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主角終究是主角

主角終究是主角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1:45:11

主角終究是主角?作者:孔令燕“在《主角》中,一個秦腔藝人近半個世紀的際遇映照着廣闊的社會現實,衆多鮮明生動的人物彙合為聲音與命運的戲劇,盡顯大時代的鸢飛魚躍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陳彥繼承古典叙事傳統和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立主幹而擅鋪陳,于大喜大悲、千回百轉中顯示了他對民間生活、精神和美學的精湛把握”,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主角終究是主角?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主角終究是主角(成為主角)1

主角終究是主角

作者:孔令燕

“在《主角》中,一個秦腔藝人近半個世紀的際遇映照着廣闊的社會現實,衆多鮮明生動的人物彙合為聲音與命運的戲劇,盡顯大時代的鸢飛魚躍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陳彥繼承古典叙事傳統和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立主幹而擅鋪陳,于大喜大悲、千回百轉中顯示了他對民間生活、精神和美學的精湛把握。”

作家陳彥憑借長篇小說《主角》,摘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數年後,再讀這部作品,感動依然。

推開橫亘在戲劇與文學間的那扇門

陳彥在戲劇界浸潤三十幾年的人生閱曆與藝術積累,使得他的創作,推開了橫亘在戲劇與文學之間的那扇門。他對編戲、排戲、舞台上下、梨園内外的熟悉與體察,使他有能力、有熱情把戲劇行當中獨有的角色形象、人生際遇、命運輾轉,用文學的方式飽滿、真誠、濃墨重彩地呈現出來。他在戲劇界長期的生活積累與藝術準備,為他今天的創作做了最恰當實在的注腳。對于這些豐厚的人生閱曆,陳彥曾說:“這是一座富礦,我有時一想起他們的行止,就會突然興趣盎然。甚至有一種生命的激揚與亢奮感。”

這份激揚與亢奮,借由幾部長篇小說噴湧出來。先是《裝台》,通過一群為舞台服務的裝台工人寫西安城中的人生百态,其對舞台背後人群的了解和關切引起文壇關注,情感真摯、人物鮮活成為打動讀者的根本動力,改編後的電視劇,亦成為當年的爆款,被譽為“年度現象級的現實主義大劇”。

再是《主角》,作家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深情講述,展現秦腔名伶憶秦娥從放羊娃磨煉為舞台主角的艱辛曆程,一面世即引起關注,連獲“中國好書”、“五個一工程獎”、茅盾文學獎等諸多國家級獎項,幾乎成為近年當代文學創作的高峰之一。作家将主角的個人命運置于秦腔興衰和時代巨變的大背景之中,不僅集中塑造了一位以戲為生、堅守藝術正道的秦腔藝人形象,更創造了一份如秦腔般慷慨而深沉、渾厚又婉麗的藝術之美。

旁門左道遠不如努力打磨自己實在

細說來,《主角》在當代文學的藝術創作和社會價值上的特點與貢獻,以以下幾個方面最為突出:

其一,道出主角人生的成名真谛,彰顯人間正義的大道。

放羊娃出身的憶秦娥天資并不出衆,人也有些愚鈍,卻最終成為秦腔名伶,不僅靠運氣、勤奮和努力,更靠對藝術的執着堅守和做人的善良本分,使她在人生轉折的各個階段赢得所遇之人的信任、得到命運的眷顧,超越競争者,最終成為閃耀舞台的秦腔皇後。

從放羊娃易招弟到甯州劇團演員易青娥,再到秦腔名伶憶秦娥,憶秦娥都沒有因為身份和境遇的不同而改變自己做人的原則,她善良本分,以戲為生,即使在與同行競争、身陷絕境的時候也保持自己的底線,獲得周圍人的信任。她成名前受舅舅牽連,被“貶”到廚房當“燒火丫頭”,她就踏實地幫廚做飯,隻在完成廚房工作的間隙堅持練功學戲,終于被“忠、孝、仁、義”四位老藝人“雕琢”“挖掘”了出來,打下一生演藝的堅實功底。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戲曲行當中的人,要想成名成家,得到同行和觀衆的認可,必定要經過脫胎換骨的苦熬苦練。十年磨一劍,不僅是真金火煉的功夫和造化,更是舞台主角的基本素養。憶秦娥的成角兒之路,充滿了刀架火烤的忍耐與焦苦。在不同的人生際遇中,助她成名的各種人,都在不斷提醒和告誡憶秦娥要想成名成家的至理真味。團長朱繼儒說:“錐子裝在布袋裡,那尖尖,遲早都是要戳出來的,誰也擋不了、捂不住。想要成為主角,旁門左道遠不如努力打磨自己的尖尖來得實在。”老藝人苟存忠說道:“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讓你當牛做馬來了,不是讓你享福受活來了。”劇作家秦八娃則說:“誰讓你要當主角呢。主角就是自己把自己架到火上去烤的那個人。因為你主控着舞台上的一切,因此,你就需要有比别人更多的犧牲、奉獻與包容精神。”

這種理念與堅持,在渴望一夜成名的演藝風潮中,應是一種發自肺腑的感召和提醒。

他們雖是配角,但并不是“道具”

其二,塑造了豐滿鮮活、飽有生活氣息與藝術真實、又帶有濃郁職業特性的梨園群像。

《主角》不僅塑造寫活了憶秦娥這位主角,更為難得的是,為戲曲舞台上上下下的藝術群體,賦予了生動鮮活的生命力。

舅舅胡三元,一位以鼓為生、嗜鼓如命、率性不羁、放浪曠達的縣劇團的敲鼓藝人。用憶秦娥媽媽的話來說,就是一輩子“房沒個房,單位沒個單位,女人沒個正經女人,娃沒個娃,就活了一對爛鼓槌”。書中說他以鼓為生的細節比比皆是,如:他犯了錯誤被關押期間,女友胡彩霞帶着憶秦娥去看他,“他在河邊挑選石頭,可兩個手指頭,是一個勁兒地在石頭上做着敲鼓狀。看似在挑石頭,實際上,他是在石頭上敲着鼓。嘴裡還在咕叨着打擊樂譜”。

舅舅的“相好”胡彩霞,一位有情有義、敢愛敢恨、對唱戲練功癡迷上進又一絲不苟的縣劇團女演員。這是一位民間常見的刀子嘴豆腐心的女性,雖然經常被舅舅胡三元冒犯得罪,但仍然誠心誠意地為初來乍到的易青娥開蒙,嚴格地教她練唱壓腿;還在劇團第一次面試開場前跑到市場上專門買來新鞋新裙子,催逼着易青娥趕緊換上,為她入選操心着急。

還有憶秦娥的媽媽,雖然在書中出場不多,但作者寥寥幾筆,就把一位既充滿民間智慧,又善良、潑辣、真實的農村母親形象活脫脫地寫出來。在舅舅帶着易青娥離開的時候,看着年幼的女兒即将遠行學戲,媽媽心疼不舍。她表達這份不舍的方式就是把女兒狠狠地打扮一場、讓女兒看上去體面些:死勁地給她梳頭篦發,眼看把好些頭發硬是從頭皮上薅掉了,将姐姐最珍愛的衣服、發卡給她穿戴上,又借了鄰居家的一雙鞋子給套上。尤其是找衣服開鎖的細節,更是傳神活絡,“娘想了想,突然用斧子,把她姐來弟的箱子鎖砸了。娘從那裡翻出一件綠褂子來”。短短幾個動作,就把一位潑辣、精明又熱心熱肺的母親形象,描畫得鮮活生動又可感可親。

還有那些在憶秦娥成為主角的生命大戲中擦肩而過、相知相交、血脈浸潤的配角們:存字輩“忠、孝、仁、義”四位老藝人,甯州劇團的黃團長,廚房裡的宋師與廖師,劇團初戀封潇潇,丈夫劉紅兵,點化憶秦娥成功之路的劇作家秦八娃,與其争鬥撕扯一生的楚嘉禾等,每個人既帶着本身角色的特質,又帶有人生與戲劇舞台相互重合的藝術共性。他們雖是配角,但并不是“道具”,每一個人都帶着獨屬于他們自身形象、身份、場景的性格與情感,飽滿,鮮活,是一群可知可感、熱氣騰騰、濃墨重彩的血肉之軀。

通過這一群人,不僅能看到生活在秦腔劇團裡的人物性格,更看到八百裡秦川皇天後土裡生長出來的人文特質。塑造這些群像的過程,就是作家驗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藝術提煉與人生積澱。

追求的無疑是一種豪放潑墨式的美

其三,彰顯了中國美學傳統中的力量之美。中國傳統審美自古有樂山與樂水,出世與入世,婉約與豪放,寫意與寫實之分。《主角》在美學意義上所追求的無疑是一種豪放潑墨式的美,作品内外呈現一種有力、硬朗、蓬勃的藝術之美。關于這部作品的創作,陳彥也曾說過,“我是希望在相對精彩的故事背後,有一種硬朗的精神支撐,讓角兒唱出的是有‘丹田’之氣的渾厚嗓音”。

《主角》寫的是秦腔藝人,自帶秦人秦地秦腔的藝術氣息,相對于通常意義上的“文學性”“文藝腔”,更為宏闊雄渾、飽滿有力、元氣充盈。秦腔,“這種來自民間的氣血偾張的汩汩流動聲,卻是任何廟堂文化都不能替代的最深沉的生命呐喊”,為《主角》注入了力量。這份力量最集中的體現,就是憶秦娥對自身命運的直面承載。雖然從她成名的軌迹上,每一步都顯得被動和不情願,但是一旦進入角色,她的主動、積極、較真就爆發出來。憶秦娥身上有一股向上的蓬勃力量。她天生自有一份不達目的不罷休、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決心與勇氣,終于成就一代“秦腔皇後”,展現了生命蓬勃之美。憶秦娥不像《霸王别姬》裡面的程蝶衣,徹底地被動、宿命、人戲不分,她在命運發生改變的時候,以更加主動的姿态去改變和迎接,塑造了大女主式的人物性格,充滿生命質感的力量與美。

通過飾演角色傳遞情感與道義

其四,重申了戲曲藝術對世道人心的撫慰教化。憶秦娥的成名,主要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恢複傳統戲劇帶來的轉機,她在四位老藝人言傳身教中獲得藝術提升,憑借《楊排風》《白蛇傳》等劇目出名。這些傳統劇目在民衆中具有生生不息的影響力。在她人生陷入低谷時,曾想過皈依佛門,佛門住持卻告訴她:唱戲更是度人度己的大功德。正是來自這份大功德的招引,使她重返舞台,繼續唱戲來“度己化人”。

古往今來,戲曲在民間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鞏固道德秩序、撫慰民情民心的作用。所以,在傳統建築群落中,通常戲台與寺廟或祠堂建在一起,也是中國禮制文化在建築形式上的集中體現,因為這兩者都是民間文化和精神信仰的平台。表演者通過飾演角色傳遞真誠、情感與道義,使觀者在悲戚或歡悅審美享受的同時,明了忠孝節義、善惡倫常。如《鎖麟囊》,說的是善行;《趙氏孤兒》,講的是義舉;《四郎探母》,唱的是親情;《汾河灣》王寶钏,說的是忠貞。在教育沒有普及的年代,戲曲承擔了教化民衆的角色。百姓在戲文的欣賞感動體悟中,得到情感慰藉和思想升華。中國大地上有幾百種戲曲,各地的水土滋養着各地民衆的生命,在不同水土中生長出來的地方戲,同樣滋養着人們的情感、心靈,為平常、普通、勞碌的生活增加一抹豐富的亮色。

這種意義,正是憶秦娥等藝人終其一生追求的“正大天地”。

皮毛粘連、血水兩摻地和盤托出

其五,堅持了紮根現實土壤、映刻時代進程的現實主義文學大道。陳彥曾說:“我是想盡量貼着十分熟悉的地皮,把那些内心深處的感知與記憶,能夠皮毛粘連、血水兩摻地和盤托出。因為那些生活曾經那樣打動過我,我就固執地相信,也是會打動别人的。”作家的創作來源于他浸潤30年的生活,對戲劇人的熟知和深情厚誼,讓他“在寫這部作品時,把自己幾十年來的社會人生感悟,都附着在小說人物身上,加以盡情抒發”。

一部大作品,最重要的社會意義是對時代的映刻,展現時代進程中人和社會的變遷。“我是想盡量把戲劇舞台以外的生活勾連進來,從而折射出一種大時代的漩渦與洪流。”《主角》從1976年寫到新世紀,寫了一代名伶化繭成蝶的過程,前後四十餘年的跨度,充盈其間的不僅是個人的命運變遷,更是整個中國經曆巨變的壯闊曆程。作品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一滴水,共同彙聚成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

來源: 解放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