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觸地時間」?
跑步過程中,有一隻腳會處于騰空狀态,另一隻腳則與地面接觸,兩隻腳交替觸地-騰空動作,就完成了一步步向前跑的動作。而其中一隻腳從剛剛接觸地面的瞬間,到完全離開地面,這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就是觸地時間。
以這張圖為例,觸地時間就是中間這部分接觸地面到離開地面的時間。一般我們用毫秒作為衡量觸地時間的單位,1秒=1000毫秒。
二、研究「觸地時間」有什麼意義?
跑步時的速度 = 步頻 x 步幅,跑步的頻率越高、步幅越大,也就跑的越快。看起來這是一道很簡單的算術題,實際上我們不會一昧的追求高步頻和大步幅——那很可能跑不了多遠就跑不動了。
那怎樣才是最合理的跑步方式?這就要提到跑步經濟性的概念。圍繞跑步經濟性有大量的運動數據,來研究人怎樣跑步才能又快又省力,這其中有步幅、步頻、垂直振幅、移動效率、觸地時間……等等。
我們發現,往往越是跑的越快的精英跑者,他們的觸地時間也會越短。如果你想提高速度的話,縮短觸地時間會是非常重要的訓練方向。
觸地時間也非一個獨立的數據,當你跑步時的觸地時間越短,也往往意味着跑姿是比較經濟性的,此時身體的其它數據也會處于一個合理範圍。
世界級的馬拉松高手的觸地時間是多少?
那一般跑者觸地時間多少呢?舉幾個身邊的例子
三、評價标準
那各個設備廠家對觸地時間标準如何評價呢?
佳明(RDP或心率帶)
高馳POD
1COACH觸地
四、如何改善和總結
以下内容直接借用【肯跑數據控】群,木淼老師對觸地時間數據的總結
1. 速度越快,觸地時間會相對縮短。
2. 不同配速下有相對合理的觸地時間範圍。
3. 同速度下(不考慮小于230的配速),如果隻考慮降低觸地時間:
3.1 提高步頻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步頻太高(一般超過200以後)會導緻騰空時間降低,效率反而會降低。比較直觀的體驗是,步頻提高後速度提高幅度不大,但心率上升會比較明顯,因為跑同樣的距離你要多跑幾步。
3.2 着地點盡量靠近重心下方(是盡量靠近,平路跑的時候不論你怎麼跑,着地點都會在重心前面,不可能在重心下方),這樣會降低刹車效應(降低觸地後的速度損失,觸地到重心越過支撐點這段時間内前進速度是降低的)。技術上要求不能跨步,不能甩小腿,觸地前小腿要收住,适當下壓。
3.3 前腳掌着地。在3.2的基礎上,前腳掌着地可以顯著降低觸地時間:
前腳掌着地與腳跟着地或者中腳掌着地相比,沒有了腳跟或中腳掌向前過渡,一般可以節約10-30ms時間;
前腳掌着地後腳跟會繼續下落輕微觸地(或不觸地),跟腱在短時間被拉長,儲備了彈性勢能,利于快速推離地面。
但是前腳掌着地會增加踝和足底的負荷,足踝力量弱的跑者損傷風險會非常高(風險高,但不代表一定會受傷)。
3.4 增加足踝力量和跟腱彈性,好處就是利于3.3的内容。
3.5 下肢肌力和下肢剛度。同等條件下,下肢肌力強,下肢剛度高的情況下,觸地後重心下降的幅度相對更小,同樣的上升幅度也會降低,總體來說就是垂直振幅小,簡單理解為不需要花很長時間緩沖再推離地面,觸地時間就會相對縮短。
簡單總結,同配速下,觸地時間受技術和力量(或者說關節功能比較合适)影響比較大。以上因素會相互影響,不能單獨考慮。觸地時間也隻是跑姿的最終體現指标之一,要根據自身情況結合跑步目的綜合考慮跑姿的合理性、經濟性和對應的損傷風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