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分鬃動作右手應向下?相關練習要點:1. 《十三勢行心解》:“蓄勁如張弓”,說的是蓄勢抱球,或是沉身蓄勢等等;蓄勢,就好像一張拉滿了弦的弓,随時向外彈發;又好像懷裡抱着一個充滿氣的氣球,時刻向外迸發所謂“處處備弓,何處碰到何處發力”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野馬分鬃動作右手應向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相關練習要點:1. 《十三勢行心解》:“蓄勁如張弓”,說的是蓄勢抱球,或是沉身蓄勢等等;蓄勢,就好像一張拉滿了弦的弓,随時向外彈發;又好像懷裡抱着一個充滿氣的氣球,時刻向外迸發。所謂“處處備弓,何處碰到何處發力”。
各式蓄勢皆同.
2.吳公藻:“挒勁義何解?旋轉若飛輪,投物於其上,脫然擲丈尋,君不見旋窩,卷浪若螺紋,落葉墜其上,倏爾便沉淪。”就是說,挒勁掄起來就像飛輪一樣,将器物投上去,馬上被迸出老遠;又像水中的旋窩,樹葉落在上面,瞬間就不見了。
“挒在兩肱”(胳膊)是以兩臂向左右上下擋開之力。這裡說的是在意念中,雖然練習太極拳要求輕柔而緩慢,如貓行,如抽絲,但是遇到情況,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外發力。
3.錢惕明:“…..凡是兩個平行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者,在力學上稱作‘力偶’。力偶能使物體旋轉。太極拳八勁八法之一的挒法,暗合此力學原理,并兼具合力與慣性等作用。因此在練習野馬分鬃時,意念上必須明确,下采之手與上挒之手,其勁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時發揮作用;但上下兩端之勁又要相互錯開,以免自身的兩勁相互抵消。”
4.鼓蕩:吳公藻:“氣沉、腰松、腹淨、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節節舒展,動之、靜之、虛之、實之、呼之、吸之、開之、合之、剛之、柔之、緩之、急之,此種混合之勁,乃是鼓蕩之勁;是故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乃生鼓蕩之勁。” 鼓蕩,猶如假想敵坐在海船上遇到風浪(鼓蕩),漂浮不定,傾斜颠簸,自身的重心不知何去何從,暈頭轉向。
5. “練時無人似有人”,(此人設為假想敵)是修煉太極拳套路時,主要防身想想空間。因此,在練習各個拳招時,眼前都要設置假想敵,以假想敵為靶子,修煉太極拳的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和粘、連、黏、随、不丢頂十三勢。這樣有的放矢,不但有利于提高拳術,打出氣勢(“出神入化”),更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治疾病,保健強身,抵抗衰老和延年益壽。
附注,于川,怎樣練習轉尾功:一、首先要雙腳開與肩寬,全身放松,雙膝不要有力,将全身的重量都放到腳上,雙腳重心平分,去掉雜念,(身法與練過陳式太極拳樁功裡的無極樁勁相同。) 二、先微斂臀,使後胯松開,然後微泛臀,将前胯松開使骨股頭處于中正狀态(在骨盆髋臼裡),這時前後胯處于平均的開合狀态,腰背微曲,頭勁上領尾闾下沉。
三,尾闾向前.向上.向後.向下回原位轉動一周為一圈。練習時根據自身體質練習十至三十圈。這是尾闾向前走了一個立圓,每一動走了一個90度圓弧。
四.尾闾向後.向上.向前,向下回到原位,轉動一周為一圈,這是尾闾向後走了一個後立圓,每次練習十至三十圈。每個動作走了一個90度圓弧。
五.尾闾向左.向上.向右.向下回到原位,轉動一周為一圈,這是尾闾向左走了一個左立圓,每次練習10至30圈,每個動走了一個90度圓弧。 六.尾闾向右.向上.向左.向下回到原位,轉動一圈為一周,這是尾闾向右走了一個右立圓,每次練習10至30圈,每一動走了一個90度圓弧。 七.尾闾從中間微後擺之後,向左走45度弧,向前走9O度弧,向右走9O度弧,向後走9O度弧,向左走45度弧回原位,轉動一周為一圈,這是尾闾向左走了一個平立圓,每次練習1O到3O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