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13:04:17

關于SDGs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1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縮寫SDGs,是聯合國制定的17個全球發展目标,在2000-2015年千年發展目标(MDGs)到期之後繼續指導2015-2030年的全球發展工作。

可持續發展目标呼籲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動,消除貧困、保護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來。17項目标于2015年由聯合國所有會員國一緻通過,作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組成部分。該議程為世界各國在15年内實現17項目标指明了方向。

目前,許多地方的行動正取得進展,但總體而言,進展的速度和規模尚未達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标所需的水平。自2020年起的十年内,我們必須采取有力的行動,才能在2030年之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标。

目标1: 無貧窮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2

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仍然是人類面臨的最為艱巨的挑戰。盡管生活在極度貧困中的人口已經從1990年的19億下降到2015年的8.36億,減少了超過一半,但是仍然有成百上千萬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不到滿足。

目前,全球仍有超過8億人每日生活費不足1.25美元。許多人缺乏糧食、清潔飲用水及衛生設施。中國、印度等國的快速經濟發展幫助數十億人脫離貧困,但是發展情況仍很不平衡。女性相比男性更難獲得有償工作、教育及産權,因此女性貧困率更高。

南亞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地區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全球80%的極度貧困人口生活在這兩個地區。而且由于氣候變化、沖突與糧食不安全等因素帶來的新威脅,這一比例仍在上升。

可持續發展目标将承接千年發展目标,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這一目标包括幫助弱勢人群,增加他們獲得基本資源和服務的渠道,并幫助受沖突及氣候災害影響的社區。

消除貧困是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涵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之一。要保證17個目标都得以實現,必須采取綜合方式。

目标2:零饑餓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3

過去20年,經濟迅速發展,農業生産力提高,營養不良人口比例下降了近一半。許多曾經飽受饑荒折磨的發展中國家如今可以滿足最弱勢的人群的營養需求。中亞、東亞、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均在消除極度饑餓方面取得了極大進展。

這些進展都是落實千年發展目标的成果。但是,極度饑餓和營養不良仍然是阻礙許多國家發展的巨大障礙。據估計,2014年全球長期營養不良人口達7.95億,而長期營養不良往往是由于環境退化、幹旱及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而導緻的。超過9000萬五歲以下兒童發育不良,體重過輕。非洲四分之一的人口仍在挨餓。

可持續發展目标2旨在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饑餓和營養不良,保證所有人——尤其是兒童及弱勢群體享有充足且營養的食物。這一目标包括推廣可持續的農業模式,如改善小農業生産者的生計和生産能力,确保農業生産者平等獲得土地、技術及市場準入。要實現目标2,還必須進行國際合作,保障基礎設施和技術領域的投資,以提高農業生産力。我們有能力在2030年消除饑餓,同時實現其他目标。

目标3:良好健康與福祉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4

自千年發展目标通過以來,全球在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孕産婦健康及抗擊艾滋方面取得了曆史性進展。1990年以來,全球可預防的兒童死亡率降低了超過一半。全球孕産婦死亡率下降了45%。2000年至2013年,新增艾滋病感染病例減少30%,超過620萬人從瘧疾中康複。

盡管成果顯著,五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仍超過600萬。平均每天有1.6萬名兒童死于麻疹、肺炎等可以預防的疾病。每一天,數以百計的孕産婦死于懷孕或生産引起的并發症。在發展中國家,農村地區僅有56%産婦在生産時能獲得專業醫務人員協助。如今,艾滋病已經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青少年的第一大死因,由于艾滋病疫情的蔓延,該地區受到重創。

預防和治療、健康教育、接種疫苗、生殖健康相關的醫療服務等措施可以預防以上原因導緻的死亡。可持續發展目标作出曆史性承諾:到2030年,結束艾滋病、肺炎、瘧疾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的蔓延。目标3旨在普及醫療服務,為所有人提供安全有效的藥物和疫苗。其中,支持疫苗研究及開發工作并提供廉價藥物是工作重點。

目标4:優質教育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5

自2000年後,普及初等教育取得了極大進展。2015年,發展中國家小學總入學率達91%,全球兒童辍學率下降近一半。文盲率顯著降低,女學童比例達到曆史新高,成果舉世矚目。

但是,由于嚴重的貧困現象、武裝沖突及其他緊急情況,發展中國家的教育事業面臨嚴峻挑戰:西亞和北非持續的武裝沖突導緻兒童辍學率持續上升,情況堪憂。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提高小學入學率方面取得的進展超過了其他發展中地區——從1990年的52%上升到2012年的78%,但是教育的發展仍然十分不平衡:貧困家庭兒童的辍學幾率是富裕家庭兒童的四倍之多;城鄉教育發展嚴重失衡。

我們相信且事實已經證明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推動力之一,因此必須實現人人享有包容、優質教育。目标4旨在到2030年确保所有男女學童完成免費的初等及中等教育,并提供平等、廉價的職業培訓,消除教育的性别差距和貧富差距,實現人人有機會接受優質高等教育。

目标5:性别平等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6

為女性賦權及促進性别平等對推動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消除所有針對女性的歧視不僅是一項基本人權,也會在不同的發展領域産生乘數效應。

可持續發展目标将再接再厲,确保在每一處消除針對女性的歧視。在一些地區的有償工作中仍存在男性和女性的機會不平等現象,男性和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存在顯著差距。我們仍面臨重大阻礙,如性暴力和性剝削、無償家務勞動中的不公平分工、公共決策領域的歧視等等。

保障人人享有生殖健康,并給予女性享有土地等經濟資源的平等權利,對實現目标5至關重要。盡管公共事務領域從業女性人數已達曆史新高,仍應鼓勵各地區的女性領導人,從而增強性别平等的政策和立法工作。

目标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7

水資源匮乏影響着全球超過40%的人口,應當引起警惕,并且随着氣候變化、全球升溫,這一數字仍會上升。盡管自1990年以來,已有21億人的飲用水和衛生條件得到改善,但是不斷萎縮的安全飲用水供應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

2011年,41個國家水資源緊張,其中10個國家的可再生淡水資源幾近枯竭,不得不依賴非常規水資源。日益嚴重的幹旱和荒漠化也在加重水資源匮乏的趨勢。到2050年,預計至少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将受到長期缺水的影響。

保障2030年人人享有安全廉價的飲用水,這一目标要求我們投資建設足夠的基礎設施及衛生設施,鼓勵各級衛生建設。應對水資源短缺問題,保護并恢複森林、山川、濕地、河流等與水資源相關的生态系統十分關鍵。應增強國際合作,在發展中國家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及推廣水處理技術。

目标7:經濟适用的清潔能源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8

從1990年到2010年,能用上電的人口增加了17億。世界人口不斷增長,對于可負擔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全球經濟依賴化石燃料,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引發了大幅氣候變化,這将對地球的每個角落産生切實可見的影響。

不過,鼓勵替代性能源的趨勢已經出現。2011年,全球能源生産總量的超過20%是可再生能源。仍然有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尚未用上電。随着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全球可再生能源産量需要大幅提高。

要保障到2030年人人享有可負擔的電力,就要投資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對一系列技術采取節能标準,可将全球建築和工業用電量減少約14%。這意味着少建約1300座中型發電站。要實現目标7,增加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技術升級換代,為所有發展中國家提供清潔能源來源十分重要。目标7的實現将同時推動經濟增長并保護環境。

目标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9

盡管受2008-2009年經濟危機的長期影響,生活在極度貧困中的工人數量在過去25年中仍大幅減少。在發展中國家,中産階級占就業總人口的34%——這一數字在1991年至2015年間增長了三倍。

但是,在全球經濟複蘇的同時,我們也意識到經濟增長放緩、不平等加劇、勞動力人口不斷增加但就業疲軟等問題。世界勞工組織數據顯示,2015年失業人口超過2.04億。

可持續發展目标旨在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生産力水平,從而驅動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推動鼓勵創業及刺激就業的政策是實現目标的關鍵,也是消除強迫勞動、奴役與人口走私的有效措施。目标8旨在到2030年實現充分和生産性就業,保障人人擁有體面工作。

目标9:産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10

基礎設施和創新領域的持續投資是經濟增長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世界人口半數以上生活在城市,因此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新産業及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日益重要。

技術進步是尋求解決經濟和環境問題長久之計的關鍵,如創造新崗位、提高能效等。推動可持續工業、投資科研創新都對可持續發展有推動作用。

目前還有40多億人無法使用互聯網,其中90%在發展中國家。彌合這一數字鴻溝是确保平等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關鍵,能夠促進創新和創業。

投資基礎設施和創新是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涵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之一。要保證17個目标都得以實現,必須采取綜合方式。

目标10:減少不平等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11

數據顯示,收入不平等正在加劇,世界最富裕的10%人群占世界總收入的40%;最貧困的10%人群僅占總收入2%至7%。在發展中國家,如果考慮人口增長,不平等程度已經增長了11%。

差距加劇要求我們采取行動,落實政策,幫助收入最低人群,促進經濟的包容發展,無論性别、種族、民族。

收入不平等是一項全球問題,需要全球解決方案,包括改善金融市場和機構的規範與監管,并鼓勵發展援助和外國直接投資流向最需要資金的地區。推動安全的人口遷徙及流動同樣是縮小差距的關鍵。

目标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12

當前,過半世界人口都居住在城鎮地區。到2050年,這一數字将增至65億人,即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城市建造和管理方式的重大轉變。

發展中國家城市迅速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入城市,由此形成一批特大城市。1990年,全球有10個1000萬以上居住人口的特大城市,2014年增多至28個,人口總數達4.53億。

城市區域内的極度貧困人口往往非常集中,各國中央及地方政府正在竭力應對城市貧民區的人口增長。建造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就要确保人人享有安全、廉價的住房,并改造棚戶區。目标11還包括投資公共交通,開辟公共綠化空間,推動城市規劃和管理愈發具有參與性與包容性。

目标12:負責任消費和生産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13

要實現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立刻改變生産和消費模式,減少生态足迹。農業是全世界最大的用水部門,農業灌溉占人類淡水消耗總量的近70%。

有效地管理共同自然資源、有毒廢物及污染物處理方式對實現目标12非常關鍵。鼓勵産業、企業和消費者循環利用、減少廢物,并支持發展中國家在2030年前轉向可持續的消費模式也很重要。

一方面,世界人口的一大部分的生存基本需求仍未得到滿足,另一方面,仍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從零售商和消費者層面來看,将全球人均食物浪費量減半有助于提高生産和供應鍊效率,同時能增強糧食安全,讓我們的經濟體系更有效地利用資源。

目标13:氣候行動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14

全球所有國家都已親身體會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上升,比1990年水平增加了超過50%。此外,全球變暖正對我們的氣候系統造成長遠影響。如果我們現在不采取行動,那麼氣候變化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每年,地震、海嘯、熱帶氣旋及洪水帶來數千億美元的損失。每年,災害管理方面的投資就高達60億美元。目标13旨在到2020年,每年募集1000億美元資金,滿足發展中國家需要,減緩氣候相關的災害。

增強内陸國家及島國等易受影響地區的抵禦風險能力和适應能力,同時必須緻力于提高公衆意識,将能力建設措施納入國家政策和戰略。隻要有堅定的政治意願并采取技術措施,我們仍有可能将全球升溫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2攝氏度以内,這需要采取緊急集體行動。

目标14:水下生物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15

海洋的溫度、化學變化、洋流和海洋生物驅動着全球生态系統,正是海洋讓地球變得适宜人類居住。如何管理海洋這一重要資源對人類來說非常關鍵,并有助于抵消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海洋及沿海地帶的生物多樣性是全球30多億人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目前世界魚類資源的30%遭到過度捕撈,數量遠遠低于可支撐持續産出的水平。

海洋還吸收了人類産生二氧化碳的 30%,海洋酸化比工業革命之初的水平上升了26%。海洋污染主要來自陸地,污染程度已經到達警戒值——平均每平方公裡海域中就有1.3萬件塑料垃圾。

可持續發展目标設立了一套框架持續管理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統,保護其免受陸地污染影響,同時應對海洋酸化帶來的影響。加強對話交流,并通過國際法對海洋資源進行可持續管理,将有助于應對海洋挑戰。

目标15:陸地生物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16

除了依賴海洋,人類還依賴陸地提供生存延續的基礎。人類80%的食物來自植物,農業是重要的經濟部門和發展手段。全球森林覆蓋率約為30%,森林為數以百萬計的物種提供栖息地,也是清潔空氣和水資源的來源,對應對氣候變化也有關鍵作用。

目前,土地退化愈發嚴重,耕地損失速度是曆史速度的30到35倍。旱災和荒漠化也愈發頻繁,導緻1200萬公頃耕地損失,影響着全球的貧困社區。在目前已知的8300種動物中,8%已經滅絕,22%瀕臨滅絕。

可持續發展目标旨在到2020年保護及恢複森林、濕地、旱地及山川等陸地生态系統。推動森林可持續管理、停止濫砍濫伐對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有關鍵作用。必須采取緊急行動,減少自然栖息地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二者都是我們共同的遺産。

目标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17

和平、穩定、人權和基于法治的有效治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渠道。當今世界日益分化。一些地區享受着長治久安與繁榮發展,而一些地區卻陷入看似無止境的沖突與暴力之中。這種情況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必須着手應對。

大規模武裝暴力和不安定局面将對國家發展造成毀滅性打擊,影響經濟增長,往往導緻不同社區之間長達幾代人的對立。在失去法治的沖突地區,性暴力、犯罪、剝削和酷刑十分普遍。各國必須采取措施保護最弱勢的群體。

可持續發展目标旨在顯著減少一切形式的暴力行為,與政府和社區合作尋求解決沖突與不安定局面的長久之計。加強法治和人權、減少非法武器流動、加強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機制中的參與程度是落實目标16的關鍵。

目标17:促進目标實現的夥伴關系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第十四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18

隻有強調全球合作與夥伴關系,可持續發展目标才能實現。發達國家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從2000年到2014年增加了66%。但是,沖突或自然災害導緻的人道主義危機仍然需要金融資源及援助。此外,許多國家還需要官方發展援助來推動經濟發展并促進貿易。

當今世界前所未有地相互依賴、互通互聯。增加人們享有技術和知識的渠道對交流思想、推動創新至關重要。協調政策,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債務問題,推動對最不發達國家的投資,對實現可持續增長和發展十分關鍵。

可持續發展目标旨在支持各國達到目标的規劃,以此加強南北合作及南南合作。推動國際貿易,協助發展中國家增加出口,有助于建立以規則基礎的公平、開放、普惠的全球貿易體系。

促進全球團結是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涵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之一。要保證17個目标都得以實現,必須采取綜合方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