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一個被皇位耽誤了的頂級詞人。對于他為君王的種種,不少人是連連搖頭;而對于他的詞,後世則給了他一個“詞中之帝”的美名。
讀李煜的詞,就能明白什麼叫凄美,而這對兩宋的影響巨大的。《虞美人》中的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相見歡》中的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字字愁到人心裡;而《浪淘沙令》中的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則是如夢如幻,令人沉醉。然而這樣的詞中之帝,曾經卻寫過一首“流水賬”詞,詞名《三台令·不寐倦長更》。
《三台令》這個詞牌名不常見,有多種變體,其中最難寫的就是李煜這首的樣式。全詞共20個字,在小令中都算短的。李煜寫這首詞時已為被困汴京,在一個秋夜他困了卻睡不着,于是便寫下了這首怪詞,前幾句越讀越覺得沒水平,不讀到最後5字難懂詞中之帝的高明。讓我們來品一品:
《三台令》南唐.李煜不寐倦長更,披衣出戶行。月寒秋竹冷,風切夜窗聲。
李煜寫詞一向明如白話,這首詞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詞的大意無非就是:夜深了,我備感疲倦,但這長夜漫漫,我卻怎麼都睡不着。于是便起身披上衣服,一個人出門走走。門外寒月當空,秋竹也似乎冷得發抖了;一片寒風吹過,拍打在夜窗上,更添一份凄冷。
詞的一開篇就是矛盾之語,“不寐”是睡不着,“倦”是想睡,這兩者都是詞人的心理活動。在詞作中很少開篇就抒情,因為這樣讓感情顯得空洞,極容易陷入低級的“無病呻吟”中。但李煜卻故意這樣用一種叙事的方式來行文,因為睡不着所以才會有第二句的“披衣出戶行”,這樣的安排讓全詞像一篇“流水賬”,而詞人的發力點全在最後兩句中。
“月寒秋竹冷,風切夜窗聲”,這兩句其實不露痕迹地藏着兩處拟人。一個是将秋竹拟人化,月下,秋竹被秋風吹動,在詩人眼裡這是秋竹也被凍得發抖,很顯然冷的并不是竹而是詞人自己。再結合上一句中“披衣”的動作,既然已經披衣為何還會冷?至此讀者就明白了,冷的是詞人的心。
另一個拟人,風吹着窗戶發出絲絲響聲,詞人将這當成窗戶在發聲。其實這也是詞人的臆想,不過是他自己有話在心中。到底他想說什麼?詞人不再細講,就此落筆。聯想到詞人當時被困的境況,心中的那份愁苦和不平,也确實是想說不能說。這最後的落筆的5個字,當真是堪稱神來之筆,言有盡而意無窮。
這兩句短短10個字,卻一共出現了“月”、“竹”、“風”、“窗”4種景物,而且每一個都帶上了十分貼切的形容詞。月是寒的,竹是冷的,風是急切的,而窗戶是孤獨的夜窗,共同構成了一幅秋秋寒月圖,詞人心中的悲涼就藏在了這幅圖中,不可謂不高明。
縱觀全詞,結構新穎獨特,從前兩句的“流水賬”到後兩句的驚豔,似信手拈來卻一氣呵成,令人眼前一亮,這是詞中之龍才有的筆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