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篇開始,我們會出一個系列,用幾篇文章給大家講如何買好自住房,建議大家收藏。
先明确一點,自住買房有别于投資買房與買XQ房。
投資買房的唯一目的是房産的增值,買XQ房為的是讓孩子上個好學校。
而在自住買房的過程中,買房人的訴求和價值觀更加多元化,所以,相比投資與買XQ房,買到一套真正滿意的自住房的複雜程度會更高。
因為買房人往往想要的太多,投入了太多情感:這套房子我要住,而且可能要住一輩子。因此要求完美,這裡也要那裡也要。
但預算總是有限的,因此要學會取舍。
自住買房會遇到的問題
因購房者對自己定位不清晰,亦或是調查不嚴謹,自住購房會遇到以下幾大常見問題。
①不清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
買房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筆投資和消費。
沒有把未來5年,乃至10年的現金流、工作地點、是否生育、是否追求學區等選項考慮清楚,就草率地下決定買房,通常買完房後不久就會後悔,置換還要額外付出稅費和時間成本。
我見過太多的人,買房的時候隻考慮自己5年内,甚至3年内的人生軌迹,草草就下了決定。
比方講,很多剛工作的小年輕,家裡能夠資助首付,想在上海上車買房,一拍腦袋就買在了距離公司通勤方便的地鐵線路旁,卻沒有考慮到将來幾年内是否結婚、是否生育,完全忽略了XQ屬性。
甚至,在跳槽頻率極其頻繁的現代社會,根據現有工作通勤買房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
②對房産的功能性、客觀價值認識不足
若想買到滿意的自住房,需要我們對房産的客觀價值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既要熟知上海的發展史、又要實時把握上海最新的規劃、又得成為上海教育專家……
普通人的精力有限,在自己從事的領域裡成為專家已經很不容易。
而房産交易在人的一生中,發生的頻次不會太高,買房人在短時間内成為房産領域的專家、精準把握上海樓市的客觀價值,幾乎不現實。
③預算有限,想要的又太多
前一陣,有個朋友向我咨詢買房事宜,想在内環線裡買個學區三房,最好是人車分流的,購房預算800萬。
我心想:預算翻個倍,1600萬都不一定拿的下來啊。
不過,這種還算好的了,稍微了解一下市場行情就會被打醒。
怕的就是不會做選擇題。
比如,原來是打算買學區房的,嫌棄小區不夠好,去看了偏遠一點的新房,反過來又覺得學區和配套不行。
猶猶豫豫不下決定,房價卻不等人,等回過神來,已經買不起自己原先看不上的房子了。
在上海,買到各方面都頂級的房子,大約需要3000萬。
3000萬以下都屬于有限預算,需要作出取舍。
買到合适的房子,需要哪些技能
我覺得,買到真正合适自己的房子,不是拍一拍腦袋就可以的,至少需要以下幾項技能。
①預算方面,要會合理地取舍
制定購房預算是買房子的第一步。
我們根據”六個錢包“能提供的支持與自己的存款,可以大緻确定房子的首付款金額。
如果是首次在買房的,請一定用足首貸的額度,即使一時半會月供壓力有點大也沒關系,有很多方法可以破解。
通貨膨脹是永恒的,月供是固定的,LPR利率的調降也會是意外之喜。
确定好了能承受的最高首付款後,房子的總價也就鎖定了。
接下來,我們得明白,各總價段能在上海買到什麼樣的房子。
400-600萬的總價段,新房、次新房隻能買在外環甚至郊環外,如九亭、泗泾、周浦、顧村公園、楊行等都是典型的上車闆塊。
600-1000萬的總價段,可以夠到一個功能性比較好的三房了,帶一個不怎麼差的學區,但無法買到最優質的學區或者區位,此類剛改住房的代表區域有三林、莘莊、上大等闆塊。
1000-1500萬的總價段,已經可以買到對口頂級學區、但不那麼新的自住三房了,如大甯、新江灣城、碧雲等闆塊;對學區要求不高的,能在市區範圍挑挑揀揀一些宜居社區,如天山闆塊。
1500-2500萬的總價段,可以買到優質學區 好地段的精品小區,但總感覺離價值認同、凸顯身份還差了一口氣,代表性的闆塊有源深、人民廣場、世博濱江。
擁有2500萬以上的購房預算的買房人會發現,選擇面其實相當地窄。
塔尖新房供應很少,二手的好房源、好樓層放出來的更少。
備選區域無外乎黃浦江兩岸、衡複風貌區、碧雲、南京西路這幾個地方。
住在這些地方的,說出去都長面子,具有很強的價值認同感。
②在房産功能性方面,具有客觀、全面的認識
宏觀層面,我們需要對上海有很深刻的地段認知。
既要熟悉上海曆史上的發展軌迹,又要将未來的重大規劃爛熟于心。
比如,衡複風貌區、南京西路、陸家嘴是上海目前發展最成功的區域,而徐彙濱江、前灘、大虹橋、張江科學城是未來十幾年上海發展的重頭戲。
它們引領着上海的城市勢能,擁有最大的資源傾斜,都屬于客觀意義上的”好地段“。
中觀層面,每個闆塊都有自己的資源禀賦。
交通、商業、教育、醫療的強弱情況,居民構成與自住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
微觀層面,對房子的産品力有一個分層意識。
比如從建築的外立面、是否人車分流、戶型、梯戶比、會所面積等來評判一個小區的好壞。看新房時,能一眼識破開發商的營銷套路。
③判明個性化需求
買房這件事情,懂自己很重要。
買房不應該完全依照自己的偏好,自己想要什麼就買在哪裡。
而是應該理性地分析,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對于大多數自住買房人來說,通勤都是最優先考慮的,我們建議在距單位1小時以内的通勤範圍購房。
另外,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居住喜好和配套偏好都大不相同。
對于未婚未育的,或小孩剛出生的購房人來說,學區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對于老年人來講,綜合性三甲醫院是必需的配套;
對于高淨值人士來說,社區的身份認同感就是一個必備條件,雖然對其他人群來說這毫無用處。
一次成功的自住買房流程,是在有限預算下,配置出合理的房産功能性,最大化滿足個性化居住需求。
平米自住購房決策方案體系
以上幾項技能中,個人最難掌握的是對房産功能性的研判。
在上海摸清楚房産的功能性,至少需要明白以下若幹項:
①上海地傾斜西南,城市的東西兩側比南北兩側強太多,東西主軸的延安路高架和地鐵2号線、沿線都是豪強闆塊。
②浦東樓市和浦西樓市是兩套定價體系
浦東是新上海人的樓市,以産業和教育資源為導向。浦西由上海土著掌控,每個行政區都有本地的購買力,内部形成一個價格體系。
③曆史變遷的緣故,浦西有”上隻角“與“下隻角”之分,心理上的落差也體現在了房價上,隔了一條蘇州河,價格差了不少。
④上海的地鐵線路價值相差很大,強能級的一條線方便程度好過弱能級的兩條線甚至三軌交彙,如2号線與5号線、16号線,宛如雲泥之别。
⑤上海的房子每五年就有個代際變化。2000、2005、2010、2015年建的房子都有時代特征。
2015年以後建的小區普遍注重戶型的空間利用率,采用緊湊型三房設計,人車分流是标配,是當下買房的優選。
2000年以前的房子多為塔樓或不規則戶型,全地面停車,在市場上缺乏流動性和增值的潛力。
⑥經驗之談,外立面能判斷一個小區的檔次,幹挂石材/鋁闆>面磚/真石漆>塗料外牆,大緻不會出錯。
比較好的外立面材料,可以保證樓盤在十幾、二十年後依然維護如新。而且,外立面的成本造價大不一樣,使用好的外立面材料的小區,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梯戶比在1:2以上、大面寬短縱深的戶型居住體驗佳。看房200套以上後,能培養出一些感覺。
⑦每個片區的“次新”概念都是相對的,在衡複風貌區,2000年以後的房子都算次新房,而在九亭、南翔這些近郊上車闆塊,2010年以前建的都算是老房子了。
選擇這個片區裡房齡相對較新的房子,未來更加容易置換。
⑧在”公民同招、民辦搖号"的教育新政下,K12教育格局也發生了變化,總體上民辦校的生源不如從前了,公辦校的生源變好了,對應到各個闆塊也有一些新變動。
以一己之力摸清上海的城市勢能、教育格局、未來規劃、每個細分闆塊内的房源,太耗費精力和時間。
為此,平米房産咨詢集結了上海城市規劃領域的專家、K12教育名師、資深老克勒,動員置業顧問踏遍全上海所有闆塊,群策群力,開發出了一個自住購房決策體系。
該體系會用一套科學的決策體系來解決買房難題,力求最大化買房人的利益。
在樓市的中觀層面,我們基于政府的一手規劃資料做了大量的研究,以及采用肉身踩盤的方式覆蓋了上海的所有闆塊的重點小區,首創性地将全市各熱點闆塊從功能性上進行區隔、評分。
在實戰經驗層面,我們會針對買房人不同預算的需求,結合平米團隊豐富的信貸實戰經驗,在闆塊評分的基礎上給出推薦的可選方案建議。
在樓市微觀層面,我們會結合買房人的個性化需求,定制落地操作方案。
平米自住購房決策體系将購房預算、房産功能性、個性化需求這三大因素結合,帶給買房人最合理的購房選擇,後續的文章中會詳細介紹。
大家如果想要在上海買房或是有任何買房方面的疑問,請私信我,回複666,送你價值百萬的《上海買房寶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