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小文之前,想起前些年一位朋友曾經向我提出的問題:
如果兒子申請英國留學,選擇牛津還是劍橋?我當時不置可否。
一是這就如同選擇北大與清華,耶魯和哈佛,不考慮學科的角度下,你說哪個好呢?二是牛津還沒有實地考察過,匆忙答複顯得很草率,
現在我可以正式告訴大家,到英國留學,選牛津沒有錯。當然你首先要赢得那對中國學生不到百分之十的錄取率。
牛津與劍橋都距倫敦一小時左右車程。
牛津是城,劍橋是鎮,同樣念書但環境和眼界不同。
牛津最早成立于1167年,42年後幾個惹上麻煩的學生跑出去創立了劍橋。
牛津由38所學院和6個永久性私立學院組成,劍橋由31所大學組成,選擇餘地不同。
牛津偏人文,出來領袖多,劍橋偏數理,出來的是科學家,可牛津經常會有領袖們去做秀,指點全球。
最重要的是十九世紀英國大作家與詩人奧斯卡·王爾德說過:如果你選擇劍橋,恭喜你!那是我所知道最好的牛津大學預備校。
以上基于事實的數據沒有褒貶之意,
如果你有機會花幾個胖子站在聖瑪麗亞大教堂頂端環顧牛津城時,望着四周哥特式的城市天際線,
仔細回味牛津大學維多利亞時代任教十年的詩學教授馬修·阿諾德對古典牛津的贊譽:
這是座夢幻般的尖塔之城,
或許會同意我的結論。
牛津老城區不大,原本就是一個牛群涉水而過的地方,把車停在運河旁邊的車場,諾曼征服後這裡就是守護城池的最西側城牆。
中世紀的牛津建有衆多城堡,可惜因宗教改革和内戰原因大部分都被摧毀,如今留下的都是些殘垣斷壁。
1201年,當時被稱為牛津師生大學的學校有了第一位校長,
1213年終于從羅馬教皇的使節手中獲得了第一張開辦學院的特許狀,從而成為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
大多數到牛津旅行遊客都是沖着牛津最大最出名的基督學院而來,
這是唯一一所把教區主教座堂放在學校當中的學院。
因為1525年創建這所學院的正是紅衣主教托馬斯·沃爾西,1532年主教離世後學院被亨利八世接管改稱亨利八世學院,
1546年正式更名為基督學院。
基督學院是純粹的貴族學院,曾經為英國培養出了16位首相,
建于1681年的湯姆塔不僅是它的代表,還有大教堂及雙側回廊,鑲嵌着六百個徽章的拱頂及四方大院都令遊客印象深刻。
當然随着《哈利·波特》的播出,這裡的學生食堂已經成為令人矚目的新焦點,雙排木制長桌,各種前輩肖像,昏黃燈光都成為霍格沃茨魔法學院餐廳的靈感來源。
其實牛津最古老的貝利奧爾學院和基布爾學院的食堂同樣漂亮。
Keble College Dining Hall
Balliol College Dining Hall
牛津城真正的标志屬于拉德克裡夫圖書館,
牛津大學共有104個圖書館,其中最知名是博德萊恩圖書館,它是僅次于大不列颠圖書館的英國第二大圖書館,1860年拉德克利夫圖書館被博德萊恩圖書館接管後,成為其主要閱覽室。
1586年牛津大學被授予印刷書籍的特權,于是有關學習英語所用工具最多的牛津辭典系列應運而生,
牛津大學出版社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出版社,所出版的每一本圖書都會被博德萊恩圖書館收藏。
世界博物館日這天,中信出版社還特别推薦了《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尋寶之旅》,
無論是中信提到的博物館還是阿什莫爾博物館或皮特河博物館,都是博覽牛津文化的三個重要支點。
這裡有達爾文的書信,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已經滅絕的牛津渡渡鳥标本,托爾金的幻燈片,歐洲館藏第二大的中國十九世紀藝術品等等,
無不令你拓展廣闊領域的認知。
走在牛津街頭,經常會感到不知是教堂還是湯姆塔的大鐘又敲響了101次,好似召喚學生最後的歸校時間。
在這座沒有圍牆的大學城中,
萬靈學院的象牙雙塔好似告知人們每年依然隻收兩位學子,
新古典主義派建築謝爾登劇場門前那12座古希臘雕像同樣炯炯有神,
神學院在門楣上提醒着人們要對知識有謙卑之心,
連接赫特福學院的歎息橋前也一定有不少因沒有考上牛津而抱憾歲月的芸芸衆生。
牛津真的就如同一座夢幻尖塔,
平均每年75萬RMB學費還是抵擋不住來自140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踴躍投入,四道錄取屏障過後最終還要由導師認可才能算數,
就連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在此苦讀也沒有拿到牛津學位,嚴進嚴出的恍若《愛麗絲夢遊仙境》一般,
對于某些人來說,牛津可不是童話城市,而是整個人生的起點。
如果需要休息或簡餐,強烈推薦位于聖母瑪利亞教堂半地下的拱頂花園咖啡館,原本是牛津大學會議室,由于規模太小轉變成今天的咖啡館。
在這座1320年的建築裡用餐,說不定會遇到哪位大師或教授,非常有學院沙龍的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