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
“是啊,暴風雨就要來了。”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上世紀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這句富有詩意的經典台詞。
不論是這部電影還是與之齊名的《橋》,都展現了二戰期間活躍在巴爾幹群山中的遊擊隊與法西斯鬥智鬥勇的情節。熟知那段曆史的人都知道,在二戰期間,法西斯德國入侵巴爾幹半島,當地人民拿起武器,憑借一己之力,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将德軍趕出家園。
南斯拉夫這個曾經的“巴爾幹猛虎”,到底憑什麼讓全世界為之側目,當年的南斯拉夫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一、孤獨的“巴爾幹猛虎”學過中學曆史的人都應該記得,一提到巴爾幹這個詞,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歐洲火藥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就是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刺殺事件。
飽經一戰戰火摧殘的巴爾幹半島終于在迎來勝利曙光後得到了第一次融合與重生。1918年塞爾維亞王國和黑山王國吸收合并了一些以斯拉夫人為主的區域,組建了新的政權,并于1929年正式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然而好景不長,在随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活在東歐夾縫中的南斯拉夫王國,再次遭受戰火洗禮。
以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在1941年4月全面入侵南斯拉夫,并且很快就占領了全境,原本好不容易融合在一起的南斯拉夫立刻被肢解和瓜分,國王及王室人員流往海外。
面對如此“群龍無首”的局面,原本就不穩定的南斯拉夫王國轉眼就變成了“群魔亂舞”的戰場。随着塞爾維亞救國政府、克羅地亞獨立國兩個傀儡政權的成立,一部分不甘屈服的南斯拉夫人終于拿起武器,組建了一支支遊擊隊,開始了抵抗法西斯的戰鬥。
由于南斯拉夫完全被法西斯的仆從國緊緊包圍,所以他想要得到協約國的支援和幫助基本沒有可能。而且做為一個曾經由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聯盟制國家,本來内部矛盾就沒有完全解決,再加上外部勢力的擾亂,想要團結在一起十分困難。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登上了曆史舞台——鐵托。
當時年近50歲的鐵托已經是南斯拉夫共産黨的最高領導人,在他卓絕的個人威望及高超手段下,南斯拉夫各方反法西斯力量終于被他團結了起來。成千上萬的農民、學生、工人紛紛加入鐵托的遊擊隊,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在完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鐵托帶領着日益強大的遊擊隊憑借着繳獲“自力更生”,在巴爾幹半島上把法西斯德國的侵略軍攪得天翻地覆。
二、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其“保持中立”的本錢
1945年,孤軍奮戰的南斯拉夫在鐵托的領導下,終于取得了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二戰結束後,鐵托第一件事就是重建南斯拉夫聯邦,他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黑、斯洛文尼亞、黑山、馬其頓6個共和國合而為一,正式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1963年,再次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分崩離析已久的南斯拉夫再次團結在一起,已經習慣了“單打獨鬥”的鐵托一向推崇各國政黨獨立自主、主權自治。就在美蘇兩大集團暗中較勁發動冷戰之時,鐵托帶領着國家維持中立并且開始了高速發展。
一個國家想要維持國内的快速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安全和平的地緣政治環境,對于南斯拉夫這種自古就被衆多國家包裹在中間的小國來說,要麼依附一個大國尋求保護,要麼就要自己非常“能打”,南斯拉夫則屬于後者。
二戰時期整個歐洲,除了英國以外基本都被法西斯德國侵占,德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然而當他們進入南斯拉夫,遇到了這隻“巴爾幹猛虎”後,噩夢就開始了。鐵托率領的遊擊隊作戰極其勇猛,斯拉夫人天生的好勇鬥狠在戰争中體現得淋漓盡緻。
戰後的南斯拉夫更是大力發展軍事,到1974年時,南斯拉夫擁有陸軍有60萬人以及200萬預備役部隊;空軍3.2萬人;海軍1萬人,各類武器裝備都位居世界前列,号稱當時全世界第四大軍事力量。
這也就是戰後為什麼歐洲各國甚至是蘇聯、美國都不會去“欺負”南斯拉夫這個小國,強大的南斯拉夫軍事力量就是鐵托敢于在各方勢力間保持中立、謀求發展的最大本錢。
三、南斯拉夫的“黃金時代”有了相對安定的國内、國際環境,鐵托在戰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推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由此南斯拉夫走上了長達30餘年高速發展的“快行道”。
鐵托第一步進行的就是戰後重建工作。1947年,他制定了一個恢複生産的“五年計劃”,南斯拉夫國内的各個行業都開始逐步複蘇,到了50年代初的時候,南斯拉夫已經逐漸走出戰争的陰霾,曾經破敗的家園被人們重建起來,國内的經濟狀況基本恢複到戰前的水平。
完成戰後重建工作的南斯拉夫爆發出驚人的活力,他們沒有照搬蘇聯模式,也沒有抄襲西方資本主義,而是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獨特發展之路:在保持社會主義體制不變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市場經濟。這種獨特而又務實的做法讓南斯拉夫迅速進入了“上升通道”。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30年間,南斯拉夫國内生産總值持續增長高達6倍以上,每年平均增速都保持在6%以上。到70年代時,南斯拉夫就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此時的南斯拉夫已經實現了全國高度工業化、擁有了自己的工業體系,從戰前一個技術落後的農業國成功轉型,人均GDP甚至超過蘇聯,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陣營“首富”。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幾組現實的數據,看出當時南斯拉夫的經濟狀況到底怎樣。
年齡大一些的人應該都記得,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時,汽車這種“奢侈品”在中國可是個稀罕物,個人幾乎沒有可能擁有。
而當時的南斯拉夫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意大利和奧地利,引進當時較為先進的汽車生産技術非常方便。再加上南斯拉夫寬松的政策,汽車生産技術很快就在其國内發展起來。
到了1976時,南斯拉夫不僅已經擁有了完備的國産品牌汽車生産線,而且汽車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36%.這就意味着,如果按三口之家簡單推算,基本其國内以家庭為單位,大都擁有自己的汽車,這在那個時代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是不可思議的。
同樣在70年代,冰箱和電視在我國也屬于絕大多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檔貨,當時電視售價在300元左右,相當于一個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資,所以即使在大城市,電視的普及率也還不到1%,就更不要說價格是它七八倍的冰箱了。
然而那個時期的南斯拉夫,電視和冰箱都已經屬于比較普及的家庭電器,根據數據顯示,當時南斯拉夫國内每2.1個家庭擁有一部冰箱,每1.8個家庭就擁有一台電視,這個普及率比當時的“老大哥”蘇聯還要高。
南斯拉夫不僅在輕重工業上實現了飛躍式發展,而且其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交流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南斯拉夫人很早就開放了文化交流,很多西方電影、書籍等文化産品流入,為這個國家的文化複興與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例如我們開篇提到的《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等影片,也都是在這一蓬勃發展的時期傳播開來的。
經濟文化雙發展的同時,南斯拉夫的體育事業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不論是足球、籃球都在國際賽場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喜愛足球的人都應該知道南斯拉夫足球的“黃金一代”,不論是在歐洲還是在全球足壇都是響當當的明星。
最為國人熟知的應該就是“米盧蒂諾維奇”了,正是這位神奇教練帶領中國隊沖進了2002年韓日世界杯。“米盧”就是那個時代南斯拉夫國家隊的知名球員。
對于高速發展的南斯拉夫來說,基礎設施建設早已經非常完善。當時其國内修建了大量的的圖書館、辦公樓、音樂廳、文化廣場等設施。
以當時經濟相對發達的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為例,其城市形态基本與同時期的歐洲發達國家一模一樣。可以說當時人們走在斯洛文尼亞的大街上,和走在英國、法國的大街上,從感官上沒有太多的差别。
南斯拉夫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使其天然就是一個旅遊勝地,在那個全球各國還在嚴格控制進出國境的年代,南斯拉夫就開放了旅遊業,每年都會有超過600萬人次的遊客來到這裡,這不僅帶動了本國經濟發展、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還帶來了不菲的外彙收入。
其實大家不難發現,那時的南斯拉夫采取的就是“改革開放”的做法:保持社會主義制度不變,适度引入國外先進技術、資金及文化産品,開闊眼界,快速發展經濟。
也就是說,在1978年中國提出“改革開放”的20多年前,南斯拉夫就已經開始實施這一策略了,雖然當時的南斯拉夫和英美這些西方發達國家還無法相提并論,畢竟整體綜合國力還不夠強大,但對比同一時代的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絕對算得上是相當富裕了。
那時的南斯拉夫,國内現代化建築比比皆是,街道上汽車、摩托車絡繹不絕,外國遊客随處可見,人民的文化生活非常豐富,7-15歲的兒童都能接受8年的免費義務教育,一派生機盎然。
即使是到了80年代末期,南斯拉夫解體之前的“沒落時期”,該國的人均GDP依然為3600美元,而同期中國的人均GDP隻有400美元,僅為南斯拉夫的九分之一。
如果說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這三十年是南斯拉夫人民邁向小康社會的“黃金時代”,一點兒都不誇張。
四、南斯拉夫的由盛及衰
可惜,南斯拉夫雖然在這30年的“黃金時代”快速發展,但是它的内部卻隐藏着很多危險因素,這也最終導緻了它的分崩離析。
第一個危險因素就是“民族主義”。南斯拉夫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鐵托執政時期雖然推崇民族平等政策,但是他唯獨對塞爾維亞人采取了打壓政策,這和當年“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在戰争中給他拖後腿也大有關系。
鐵托不僅打壓塞族,同時還設立了“南斯拉夫族”這樣一個新族群,并希望人們都改為加入這個新的“集體”。這樣一來民族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國家凝聚力開始下降,也為後來的解體埋下了隐患。
第二個危險因素就是國家的統治與管理完全依附在鐵托的個人威望之上,一旦鐵托不在了,就沒人可以平衡各民族關系,無法調和各方蠢蠢欲動的勢力,這一點在鐵托去世後立刻就顯現出來。
第三個危險因素就是過度的區域自治,做為聯邦制的南斯拉夫各共和國擁有高度的自治權,當民族矛盾日益顯現後,“隻顧自己利益”的情況就越發凸顯,原本報團取暖的大家開始私心越來越嚴重,分崩離析隻是個時間問題。
這所有的危險因素随着時間的積累在一點點發酵着,最終一個關鍵的事件點燃了這根導火索——1980年5月4日,鐵托逝世。
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很快就因為上述的危險因素步入了下坡路,經濟開始明顯下滑,貧富差距急劇加大,失業率上升,民族矛盾惡化。直到1992年4月,曾經名震一時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終于開始分崩離析,徹底解體。
曾經的“巴爾幹猛虎”早已淹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中,不禁令人唏噓。這也許就是它逃脫不了的命運,列強環伺之下,一個本能報團取暖的聯邦卻因為狹隘的民族主義,将大好局面白白浪費。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對于國家的發展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同樣做為多民族國家,中國雖然起步較晚,起初的發展速度沒有像南斯拉夫那樣高速。但是我們擁有更加穩定的内部環境,各民族團結一緻,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穩步發展、厚積薄發。
這也許就是文化上的差異,從不主張激進政策的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夠在曆史長河中源遠流長,正是因為我們團結、謙遜、穩紮穩打的“文明性格”。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文化、軍事等全方位迅速崛起,後發而先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複興指日可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