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叔在好多平台都看到有些STEM教育機構用大量的所謂“科學小實驗”來教孩子學習STEM知識。其中一個人氣比較旺的課題是用曼妥思加可樂來像孩子展示火山噴發的原理。而我認為這個實驗設計和它對接的學科之間出現了嚴重脫節,這個實驗誤導了孩子和家長STEM教育的本質。
真實的火山爆發
曼妥思可樂火山實驗大家應該都能想到,就是一顆曼妥思薄荷糖被扔進裝有可樂的小口容器内,産生激烈的化學反應,看起來就像是火山噴發一樣。然而這種現狀與真實的火山爆發并不相同。
火山爆發的成因是地球内部溫度和密度不均勻,當地心高溫物質上升到地球淺部時,由于壓力減小而發生部分熔融。當岩漿囊的壓力大于地層的壓力時,岩漿就會沿着斷層或薄弱的地方沖破地殼,造成火山爆發。
而曼妥思與可樂發生激烈反應的原理是曼妥思裡含有一種叫做阿拉伯膠的化學物質,它遇到含碳酸鹽成分的可樂後,使水分子的表面張力更易被突破,會以驚人的速度釋放更多二氧化碳,由于反應劇烈,産生的氣體讓可樂噴出很高。年紀較小的孩子會誤以為真的火山就是可樂和曼妥思造成的,或者同樣的機制造成的。
想象一下,下一次孩子看到新聞裡的火山噴發時,會不會覺得是有人往火山裡扔了一顆曼妥思?
雖然都是噴發,但是這兩種噴發從物理角度或者化學角度都沒有可比性,隻或許在視覺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這個實驗偏離和誤導了孩子對于火山噴發成因的理解,用這個實驗來做所謂STEM教學,更是對STEM教學的誤解。
STEM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STEM元認知能力,即培養學生認識STEM、認同STEM,并保持對未來從事STEM 相關領域工作的持久認同,好奇心和學習能力。STEM在學前和小學階段的教育絕不僅是對STEM具體知識點,或具體技能的掌握,而是一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
把嚴謹的學術概念和真實世界相結合,運用STEM各學科方法觀察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帶入STEM 思維模型框架中進行分析,通過老師的教學設計有針對性的學習現象當中的知識點,然後帶回具體情境,提供解釋或解決方案的過程,是典型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過程。其強調各學科領域知識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那是不是曼妥思可樂就對孩子毫無教育意義呢?顯然不是!曼妥思可樂是一個化學反應,而且曼妥思和可樂都是日常生活中随處可見,經常吃的東西 – 對,為什麼不做成一個醫學STEM知識點呢?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吃曼妥思的時候喝可樂,會發生什麼?
【實驗前說明】
1. 真實生活中親自嘗試吃曼妥思和可樂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很大傷害,因此為了保護自己,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身體來嘗試(STEM教育:在安全的環境中開展STEM學習)
2.引入“模型”的概念。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我們需要學習和觀察的物體太大,比如高樓,大橋,或者太小,比如我們的頭發,樹葉裡的細胞,或者我們自己看不到,比如我們自己的眼睛,又或者是太危險,比如曼妥思可樂,這時我們就需要動手做一個模型來模仿這個學習對象。(STEM教育:建模)
3. 準備一個小密封袋,幾粒曼妥思,一瓶沒有開封的可樂。
【實驗中】
1. 安排孩子站到離實驗地點至少1米遠的安全區
2. 把幾粒曼妥思放入密封袋,加入少許可樂,迅速封口
3. 實驗人員快速退至安全區内,觀察實驗效果
4. 請孩子填寫實驗觀察表,記錄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
【實驗後引導】
1. 你看到了什麼?(科學描述的語言能力培養)
2. 形容一下你看到了什麼?(豐富語言表達能力)
3. 可樂和曼妥思能一起吃嗎?為什麼?(聯系生活實際)
4. 如果一起吃了,後果會是什麼?(分析和推演)
5. 生活中還有哪些飲料和可樂一樣?這些飲料能在吃曼妥思的時候喝嗎?為什麼?(擴大應用場景)
6. 生活中還有哪些食品/糖果和曼妥思一樣?這些食品/糖果能和曼妥思一起吃嗎?為什麼?(擴大應用場景)
7. 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同時吃了曼妥思喝了可樂,他/她可能會有什麼感覺?你應該怎麼做可以幫助他/她?(學科交叉,醫學/急救知識)
其實,STEM實驗隻是學習過程的一個探究手段,實驗本身并不是目的。實驗過程中孩子們的思考、總結、歸納,比實驗本身更為重要。沒有這些,實驗的價值是無法體現的。因此,STEM教育必須讓孩子透過實驗探究到科學本質,不斷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