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本想與卿度餘生美圖

本想與卿度餘生美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08:24:09

本想與卿度餘生美圖?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沛縣古稱沛澤2000多年前,這裡水草茂密、河湖豐沛、禽獸隐栖,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建立大漢王朝,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本想與卿度餘生美圖?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想與卿度餘生美圖(千年沛澤綻放現代模樣)1

本想與卿度餘生美圖

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沛縣古稱沛澤。2000多年前,這裡水草茂密、河湖豐沛、禽獸隐栖,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建立大漢王朝。

沛縣地處江蘇西北,依托資源禀賦發展,經濟實力強勁,2021年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争力百強榜中名列第41位,在蘇北各縣(市)中排名第一。但經濟發展的同時,沛縣也有着資源枯竭型城市繞不開的生态之痛。

40多年的煤炭集中開采,留下10萬多畝采煤塌陷區,成為“大地傷疤”;航運和水産養殖的粗放發展,讓微山湖“明珠蒙塵”;畜禽養殖每天産生近千噸糞污,加上農村生活垃圾,造成“垃圾圍村”……

以人民為中心,良好的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可持續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沛縣把這一發展理念刻入城市和地區發展的基因,讓生态保護成為發展的自覺行動。如今的沛縣,濕地公園裡蘆葦搖曳,微山湖上碧波蕩漾,鄉村環境清新優美,千年沛澤綻放出生機盎然、宜居宜業的現代模樣。

精準施策,“大地傷疤”變濕地

早春的安國湖國家濕地公園,碧波蕩漾、葦蒲搖曳,落日溶金、水天一色,各種鳥兒時而振翅飛翔,時而遊戲水中。漫步其間,時間似乎也會在這裡慢下來,靜谧、平和、舒緩,樂享無可複制的自然之美。

2021年12月29日,沛縣安國湖濕地公園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公園總面積517公頃,距離沛縣縣城僅有10分鐘的車程。

很難想象,這裡原來是采煤塌陷地,生态環境用千瘡百孔來形容也不為過。附近張雙樓煤礦經過近40年的煤炭開采,土地資源和生态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沉陷區内土地平均塌陷深度達6米,大面積耕地沉陷積水,地上房屋損毀,生态環境惡劣。

安國湖國家濕地公園負責人介紹,沛縣對濕地公園實施保護恢複工程,投入大量資金開展微地形改造、植被恢複、水系連通等工程,使得濕地面積擴大、植被覆蓋率增加,将滿目瘡痍的沉陷區建設成風光旖旎的濕地公園。公園内現有維管植物155種,野生脊椎動物121種,其中包括水杉、銀杏、黑水雞、青頭潛鴨等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

更多的濕地正在沛縣建設。投資4億元建設的龍固鎮湖陵濕地、龍湖濕地,目前已完成工程的80%;投入3億元的洪福濕地和投資1億元的徐莊濕地正在加快推進。同時,沛縣将采煤塌陷地修複和尾水的再生利用進行充分融合,建設水質淨化效果好、生态環境優良、生态系統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區。

豐富的煤炭資源,曾為沛縣帶來輝煌,也留下一道道“地球傷疤”。治愈傷疤,沛縣根據采煤塌陷地的實際情況分類處理,除了建設濕地公園,還有土地複墾。

2月6日,楊屯鎮卞莊村,村支部書記宋呈柱看着在魚塘裡忙碌的鄉親們,高興地說,原來廢棄的塌陷地經過治理,變成耕地和魚塘,一年能給村集體帶來12萬元收入。

宋呈柱介紹,治理工程将塌陷程度深的地方開挖成魚塘,挖出的土方修複塌陷淺的土地,複墾成耕地。這樣一來,村裡多出60畝耕地和80畝魚塘。複墾的土地經過兩年多耕種,地力和普通耕地差不多。魚塘聘請行家管理,今年進行散養和網箱養殖混合。“一年多出十幾萬元的集體收入,村裡的發展會走上快車道。”宋呈柱充滿信心。

既不能複墾也不适合修魚塘,還不能建設濕地,這樣的采煤塌陷地沛縣也有不少。怎麼辦?

2021年12月28日,中煤集團上海能源公司新能源基地一期光伏示範項目并網發電。中煤項目也在楊屯鎮卞莊村,位于龍東煤礦的采煤沉陷區,近50萬塊單晶矽光伏組件鋪在平坦開闊的水面上,面積約5847畝,水裡養魚、水面上架設光伏組件,是漁光互補型光伏發電項目。項目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近3億千瓦時,節約标煤1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7萬噸。

在沛縣,大地傷疤正在被逐漸治愈。目前,沛縣共搬遷壓煤村莊109個,累計複墾、生态修複、綜合利用采煤塌陷地6.013萬畝,新增耕地2.266萬畝。 “十四五”期間沛縣将建設1.21萬畝采煤塌陷地生态修複項目,并利用塌陷較深的區域建設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産業,确保“十四五”末沛縣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率達到70%以上。

多措并舉,微山湖裡船清湖淨

微山湖上碧波蕩漾,遊船駛過,寬闊的湖面卷起朵朵浪花,蕩起層層漣漪。

微山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沛縣湖面有400平方千米,京杭大運河從湖西穿過。

春節期間,位于沛縣微山湖畔的中天科爾公司,滿牆而設的大屏幕上可以清楚看到水面上、碼頭上運營的船舶。旁邊的數字顯示,遍布全國的5000多艘船舶在這個互聯網平台上運行,每月運量在100萬噸左右。

中天科爾公司總經理魏德聰介紹,這個平台好似大宗貨運版“滴滴”,智能匹配貨源和運輸船舶,目前已經發展成頭部企業。“讓船舶少跑路、少停留,也就減少了污染。”魏德聰說,對進入平台的船舶,按照國家标準進行環保全程管理,貨物封倉運行或全部進行覆蓋,監控在途或者在港船舶油污、廢水和生活垃圾的排放。

互聯網平台加上多措并舉,沛縣最大程度做到“船清湖淨”。沛縣在京杭運河、楊屯河、徐沛河等主要河道沿線共有7處港口碼頭,主要從事煤炭、糧食和砂石轉運。為減少污染,各港口碼頭全部建造生活污水收集櫃、油污水收集櫃、垃圾分類收集箱。

曾經的微山湖,從沛縣乘船出發,航行30多分鐘都看不到整片的湖面,數量衆多的圈圩魚塘将偌大的湖面分割成一塊塊“田”字格。圍網養殖、投放餌料造成的生态破壞,成為微山湖不可承受之痛。

2021年3月,沛縣與養殖戶簽訂退養生态補償協議,對186處約萬畝圈圩魚塘實施拆圩。

沛縣楊屯鎮大灣村46歲村民王安響告訴記者,大半年前自己在湖面上還有600畝魚塘。“真舍不得啊!可是圈圩養殖對水質有影響,給子孫留個好環境更重要。”去年初,王安響接到鎮裡退養還湖的動員通知,第二天就到鎮上簽訂退養責任狀和生态補償協議,領到約48萬元補償金。對于上岸後的生活,王安響有自己的打算。他說,如今遊客越來越多,他準備在岸上開農家樂,靠着廚藝吃“生态飯”。

沛縣地處蘇魯兩省交界處,像微山湖一樣的省際邊界河湖多達90餘處110多公裡。微山湖的生态治理,得益于沛縣和相鄰的山東省微山縣的聯手協作。兩地打破行政區域壁壘,聯動而治,建立信息情況聯通、矛盾糾紛聯調、非法行為聯打、河湖污染聯治、防汛安全聯保的邊界“五聯”機制,成功破解非法圈圩、非法建設、非法采砂等生态保護的難題。

2020年3月18日,兩地組織公安、水行政執法人員40餘人,出動執法船艇7艘,開展打擊非法采砂聯合行動,一舉打掉藏匿的4艘非法采砂船。2019年8月,兩地在省際邊界處開展劉香莊段碼頭群專項整治,碼頭主有山東居民也有江蘇居民,曆史成因複雜。兩地相關部門聯手,把問題向群衆解釋清楚,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态,順利拆除了碼頭群。

兩年來,沛縣全力推進微山湖沿線生态環境保護工作,并成立縣級專項行動推進和督查領導小組,對沿湖碼頭、沿岸綠化、企業環境、村莊環境等開展多輪排查,目标直指“具體問題清零、全域環境清潔”。

變廢為寶,美麗鄉村更宜居

“你看看我這裡,我不說是養雞場,你肯定以為是糧食加工廠。”沛縣安國鎮養殖戶劉榮,對自己養殖場的環境很自豪。

劉榮和家人一起飼養2萬羽蛋雞,雞糞處理一直是個問題,費時費力,味道大、污染重,附近村民也有怨言。現在,她和鎮上的公司簽了協議,隻需打個電話,處理中心就有人開車過來清運雞糞。

有着15年養鴨經曆的朱磊介紹,早些年粗放式養殖,糞水直接排河道裡,“河裡的糞層都有二三十厘米厚。”如今他家20萬隻種鴨每天産生的糞便,全部由沛縣有機廢棄物處理中心收運處理。

據統計,2021年沛縣規模養殖場共456個,非規模養殖場戶共3692戶,每天産生的畜禽糞污有千餘噸。運走養殖場糞便的車輛,來自徐州國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沛縣有機廢棄物處理中心,目前該中心已将規模養殖戶納入收運體系,每天全縣的千餘噸畜禽糞污基本做到應收盡收。

禽畜糞污解決的關鍵,來自國新的領先技術。該中心2019年投資1.8億元建成使用,對畜禽糞污等進行無害化處理,産生的沼氣三分之一發電進入沛縣電網,三分之二提純生物天然氣并入沛縣燃氣管網,沼渣生産成有機肥,沼液則直接通過20多公裡長的管道,免費輸送到田間地頭,形成循環經濟産業鍊。

在沛縣,除了徐州國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還有不少生物新能源企業。中機清潔能源、江蘇方圓通生物等稭稈收儲利用企業,處理面廣量大的農作物稭稈,解決稭稈焚燒、棄置污染等問題。

沛縣百萬畝農作物種植面積,預計2021年稭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5%以上。能做到這一步,除了稭稈收儲利用企業發揮作用,還有賴于沛縣的動員和組織能力。

在立足本地的基礎上,沛縣有關部門從黑龍江、内蒙古引入跨區作業隊伍,全縣共投入大型稭稈收儲設備283台套,稭稈運輸機械近300台,以沿湖稻區為重點,新建和完善鎮級高标準中心草場12個。村幹部組織,機械統一編組,統一收獲、統一還田、統一整地、統一機插、統一收費,保證稭稈機械化還田質量。

打通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理的“最後一公裡”。“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很多富裕起來的鄉村遭遇“垃圾圍村”。在沛縣,這一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

沛縣城管局副局長馬豔美介紹,“沛縣農村生活垃圾以有機生活垃圾為主,包括剩菜、剩飯、果皮、菜葉及部分農業廢棄物等,主要是廚餘垃圾。”沛縣引導農戶将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進行“初分”,分類收集垃圾時由分揀員進行“細分”,垃圾送到終端設施後由管理員再進行“篩分”。目前全縣共配備垃圾分揀員3435名、督導員365名、管理員180名。

這麼多人力物力投入,資金怎麼保障?沛縣采取“3個一塊錢”模式,村民每人每月交納一塊錢,各鎮街和縣财政每人每月分别配套、獎補一塊錢。全縣每年籌資8000萬元,确保垃圾收運體系和生活垃圾分類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面,實施“政府 市場”垃圾分類運營模式,縣鎮兩級按照每人每年80元标準支付市場化公司運行經費。

廚餘垃圾最終怎麼處理?沛縣陽光堆肥房現已升級到第三代,厭氧發酵全面鋪開。在沛縣大屯街道,記者看到國内首套機械式村鎮廚餘垃圾幹式厭氧消化裝置。“日處理1噸易腐垃圾,20天為一個生産循環周期,産生的沼渣、沼液、沼氣資源化利用。”為了保證裝置有效運行,武京偉博士已經在這裡駐紮一個多月。

如今的沛縣,更多鄉村變得美麗宜居。沛縣城管局副局長馬豔美說,廚餘垃圾得到有效處理,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其他垃圾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無害化處理。“最終所有農村垃圾實現‘三全’,即全過程監管、全區域覆蓋、全鍊條處置。”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張濤 通訊員 張慶來 李輝

編輯: 陳彤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