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居明
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從文家書》中,有句說給夫人張兆和的情話:“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
不知沈老先生去過沒去過趙州橋。很多人,包括我,也隻是從課本上知道有個趙州橋,真的去看一看走一走的人,不知何幾,而我有幸親臨瞻仰并走過了這一中國最古老的石橋。
上個世紀末下崗後去跑出租,有幸結識了冬棗大王、山東省甯津牛人孟憲亭。要說他怎麼個牛法,自己的名字他都不會寫,但在重大場合從不怯場,有市裡的行長在場,他也是坐在正座(掏錢買單的),酒場上侃侃而談全聽他白話(方言,誇誇其談的意思),講産業結構、種植搭配,頭頭是道,有種叫人茅塞頓開的感覺。
那是世紀之初一個麥收時節,我和他還有一個外地技術員去河北贊皇、高邑一帶看棗樹,聽說這裡的人普遍頭腦慢半拍,不說不知道一看還真是這麼回事!當時下山公路上全是曬着麥子,如果前面有人,你千萬不要着急,那裡的人聽到你摁喇叭不是立即躲閃,而是聽到後再指揮腿腳閃開。當經過趙縣時,看着時間尚早就去了趙州橋那裡參觀了一下。
那時旅遊還沒有現在這麼興旺,來看橋的人很少,稀稀拉拉沒有幾個人,我們三個人肆意地遊玩一番。
這座千年古橋曆經風霜雪雨,兵亂戰火仍然屹立在洨河之上,此刻河水已經幹涸,我們走到橋下看到有一雙大手印,傳說是魯班托舉橋時留下的,整個橋體全部石頭結構,沒有水泥溝縫,成拱型巍峨壯觀,顯示出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和優秀的造橋技巧。
傳說古代神奇工匠魯班周遊天下來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鬧鬧嚷嚷、焦急地等待過河進城。而河中隻有兩隻小船擺來擺去,半天過不了幾個人。人們焦急的神情引起了魯班的同情心,問道:“你們為什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大家說:“這河面寬,水深、浪急,誰敢修呀,恐怕打着燈籠也找不到這樣的能工巧匠!”。民衆的話深深觸動着魯班,他決定憑自己高超的技術為大家辦件好事,自己動手在河上建一座堅固美觀的石拱橋。魯班的善良和雄心壯志感動了玉帝,他派來了“天工”“神役”來支援。
在一天傍晚,有個神童從河的西邊趕來一群羊來到魯班工地,瞬間羊群都變成石料:供圈石、橋面石、欄闆石、望柱石、等等......樣樣俱全,随即神童消失。在“神役”“天工”幫助下,不到一夜時間順利完成了一座鑄造奇特的石拱橋。
魯班一夜造橋奇迹傳到了“蓬萊仙境”,仙人鐵拐李、鐘漢離、張果老等八仙相約一起來看個究竟,試驗一下石橋是否堅固。于是八仙各施法術……張果老聚來了太陽、月亮放在褡裢裡,鐵拐李把“五嶽名山”裝進葫蘆放在車上,由鐘漢離推着獨輪車,幾個人微笑着悠哉遊哉地自南向北上橋而來。
恰巧遇見魯班立在橋頭上,衆人問道:這橋是否經得起我們過去?魯班見張果老肩披褡裢倒騎毛驢,鐘漢離隻是推一輛獨輪小推車,其餘攜籃提擔立即回答:“當然沒問題!”,當他們剛剛走上橋面,大橋劇烈晃動搖搖欲墜,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雙手去托橋身;頓時覺得雷霆萬鈞之勢的無窮重力壓将下來!
橋面上仙人張果老身披褡裢倒騎神驢潇灑自如,鐘漢離手推獨輪車閑庭信步,八個仙人伴随着碾壓橋體的轟鳴聲随風呼嘯而過……忽聽空中宏亮的聲音喊道:魯班好樣的!石橋堅固無比!真可謂“日月名山齊壓過”“橋身負重更堅牢”。
魯班探出身來,但見祥雲中張果老正從褡裢裡把日月取出用法術恢複原位;鐵拐李從葫蘆裡倒出三山五嶽回歸原地。重壓之下橋面上留下了清晰的“驢蹄印”、“車道溝”,成為萬古永存的曆史遺迹。
趙州橋的神奇傳說在民間影響甚大,流傳千年盛贊不衰。給“趙州橋披上了濃濃的神秘色彩,從此“趙州橋”成為中國華北四寶之一。
其實趙州橋并非魯班所造。趙州橋建于隋炀帝大業元年,即公元605年,由著名工匠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了。
當我們來到趙州橋時,看到古橋依然以雄偉的身姿,橫跨在洨河上;默默地訴說着古往今來的變化滄桑。
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橋梁,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石拱橋。橋長64.4米寬9.5米,中間行車馬,兩旁走行人。整個橋身全部用石頭砌成,橋下沒有橋墩,隻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橋身兩側各有兩個小橋洞,不但起到洩洪作用,使橋不易被水沖垮還減輕了橋身的重量。
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洞通過,使水流暢通,減少洪水對橋體的沖擊力,趙州橋的券是小于半圓的一段弧,這種拱橋,橋身跨度大而弧形平,很像天上的彩虹。
它雖然建在古代,則采用的是現代橋梁學上的所謂“坦拱”,既減低了橋的高度便于車馬通過,也兼顧了航運。同時科學運用了縱向并列砌築的施工方法,使每道拱券自成一體,如果其中一道拱券損壞不會影響全橋。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内部結構如何,它能夠安然存在1400多年就能說明一切。”
據記載,該橋經曆了特大洪水11次(其中有洪水漫過橋面的情況),地震14次,然而堅實的橋體至今固若金湯,在現存的著名古橋中獨領風騷。
趙州橋橋面兩側石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圖案:有的刻着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前爪相互支撐相抵各自回首遙望;有的刻着雙龍戲珠。
站在橋上感覺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了一樣。古橋曆經千年曆史、人文的積澱,逐步形成了趙州橋文化。趙州橋的造橋結構對現在橋梁的設計觀念與創新仍然有很深的啟示作用。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