶主義)
盡管如此,由于後期尼采精神失常,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他的妹妹篡改了他著作中的主要内容,将關鍵的地方進行拼接、删湊,迎合了納粹的口味,對上了希特勒的路子。
再加上法西斯的政治宣傳需要,尼采“搖身一變”,成為了啼笑皆非的“聖人工具”。
但不得不說,這也是由于尼采的思想宣揚“超人理論”,肯定貴族精英主義思想所緻。
如果說換成道家的老子,納粹即使想利用,也難利用得起來。
隻是,不知道被以這種方式當成“聖人”,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關于尼采的思想部分,我們能講的太多了。
不過這暫時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的重點是——一個人的名字究竟對這個人有多重要!
包括哲學家!
前面說了,尼采吸引人的地方有很多。他的哲學,他的思想,他的風格,他的作品,他的經曆,每一樣都可能吸引着喜歡他的人。
然而,卻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人不曾提及的,或者說沒有意識到的。這個原因,我今天告訴你,就是:尼采的名字。
大跌眼鏡了吧?!跟尼采的名字有啥關系,我告訴你,關系大大滴有!
大家都有過那種見到了不認識的名字叫不出來的尴尬吧,名字裡帶生僻字的,不好讀的,筆畫多的,字數多的……這些名字,先天性有着屏障,讓人不易接近。
試想,你是一位小學班主任,開學的時候你選班長,點名冊上一個叫“笪崀姺”的,還有一個叫“逯孅栎菈”的,還有一個叫“王小花”的……你選哪個當班長?
這不就行了嘛!
尼采也是。
你說讓你在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普羅塔哥拉、托馬斯·阿奎那,還有尼采中間率先了解一個人,你最可能了解誰?
一個道理,不光尼采,在外國的哲學家裡,康德、培根、盧梭、羅素,是不是比德谟克利特、畢達哥拉斯、克爾凱郭爾、雅思貝爾斯出名,至少是好記?
這就對了。
即使是像叔本華、黑格爾、笛卡爾、柏拉圖,也要比色諾芬尼、伊壁鸠魯、奧古斯丁、霍爾巴赫、費爾巴哈好背得多。
名字,是一個先天性優勢!
我這麼跟你說,在西方所有的哲學家裡面,隻有英國哲學家「邊沁」的筆畫數比尼采少。
「邊沁」是12畫,尼采13。
除了邊沁以外,沒有人比尼采的名字更簡單了。
況且啊,邊沁的「沁」比“尼”,“采”難多了吧。
所以,尼采是最極緻的存在。
沒有之一。
不信的話,你去數數。
你以為到這就完了嗎?沒有。
“尼采”不光名字短、字簡單、筆畫少,而且你去觀察它、琢磨它,會發現,真NB!
咱們來領略一下。
我們先來看“尼”這個字。
“尼”字可以作三種用:動詞、形容詞、名詞。
作動詞:淫嚣不靜,當路尼衆。——《墨子》
作形容詞:尼,從後近之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其中,上面兩種用法在現代基本已經絕迹。
隻剩第三種用法:名詞。
名詞裡,有“尼”這個姓氏。不過“尼”是小姓,目前約占全國總人口的0.001%,即一萬多人。
可以說很少,看你身邊有沒有姓尼的朋友就知道了。
除了姓氏以外,我們再回憶一下平時帶“尼”的詞語:
僧尼、比丘尼、尼姑、釋迦牟尼、巴門尼德、哥白尼、慕尼黑、悉尼、尼日利亞、尼羅河、迪士尼,以及比基尼。
你會發現,“尼”字的用法就是舶來物漢譯。
最早見于佛教文化的翻譯:在《大愛道比丘尼經》中,首次将印度梵文“Bhikkhuni” 音譯為“比丘尼”。
後來,基本都是舶來物的使用。
這些舶來物你檢查一下,大多數都是滿滿逼格,沒有一個土的。
這直接決定了“尼”字的基因屬性——天生高雅,自帶氣質,縱享絲滑。
可以說使用“尼”字當姓氏的人,已經先天性給人印象不差。
尼采在中國投胎到了老“尼”家,擁有了一個不錯的起跑線。
我們再來看“采”這個字。
“采”最早出于甲骨文,指用手采摘、采集。
作為象形字,它本身的形狀就是一個人用手采摘草木上的嫩芽、花朵的樣子。
從“采花”的動作演變而來,作為一個字,你說它的血統得多高貴?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曹植《美女篇》
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王維《山居即事》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賈島《尋隐者不遇》
妾本江南采蓮女,君是江東學劍人。——馮待征《虞姬怨》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史記・伯夷列傳》
…………
看到了嗎?
“采”一般都這麼用。
那麼到了近代呢,“采”都有什麼詞語?
看看:
采花、采藥、風采、文采、神采、神采奕奕、神采飛揚…
就連“采花大盜”,這麼違法犯罪的詞,說出來居然都略顯高雅。
你說,它再和“尼”放在一起,能不讓人春心蕩漾、想入非非嗎?
如果甯采臣在《倩女幽魂》裡,叫“獰踩沉”的話…
你是聶小倩,你願意嫁給他嗎?
你可以嘗試把“尼采”這兩個字努力忘記,然後再重新認識。
是不是仍然覺得很好聽?
這就對了。
有人會問了,尼采的名字這麼好聽,究竟是誰給他翻譯的?
我告訴你。
這個人是王國維。
早在1904年的時候,王國維在中國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上,署名發表了一篇名為「叔本華與尼采」的文章。
“十九世紀中,德意志之哲學界有二大偉人焉:曰叔本華(Schopenhauer),曰尼采(Nietzsche)。二人者,以曠世之文才,鼓吹其學說也同;其說之風靡一世,而毀譽各半也同;就其學說言之,則其以意志為人性之根本也同。”
尼采的德文是:Nietzsche。王國維最早把它譯為“尼采”。
但這,不是唯一的版本。
早在兩年之前的1902年10月28日,這一天梁啟超在當時的《新民叢報》上寫了一篇文章,文章叫——《進化論革命者颉德之學說》。
在這篇文章裡,梁啟超第一次在中國正式介紹了兩個在日後如雷貫耳的人物。
一個是尼采,另外一個,是馬克思。
“今之德國,有最占勢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麥喀士之社會主義,二曰尼至埃之個人主義。麥喀士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多數之弱者為少數之強者所壓伏;尼至埃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少數之優者為多數之劣者鉗制。”
麥喀士即Marx,馬克思。
尼至埃即Nietzsche,尼采。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兩個名字很搞笑。
你别笑。
有更搞笑的。
對尼采有一些了解的人會知道,魯迅是近代所有講尼采的人裡面,最出名的一個。
除了尼采的思想符合當時魯迅心裡的“救國之路”以外,他倆的脾氣和性格,也頗有些像。
兩個人在“犟”和“認真”這方面,絕對有得一拼。
所以在早期,魯迅還被人稱為“中國的尼采”。
1907、1908年前後,魯迅寫了三篇文章——《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破惡聲論》。
裡面,都大篇幅講了尼采。
但,神奇而又吊詭的一件事是:我在三篇文章的三處翻譯裡,找到了三個不同的版本。
[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
《文化偏至論》裡,“Nietzsche”翻譯為尼耙。(what?)
↑↑
《摩羅詩力說》裡,“Nietzsche”的翻譯是“尼佉”。
↑↑
《破惡聲論》裡,“Nietzsche”又翻譯成了“尼導”?!
……
這件事吧,我琢磨了一下。
可能是後來的人搞錯了。
資料有誤。
但是。
我是說但是啊。
有沒有那麼一種可能性。
魯迅真的精力旺盛,把“尼采”翻譯了3次。
然而,光陰匆匆!歲月如賤箭。
白馬過隙間,12年過去了。
1919年的1月15日,在革命雜志《新青年》的第六卷第一号上,印着魯迅的文章——「熱風·随感錄·四十一」。
原文:
尼采式的超人,雖然太覺渺茫,但就世界現有人種的事實看來,卻可以确信将來總有尤為高尚尤近圓滿的人類出現。
可以看到,這個時候魯迅的文章,不僅已經變成了白話文,而且“尼采”,也變成了今天的版本。
這說明各大翻譯尼采的人,後來有了交流。大家,逐漸形成了共識。
其中,尤以王國維先生的版本,為佳。
把别的篩了。
留下了今天這個,翩若驚鴻的名字。
現在還敢給孩子胡亂起名不?
順便提一句,除了賜予尼采這樣一個驚豔的名字以外,王國維先生還有其他的傑作。
叔本華大家也知道,德意志的另外一位哲學家。
我如果沒搞錯的話,“Schopenhauer”(叔本華)也是王國維先生翻譯的。
叔本華,三個字,品一品。
不覺得好聽,就是審美有問題。
Schopenhauer
除此之外,在當時1904年的《教育世界》裡,法國思想家盧梭的翻譯是“盧騷”。
英國詩人拜倫的翻譯是“白衣龍”。
我至今為這兩個名字沒能流傳下來而深表遺憾。
……
好了,名字的重要性就說到這裡。
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才實學,那麼想必名字再起得好,也不會讓别人認可。
就像尼采。
如果尼采不是能以自己的人生和哲學給他人啟示,那麼他名字再好聽,也不會在曆史上被留下。
尼采帶給一個人的,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哲學概念,也不是離我們普通人太遠的那些政治、宗教、倫理上的辯述。而是:
一個人在生命低谷的時候,應該怎樣活下去。
面對人生的困難,需要怎麼辦。
這個,是我覺得尼采能帶給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最大的啟迪。
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之前寫文章隻在今日頭條發布,後來實在不想便宜搬運抄襲的人(見此處),就注冊了其他各個平台的賬号。
給你看看我的微信公衆号。
裡面的粉絲算上我自己,同學、朋友、親人,目前總共有12個。
哈哈。
[笑哭][笑哭]
這麼長的文章你看完了。
作為回報,我幹點什麼好呢?
有問必答吧。
——關于尼采,以及我知道的問題。
可以留言,可以評論。
你可以搜索加一下我的公衆号,那樣我們就可以低頭不見擡頭見了。
也可以在頭條直接切磋,如果你常用頭條号的話。
未來的日子,我帶你一起:
讀尼采,學哲學,觀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