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實的 “單刀會”,發生在公元215年,其主導人物是江東魯肅,而并非“孤膽英雄”關羽;其經過、結局及意義,也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說辭截然不同。“單刀會”之舉不僅表現了魯肅的智慧和膽略,也體現出作為統帥的他顧全大局及深謀遠慮的大視野、大胸懷,而且在戰略、戰術上對整個荊州戰場乃至天下大勢均起了決定性作用。
當時荊州戰場之态勢彼時孫權與劉備為荊州歸屬權而展開了一系列明争暗鬥。215年, 孫權在劉備入主荊州後,向劉索還當初“借予” 的荊州;劉備先是推三阻四,後來幹脆予以婉拒,而且粗暴地将孫權派去接管荊州南三郡(長沙、桂陽、零陵)的官員驅逐出境。孫權大為震怒,感到自己一再被劉備忽悠,于是決心訴諸武力,遂派大将呂蒙率軍強奪荊南三郡。
呂蒙出軍後,勢如破竹,很快攻取(招降)了長沙、桂陽二郡,唯獨零陵太守郝普據城堅守,決不出降。見孫權态度強硬,且動起真格,劉備方從成功的喜悅中猛然驚醒,于是親赴公安坐鎮,急令荊州守将、蕩寇将軍關羽率3萬精銳進駐益陽,準備進援零陵并收複已經失去的長沙、桂陽二郡。孫權也不示弱,急調橫江将軍魯肅率軍急馳益陽,以阻截正欲南下的關羽軍。于是,魯肅和關羽兩軍在益陽一帶形成對峙之勢。
彼時,從表面看,孫權先發制人,呂蒙連取兩郡,形勢十分有利。孫權看似占得先機,但實際上荊州卻暗流洶湧,甚至潛伏着巨大的危機。 因為随着事态的發展,使孫權也面臨着諸多不利因素。首先是戰線拉長,力量分散;呂蒙所率的主力不過2萬,卻要分散于3處使用,長沙、桂陽須分兵駐守,尤其是圍攻零陵需用重兵;而來援的魯肅也僅有1萬人馬,實在難敵關羽3萬精銳。何況坐鎮公安的劉備也在虎視眈眈。其次,由于戰線最南端的零陵久攻不克,吳軍實際上處于南有守敵、北有強援、首尾皆受敵方鉗制的不利狀态中。而屯兵益陽的關羽卻掌握着戰争主動權:既可以東攻長沙,又可以南援零陵,無論怎樣都能使孫權捉襟見肘。孫權很快察覺到了危機,開始沉不住氣了,甚至“飛書”急令呂蒙放棄零陵,火速撤軍北上到益陽一線與呂蒙會合共同阻抗關羽。由此可見,此時荊州戰場上的形勢已經出人意料地起了微妙變化,隻要劉備麾下的前敵将軍關羽能把握這稍縱即逝的有利戰機,采取果斷行動,則很可能反敗為勝。而孫權方面,這場戰争成敗之關鍵,主要就看魯肅是否能阻擋關羽東進或南下,為恢複戰場主動權而争取更多的時間。
“單刀赴會”的策劃人及具體經過然而,當此如箭在弦,一觸即發的緊要關頭,魯肅想以區區一萬人馬(呂蒙的兵馬還沒來得及撤圍北上與其會合)遏制關羽3萬氣勢洶洶的複仇之師,談何容易!著名的“單刀會”,就是 “忠厚長者”魯肅在這樣進退兩難的窘境中采取的一次大膽嘗試, 當時雖有些孤注一擲的對賭性質,但從事後看又是彼時唯一可行的有效行動。
《三國志》記載了“單刀會”之具體經過: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将軍單刀俱全。肅因責數羽曰:‘國家(指孫吳)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有之’!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之’!目使之去”。
《三國志》注引《吳書》說:
“肅欲與羽會語,諸将恐疑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救羽,......羽無以答”。
從上述兩段文字可知,魯肅發起“單刀會”既冒着很大風險,然而又成竹在胸,有一定把握的。彼時兩軍已經各自列陣,擺開欲厮殺的陣勢,相距僅“百步” ,而且史料中隐隐露出一些蛛絲馬迹來,種種迹象表明,關羽及部将們事先也做過某種準備,随時準備發難。在這場反客為主的“ 鴻門宴”上,魯肅雖處于劣勢但并無怯意,表現得頗為出彩,既理直氣壯,又義正辭嚴地駁斥對方的強詞奪理,又盡量不激怒對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以理服人,終于使關羽自覺理虧,無言以對,不敢發難。古人雲:“師直為壯,曲為老”。魯肅理直氣壯,取得了道義上的勝利,使關羽理屈詞窮,無言以對,又因有所顧忌而不敢輕舉妄動。
“單刀會”有什麼實際意義?
首先,“單刀會”對荊州戰場上的态勢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談判不僅是一門妥協的藝術,同時本身也是一種拖延戰術;更重要的是魯肅在談判桌上力挫關羽,使其決心動搖,坐失良機,鑄成難以挽回的大錯。與此同時,呂蒙用欺詐手段誘降了零陵太守郝普;随即率潘璋、孫皎等諸将迅速北上,與魯肅的兵馬會合,至此,吳軍與關羽的軍隊旗鼓相當,勢均力敵,重新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因為“單刀會” 争取了時間,呂蒙得以迅速北上,荊州戰場的形勢又一次出現轉折,而且是朝着有利于孫吳的方向轉折。幾乎在同一時刻,曹操又乘虛率軍讨伐漢中張魯,劉備大有後顧之憂,逼不得已主動與孫權議和 :雙方約定以湘水為界分割荊州,劉備将江夏、長沙、桂陽諸郡劃給孫吳,然後罷兵西返。于是荊州之役告一段落。孫權實際上兵不血刃、如願以償就讨回了大半個荊州,并順利跨出了全取荊州的第一步。
其實,“單刀會”還有更大意義。更可貴的是,魯肅煞費苦心,并冒着生命危險,終于使一個對雙方來說都将是緻命惡果的結局得以避免出現,那就是會導緻孫劉聯盟的過早破裂。 倘若沒有魯肅的努力,雙方定會撕破臉大打出手,其結局必是兩敗俱傷,其聯盟注定無法維系下去。如此,本已穩固的力量平衡将被打破,從而出現有利于曹魏的不利變化。孫劉交惡,曹操就是得利的漁翁。而各個擊破,正是曹操的拿手好戲。果真如此的話,三足鼎立的格局就是另一番氣象了。總之,分割荊州後,孫權之所以能與劉備繼續結盟,在之後的一段時期内繼續攜手抗曹,各謀發展,以緻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終形成,都與這知名度不廣、甚至不太引人注意、乃至被羅貫中在小說中“張冠李戴”了的“單刀會” 有密切的關聯。
隻身赴險固然需要過人的膽勇,然而更值得贊賞的是魯肅的大局觀及遠見卓識。毫無疑問,魯肅也是一位謀勇兼具的傑出戰略家,是當之無愧的江東人傑,這一點,早在他一開始就與諸葛亮不謀而合,竭力促成孫劉聯盟對抗曹魏之時,就已向世人證明了這點。
【插圖源自網絡】
【 嚴禁剽竊 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