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醴陵八景·古橋芳洲
卷首語
天生一對
在醴陵新八景中,或山、或水、或古祠、或院落,大多聚焦在一個中心。唯有一處是例外,它是“雙主角”,各自獨立,卻又不可分割,那就是“古橋芳洲”。
古橋是渌江橋。對于醴陵人來說,這是感情最深的建築。湖南人從哪裡來?這座橋可以給你答案。它站立在湘贛古道上,是江西移民來湖南衆多線路中最不辛苦的一條。它既是方寸之間,也是天涯萬裡,連接起遠方江山與近處燈火。過了這座橋,就是新的家園。一步越過往事千年,古人看到的景緻,我們今天依然可以看到,那種古今交融、時空交錯的感受,讓人一念再念,變成我們心底永不消失的古典中國。一座渌江橋,也是800多年的中國建橋史。醴陵人與渌江橋,是一段相知相許的故事。它在曆史上重修了20多次,每一次都有民間的力量。
芳洲是狀元洲,位于渌江橋下,它是醴陵人文荟萃之地。站在洲上,白雲扶搖直上,前方是一望無際的遼遠天地,人們揮墨成詩,留下無數佳句。
“古橋芳洲”,一個是溫婉的閨秀,一個是不羁的浪子,天生一對。它們從未離開醴陵人的視線,是醴陵人從小到大都在磕的神仙眷侶。渌江橋是俠骨,狀元洲是柔腸,剛柔并濟,構成了絕美的幾何線條,空曠的禅意呼之欲出。動靜相合,一個外向,一個内向,是“保守”與“冒險”的迷人混合體。它們孕育了醴陵的開放氣象與商業氣息,滋養着醴陵的城市精神。
這就是人間的良辰美景吧。
如果說醴陵是長江中遊的文化路口,渌江橋就是最耀眼的一段。
地處湘贛交界處的醴陵,曆來被稱為“吳楚咽喉”、“湘東孔道”。它是穿過羅霄山脈4條古道中最寬、最好走的一條,宋代就被定為官道。明初“江西填湖廣”,從江西來的移民要翻過羅霄山,很多人也是選擇走醴陵這條路進入湖南。渌江橋是進入新生活的标志。過了這座橋,前面就是新的家園。
一座橋為何重修了20多次
1908年,德國攝影師柏石曼來到醴陵城,第一眼就被一座木橋吸引了。從他當時拍攝的黑白照片上,還能清晰地看到6處石橋墩和木質的橋面。一隊行人正從橋上過,很多人挑着扁擔,橋洞下隐約可見對岸的醴陵城以及山坡上的文昌閣。
這是一個外國攝影師在114年前站在渌江橋上看到的景象,它指向一個遙遠的中國。而在更遙遠的800多年前,南宋詩人範成大就是懷着同樣激動的心情,經過渌江橋的。他在《醴陵驿》一詩中興緻勃勃地說:“渌水橋通縣,門前柳已黃”,“渌水橋”下的自注是“縣前浮橋名”。這座浮橋長什麼樣子,範成大當年走過時,有沒有遇到漲水?
明萬曆年間的嶽和聲經江西去廣西上任,記述了他看到的另一座渌江橋:“橋袤四十二丈許。”明代一丈約等于3.3米,四十二丈就是約140米。這麼長的一座木質橋,而且還是廊橋,在400多年前應該是很雄偉、秀美的一座建築了。
醴陵的渌江橋,重修了20多次,幾乎每次都是依靠民間的力量修成的。98年前,醴陵人重建了這座橋,這座結實的石拱橋保留至今。
“以前橋上還可以看到很深的車轍印,後來修繕的時候給翻過來壓在下面了”,7月4日,頂着大太陽,站在已經98歲的渌江橋上面,曾經在醴陵市文物局工作過的肖邦祥指着橋面說。
醴陵有座“橘子洲大橋”
大橋的主修人是南社創始人之一的傅熊湘。擁有建築行業經驗的工程經理陳盛芳建議,将渌江橋建成石拱橋,并捐了很多錢。捐的錢不僅修了大橋,還把橋下的狀元洲建成公園,并從橋中間架一座引橋到洲上。這座190餘米的大橋,整體外形很像後來的長沙橘子洲大橋。
引橋修得十分精巧,它與正橋垂直,連接江中小島——狀元洲。引橋長約45米,寬約4米,共有六拱。和正橋相比,它要小巧得多。這種大橋接小橋的獨特格局,使大橋的雄偉與小橋的秀麗融為一體,顯示了大橋設計者的匠心獨運。
肖邦祥說,醴陵在曆史上還沒出過狀元,橋下狀元洲的名稱來自一句古谶“洲過縣門前,醴陵出狀元”,故取名“狀元洲”。它坐落于渌江之中,洲呈紡錘形狀,最長處約500米,最寬處約100米。1925年渌江橋建成後,有了引橋與洲相通,并在洲上建公園,慢慢地變成醴陵人文荟萃之地。上世紀九十年代,這裡還建起一座高達30米的狀元閣。它飛檐五重,高聳洲頭,氣勢雄偉,登閣可環眺醴陵全城。
有洲有橋,橋上還有引橋,橋頭不遠就是渌江書院,怪不得醴陵也有小長沙之稱。
古代文化頂流打卡
渌江橋是湖南境内最長的石拱古橋。它采用錯位疊砌法壘成極為堅固的橋體,經受住了曆次洪水的考驗,現在看起來依然穩固如初。
從浮橋、木橋到石拱橋,渌江橋就是800年中國建橋史。800多年來,渌江橋屢毀屢建,幾乎每十餘年就要修一次,醴陵人為這座橋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清人丁宗懋1768年就在修橋記中慨歎說:“屢成屢坍,卒無持久術,則斯橋之累邑人久矣。”
這座橋曾與渌江兩岸的碼頭相連,組成醴陵的“清明上河圖”。橋上還有古代文化頂流打卡,如範成大、王陽明,其中王陽明曾兩次投宿在橋頭泗州寺内,與渌江橋緣分很深。橋上有康有為題字“渌江橋”,有傅熊湘親撰的橋碑,這樣一座橋俨然已是醴陵城市文化的一個象征。
800多年的修橋史,也是醴陵人不屈意志的體現。如今站在橋頭上,風景依然“翹楚”,兩岸青山隐隐,一江渌水悠悠,曆史上人們踏上渌江橋看到的景緻,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那種古今交融、時空交錯的感受,讓人一念再念,百感交集,刹那連成曆史。
潇湘晨報記者錢烨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