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粉絲說,因為要做伴娘,所以要瘦5kg。在聽了某短視頻博主的『高蛋白飲食』,而且網絡上很多人說自己不吃碳水化合物也都瘦了......,還有很多減肥博主也都說碳水化合物就是肥胖的主要“元兇”,所以此後她每天的食物大多都是蒸豆腐、宮保雞丁、滑蛋蝦仁,牛肉片,水煮蛋……,
「低碳水、高蛋白飲食」,不論國内外都盛行已久。很多人現身說法:這種飲食方法的确有減重減肥效果。但為什麼不吃主食(碳水化合物)為什麼能減重,長期執行有副作用嗎?看過這3個關鍵概念,或許你就有答案了:
關鍵概念1:碳水為何物?為什麼它被認為是“肥胖元兇”?
我們所說的碳水化合物是一種營養素,也是三大營養素之一。我們日常所食的主食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如米、面以及其加工食品類,此外一些豆類、根莖類(番薯、地瓜、山藥、蓮藕等)都富含碳水化合物。那麼為什麼,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必須的三大主要營養素之一?
碳水化合物被攝入體内就會轉化為葡萄糖,,而人體的肌肉細胞、骨骼細胞、神經系統、紅血球。以及大腦的正常工作大多仰賴「葡萄糖」,所以當我們進行低碳飲食時,就會出現代謝紊亂的情況。
所以,我們的居民膳食指導原則中建議,日常餐單中碳水化合物給身體供能的占比,約占每日總熱量的50~60%,而蛋白質約占10~15%,脂肪是占比最少的。
事實上,「碳水化合物是肥胖的元兇」,這也是一個錯誤的飲食迷思。導緻肥胖的因素非常多,比如飲食來源、飲食習慣、心理因素、情緒,身體内在環境、遺傳因素等等。所以,我們不能将肥胖這個鍋直接甩給碳水化合物。
之所以碳水化合物被人所誤解和诟病,首先很多人都歸咎于它會刺激胰島素,而胰島素又被誤解為“肥胖激素”。而這一點,我在上一篇文章解釋過了,胰島素并不僅僅會将能量輸送到脂肪細胞中,肌肉組織同樣需要胰島素來輸送能量。
此外,碳水、蛋白質和脂肪都會産生熱量,比如1克碳水和蛋白質都産生4大卡的熱量,而1克脂肪提供9大卡。同樣都會産生熱量,為什麼碳水化合物卻一直被誤解?這跟一些研究和科普也有一定的關系,有研究在人為控制飲食介入,降低、限制碳水化合物的占比,以及提高蛋白質的攝入占比後,受試者的體重和BMI都有明顯下降。
既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産熱”都是一樣的,為什麼降低碳水化合物、提高蛋白質占比後體重會有所下降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飽足感更強,繼而減少攝食量:
碳水化合物在進入人體後很快被分解為葡萄糖,然後直接被人體利用,所以碳水化合物是最快速恢複體力的營養素。而蛋白質的利用過程更為繁瑣,且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都極具飽腹感,比如豆腐、肉類等。而且蛋白質被分解、氧化後的「氨基酸」也是容易讓人體産生飽足感的營養素。
2.食物熱效應
什麼是「食物熱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吃一些食物的時候,機體為了完成消化、分解、吸收、代謝等過程,需要消耗一些熱量,這個消耗熱量的過程就是食物熱效應。而其中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需要消耗更多的熱量,所以,提高蛋白質的占比會在無形中增加消耗。這對減重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
3.改變營養代謝平衡,增加消耗能量:
提高蛋白質、降低碳水化合物後,一些機體需要的葡萄糖就無法得到供應,此後便會分解體内儲存的如肝糖,繼而提供糖類的供應。然而,當執行低碳飲食後,儲存的糖類也無法滿足需求時,身體就會分泌另外一種荷爾蒙——「升糖素」。它為了維持血糖平衡,會“強逼”身體出現另外一種形象——「糖異生」(Gluconeogenesis),促使身體消耗身體儲存能量,達到減肥的目的。
糖異生路徑
關鍵概念2:高蛋白飲食時要注意點事項
此外還有「高蛋白飲食」會給腎髒造成壓力,甚至損傷腎髒的問題。這是因為,「高蛋白飲食」中的蛋白質類食物都是高嘌呤食物,尤其是各種肉類的嘌呤含量都在100以上。長期攝入嘌呤會導緻尿酸高,尿酸高就會給腎髒造成壓力,長此以往會造成腎髒損傷。
所以,如果采取「高蛋白飲食」時,就要避免,長期頻繁的攝入高嘌呤食物。而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以蛋類(少吃蛋黃),奶類、豆類等為主。而且要注意,我們所說的「高蛋白飲食」,也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而定,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入1g蛋白質。比如你的體重80kg,攝入蛋白質含量就是80g。
關鍵概念3:「高蛋白飲食」的注意事項和副作用
雖然「高蛋白飲食」或可能減重減肥,但并不是人人都适用。美國心髒協會在2009年就提出警告:長期的高蛋白飲食,包括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及骨質疏松症的患病風險,且易使尿酸值提高,惡化痛風症狀。
此外,2009年美國科學家Foster等人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研究,證明了「低糖、高蛋白飲食」并沒有長期的減重成效。這項實驗針對811位過重成人進行「脂肪、蛋白質及糖類」不同分配比例的飲食計劃介入試驗。
結果發現,采取「低糖、高蛋白飲食」在前半年的确有明顯的減重成果,但一年之後,減重的成效則和一般正常飲食沒有太大差異。
而且就「高蛋白飲食」提出警告,采取「低糖類、高蛋白飲食」将帶來許多風險,包括以下三點:
1.一般減重的「高蛋白質飲食」往往訴求選用動物性蛋白質,而非植物性蛋白質。原因是植物性蛋白質(如豆類),通常含有較高的糖類。動物性蛋白質伴随較高的「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可能提高血漿中「LDL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的濃度,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會增加尿液中鈣的排洩量,也可能增加「骨質疏松症」的風險。
3.有痛風或高尿酸遺傳體質的敏感性族群,因為動物性蛋白質含有較高的核蛋白,人體代謝後會提供較多的核酸,使血漿的普林(Purine)增加,故使血液的尿酸值增高,而惡化痛風的症狀。
★結論
研究上來看,少吃澱粉(主食類)而隻吃肉跟蛋的「高蛋白飲食」,雖然短期内可以幫助減重,主要是利用體内代謝的紊亂導緻,減去的體重多半是水分、電解質、肌肉,而非全部來自脂肪。且已有大型研究證實,長期執行一年的「低糖類高蛋白飲食」,并沒有維持減重的成效存在。
高蛋白飲食是營養不均衡的飲食型态。其因限制全谷類、五谷根莖雜糧、堅果種子類的攝取,容易缺乏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植化素等。另外,相對增加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飽和脂肪酸,且可能提高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壞的膽固醇),并提高尿酸值,長期下來,恐不利于維護心血管的健康。
至于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根據我國的居民膳食指導原則的建議,比例應該在15%~20%、20%~30%、50%~60%。而美國農業部定推薦,是較大的一個範圍,10%~30%、20%~30%以及45%~65%。不過,根據柳葉刀的一些研究顯示,碳水化合物過低(低于20%)或者過高(高于70%)都是不利于減重、也不利于健康的。所以,飲食也需要保持中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