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輪圓月栖枝頭

一輪圓月栖枝頭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4 20:18:56

一輪圓月栖枝頭(一輪高懸月萬念俱清新)1

一輪圓月栖枝頭(一輪高懸月萬念俱清新)2

一輪圓月栖枝頭(一輪高懸月萬念俱清新)3

一輪圓月栖枝頭(一輪高懸月萬念俱清新)4

◎戶力平

時近中秋佳節,自古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之說,而賞月便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說到北京的賞月,人們或許首先想到的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其實,曆史上北京還有多處賞月勝地。如“湖心賞月”“五橋夜月”“長橋映月”“星台覽月”“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釣台秋月”,不同的景緻給人不同的精神享受。

城中什刹海

前海湖心島觀月亭“湖心賞月”

“湖心賞月”為京城“西涯八景”之一。“西涯”何在?或許使人感到陌生,其實就是今天的什刹海,曆史上曾稱海子、積水潭、玄武湖。明代文學家李東陽便出生于“玄武湖西浒”,即什刹海西北角玉河水圍之地,因其号西涯,故将久居的什刹海稱為西涯勝地,他還寫下《西涯雜詠十二首》,吟詠這一帶的秀麗景色,由此西涯便成了什刹海的代稱。

西涯八景為早年間環繞什刹海的八處景觀,而湖心賞月是指什刹海前海湖心島上的觀月亭。

漫步于前海水畔,遠遠望去,隻見湖心島被綠柳掩映,面積雖然不大,但景緻幽雅。每到月圓之夜,明亮的月光倒映在水中,風送荷香,湖心島似蓬萊仙閣置于水光中,景色宜人。置身于此,遠處的皇城、景山、白塔、鐘鼓樓盡收眼底。中秋節之夜,更是湖心島賞月的最佳時機,多有文人雅士乘小船到島上賞月,賦詩唱和,感受中秋夜色之美。

而今,什刹海仍是京城中秋佳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賞月首選之地,或徜徉于水畔,或泛舟于水上,舉頭遠望,銀月如玉,淩空而懸,令人心曠神怡。

盧溝橋

可以欣賞到“一天三月”的曠世奇景

說到北京的賞月勝地,最知名的當屬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了。盧溝橋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重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自永定河東側宛平城西門向西而行,便來到盧溝橋畔,不遠處是乾隆禦書的“盧溝曉月”碑亭。拾階而上,寬闊的橋面,數不勝數的石獅,盡顯古樸與滄桑。

盧溝橋以盧溝曉月而聞名。曉月即拂曉之月。南朝謝靈運有詩曰:“曉月發雲陽,落日次朱方。”自古以來,這裡便成為賞月勝地。據傳,古時候這裡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映水中,更顯明媚皎潔。此時站在盧溝橋之上,可以欣賞到“一天三月”的曠世奇景。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在月圓之時尋遊于此,感受盧溝曉月的意境,并吟詩作賦。元代進士宋本詩曰:“盧溝曉月堕蒼煙,十二門開日色鮮。海上神仙非弱水,人間平地有鈞天。”明初江南才子唐之淳賦詩:“侵星度輿梁,落月溝水上。月光金鏡側,梁影玉虹樣。”

徜徉于古橋之上,濃濃的古意令人品味不盡。我去時雖不是明月當頭,但也能體會出“盧溝杳杳出桑乾,月照河流下石灘”的意境。

如今,盧溝橋依然是京城賞月的首選之地,每至中秋,到此賞月者絡繹不絕。

京東八裡橋

“長橋映月”,明清時的通州八景之一

長橋映月之長橋,地處朝陽區東部,臨近通州區的八裡橋。八裡橋是京東入城之咽喉,有陸運京儲之通道之稱,它與京西盧溝橋、京北朝宗橋、京東南馬駒橋合稱拱衛京師四大橋。現今乘坐地鐵1号線到八裡橋站,出B2口,北行不遠,便可望見這座古老的石橋。

據《古韻通州》載:永通橋南北走向,其造型極為特殊。中孔較高,兩邊的孔極低,相差懸殊,這種構造是專為漕運需要設計的。通惠河運糧船多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橋,勢必阻礙漕船的航行,為此将橋的中孔建造得相當高聳,漕船可直出直入,故有“八裡橋不落桅”之說。因遠望該橋如長虹卧波,月輪堕水,故有長橋映月之稱,為明清時通州八景之一。

中秋之夜,遠望長橋,如虹卧川,三孔橋洞中各映着一輪明月。皎潔的天空中月如銀盤,清清的河水中月影浮動,水月交輝。襯托着潔白如玉的長橋,使人疑在畫中。

尋遊至此,雖不見長橋映月景緻,但能想象出明月映古橋之佳景,遠觀、近賞古橋,古韻猶存,由此想到清代詩人李煥文的那首《長橋映月》詩:“湖溯昆明引玉泉,虹橋八裡卧晴川。石欄擁似天衢入,畫舫搖從月窟穿。萬斛舟停蘆蕩雪,百商車碾桂輪煙。漁燈蟹火鳴征铎,驚起蛟龍夜不眠。”

京西八大處

“五橋夜月”集西山月色之美

八大處位于西山腳下,最早建于隋末唐初,曆經遼金元明清曆代修建而成。由翠微山、平坡山、盧師山所環抱,三山形似座椅,八座古刹星羅棋布分布在三山之中,自然天成的十二景觀聞名遐迩,古人曾贊曰:“三山如華屋,八刹如屋中古董,十二景則如屋外花園。”後人又雲:“香山之美在于人工,八大處之美在于天然,其天然之美又有過于西山諸勝。”

八大處十二景之一的五橋夜月集西山月色之美,曾是京西中秋賞月的好去處。據《西山八大處古韻》載:八大處有五座知名的古橋。一為長安寺長安橋,二為西山飯店翠微橋,三為救世軍綠闆橋,四為柳溪北端同濟橋,五為三山庵下萬善橋。五橋南北相望,形如貫珠,夏則聽泉,冬則看雪,可盡覽幽谷之蒼茫。每當明月中天,或徘徊信步,或倚仗獨處,望長空皎潔,别有一番清靜氣象,正可謂一輪高懸月,萬念俱清新。昔人有詩曰:“小橋步月乍驚秋,四望青虛景更幽。幾處流泉喧石底,一輪明鏡水中浮。”

而今,經過治理,八大處陸續恢複了“五橋夜月”“煙雨鵑聲”等景觀。

京北龍山西

已然湮沒的“釣台秋月”

釣台秋月位于懷柔城區龍山西側,這裡是懷九河與懷沙河交彙處,曆史上形成京北山水殊勝的絕美景色。據明萬曆年間《懷柔縣志》記載:“釣台秋月,在縣西三裡。”清代顧梁汾在《溫陽紀略》中描寫了這一景觀:“縣西有釣魚台,山水殊勝,澗流至此,闊丈餘,橫闆橋以渡。東南一望,渚煙村樹,仿佛江鄉。”“溫陽”即懷柔的古稱。

釣台秋月在明代即為懷柔八景之一。因鄰近懷柔城,由此成為文人墨客閑遊雅聚首選之地。尤其是每逢中秋之際,多有垂釣者在此一邊釣魚一邊賞月:但見天上水中互映玉盤,光照四野,如夢如幻;時有魚兒跳出水面,尤富情趣。清康熙年間懷柔知縣吳景果曾賦《釣魚台》詩:“極目高台煙水秋,臨溪巨石好垂鈎。奔淙遠自千山落,朝鯉平添七渡流。吏隐不妨侪釣叟,官閑長得伴沙鷗。無端觸撥江湖夢,萬頃滄波一葉舟。”詩如畫,畫入詩,給人無限遐想。

1958年修建懷柔水庫,釣魚台因位于庫區淹沒區内而遷移,從此這座成村于明代,渚煙村樹、仿佛江鄉的古村,連同“釣台秋月”美景一起不複存在了。

關外延慶

獨山夜月,遠在遼金元時期已聞名

獨山夜月是延慶妫川八景中最為著名、最具意境的一景,也是關外賞月勝地,遠在遼金元時期就已聞名。

據《延慶史話》記載:距延慶縣城30餘裡有缙山城,今為舊縣鎮舊縣、盆窯、團山三村交界的團山之上,因其孤立存在,與周邊山脈并無聯系,又稱獨山、小孤山。即這裡溝壑縱橫,群山起伏,林木蔥蔥,遮天蔽日,景色壯觀。在皓月當空的中秋之夜,惟有孤峰高聳,真如仙境一般清麗。于是有文人雅士慕名而來,賞景吟月,獨享山色與月色之美。

明代禮部尚書趙羾被貶隆慶(今延慶)時,在中秋之夜尋遊此地,觀景賞月,即興賦《獨山夜月》詩:“孤峰頂上月團團,仙掌高擎白玉盤。咫尺冰輪移萬裡,分明弱水浸三山。”若非親臨山頂,不會發出如此真切的感受。

明清時期山上曾建有娘娘廟,供奉碧霞元君等諸神,還有一座居高臨下的賞月台,多年後皆無存,2017年其遺址被考古發掘。

星台覽月

登台遠眺,月如玉蟬

星台覽月曾是京城東部的一處賞月勝地,為“大興舊景”之一。這裡所說的大興并非今天的大興區,而是明清時順天府所轄的大興縣,其範圍包括北京城的東半部,因“星台”當時在大興縣境内,故為該縣舊景。

所謂星台,即今天朝陽區的将台。早年間“台高千尺,萬籁寂靜,登台遠眺,月如玉蟬”。而中秋之夜在此賞月,更是别有景緻。

據清代《通州志》載:“在(通)州城北通京師東直門中路,舊傳慕容氏拜将台也。”據考,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所築将台,當在今将台村以西。因村位于将台附近的低窪地,故名将台窪。

将台,也稱拜将台,始于漢代,是一種軍事設施,由點兵高台、屯兵營房和閱兵廣場組成。點兵高台通常是利用地勢較高的平台作為最高軍事長官點兵、閱兵之地。東晉時期,戰亂紛飛。慕容部族占據北京,稱燕。慕容儁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二子,為前燕第二位皇帝,其在位時多次征戰。為激勵将士們,每次征戰前,要在将台上把一些職位授予某位将士。據傳其中一座将台便設于今天的朝陽區将台窪村附近。

明清時,此地空曠,當時出東直門有一條官道,通往北京東北部,将台北臨官道。其高高凸起,呈淩空之勢,每至中秋之夜,便有京城的文人墨客出東直門,到此登高賞月,名為星台覽月。特别是那些“獨在異鄉為異客”之人,中秋團圓之夜,便在此遙望家鄉,感受一份“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情。而今星台早已淹沒在歲月的長河裡,隻留下将台這一地名。

禦園裡的賞月佳景

“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和“長廊邀月”

京西禦園以三山五園而泛稱,曆史上曾有多處賞月佳境。

圓明園以“四十景”而知名,此外還有鮮為人知的“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本是浙江杭州西湖及周邊的十處特色風景,形成于南宋時期,大多圍繞西湖分布。置身于此,令人如臨其境,堪稱景點命名的典範之作。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幸遊西湖,對這裡的景緻格外青睐。回到京城後,令宮廷畫師繪制了西湖十景,随後将這十景“移植”到圓明園内,這樣他就可以不用遠足,便享受江南的秀麗風景。其中的“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是禦園中的賞月佳處。

初秋之日,我特意到圓明園尋訪曾經的賞月佳景。沿着林蔭小路,首先來到位于圓明園福海西北岸的“平湖秋月”舊址。據圓明園管理處的張先生介紹:“平湖秋月”這處景緻在雍正年間已經形成并命名了,乾隆年間仿建“西湖十景”時将此景進行了完善。其整體建築坐北向南,依山面水,營造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意境。月圓之夜,登樓眺望,在恬靜中仿佛能感受到西湖之浩渺。雍正皇帝幾次到此賞月,并賦《平湖秋月》詩:“樹杪暮煙收,晴光逐水流。淺沙閑立鹭,輕浪穩眠鷗。心月又圓鏡,湖天一色秋。恍疑星漢裡,缥缈玉京遊。”

乾隆皇帝在這裡造景時,更是頗費心思。其所處的位置多有幾分西湖的神韻:其東側為石橋和雙峰插雲景觀,西側則連接廓然大公景區,北側倚靠一組不高的小山丘,南面則是水面寬闊的福海。在周邊景緻的營造上,力求從意境上達到最佳。乾隆皇帝多次到此賞月,并賦詩曰:“不辨天光與水色,結璘池館慶霄涼,蓼煙荷露正蒼茫。白傅蘇公風雅客,一杯相勸舞霓裳,此時誰不道錢塘?”

隻可惜這處賞月勝地于鹹豐十年(1860年)毀于英法聯軍之手,而今已無蹤迹可尋,隻有舊址上矗立着的一塊碑刻,大緻可以确定昔日“平湖秋月”勝境所處的位置。

離開“平湖秋月”舊址,向東而行,便來到位于圓明園福海東北部的“三潭印月”。張先生介紹:乾隆初年(1736年)已有“三潭印月”一景,後來仿建西湖十景時将此景進行了改造,整組建築處于一條東西向的水灣之中,湖中有仿西湖而建的三座小塔,亭亭玉立于波光潋滟的湖面之上。塔高2.4米,中部塔身為球形中空,球面上排列有5個小圓孔。塔頂為葫蘆形,造型優美。月圓之夜,在塔内點上蠟燭,洞口蒙上薄紙,燭光映入水中,宛如一個個小月亮。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雲影融成一片,頗具詩情畫意。乾隆皇帝格外青睐這裡的中秋景色,多次在月圓之夜邀近臣到此賞月吟詩作賦。

這處賞月勝地也于鹹豐十年毀于英法聯軍之手,當年的“三潭印月”一帶僅存一座石橋,附近散亂着不少巨大的石塊,掩映在濃蔭裡。

“長廊邀月”為頤和園佳景之一,位于萬壽山南麓。

長廊沿昆明湖北岸構築,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雲門,兩側對稱點綴着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檐八角攢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修建這座長廊是為了皇太後“春賞百花,夏觀霁雨,秋攬明月,冬兆瑞雪”,以求“風調雨順,國泰平安”。鹹豐十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後,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新建造。

到頤和園尋訪,特意選定在晚上7點之前入園,也就是快到停止售票之時。

進入東宮門,穿過仁壽門,走過德和園,很快來到邀月門門前,這裡是長廊的起點。仔細觀看懸挂的匾額,為慈禧太後禦筆。“邀月”二字典出唐代詩人李白的《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據傳慈禧太後很喜歡這裡的景緻,并親筆題寫了“邀月門”之額,并在皓月當空之時,在宮娥彩女的陪伴下,漫步于此,觀園中之月景,仿佛步入天宮之仙境。

沿着長廊漫步,很是惬意,此時遊客逐漸出園,所以園中遊人極少,四處一派寂靜。不知不覺中,天色暗下來,長廊裡的燈亮了,附近的一些景觀燈也亮了,放眼望去,燈光映射着的長廊,别有一番景緻。

當走到長廊西端的石丈亭時,月亮已從東方升起,雖不是圓月,但月光依然明媚。皎潔的月光照在昆明湖上,使水波呈現出柔和的黃色,明晃晃的。遠望知春亭、文昌閣、廊如亭、十七孔橋、南湖島、西堤,在月光的映照下,盡顯朦胧。向西方眺望,月光之下,隐約可看到西山的輪廓和玉泉山的寶塔。

尋遊了一個多小時,領略了别樣的頤和園夜色,而“長廊邀月”的景緻,更是令人流連忘返。

京郊也有好幾處賞月佳地

香山公園内有三處,“邀月榭”位于玉華岫院内,為三間歇山式建築,既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也是深秋觀賞紅葉的佳處。皓月當空之時,靜坐邀月榭下,把酒邀月,别有一番意境。“栖月崖”位于森玉笏東北,乾隆皇帝以此山川佳勝,取郦道元《水經注》中“嶺纡曦軒,峰駐月駕,斯崖有焉”之意命名。據傳他駐跸靜宜園時,曾在此觀賞山野月景,并賦“栖月崖”詩十題十二首。“延月亭”位于森玉笏上方,居高臨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據傳,乾隆、嘉慶、道光皇帝曾在此賞月。

京郊有三處:“龍潭映月”位于順義牛欄山北部,為懷水與白河合流處,東有龍潭,西有靈泉。每至月圓之夜,龍潭中映出一輪明月,靜如碧玉,皎潔妩媚,早年間附近文人雅士多聚于此賞月、觀景。“南川午月”位于昌平北部的溝崖,其南側有一高台,每當月圓之午夜時分,有僧道在此或打坐或習武,意為采午夜之靈氣,沐午夜之月光。

“濯月漪”位于大興團河行宮西湖畔,本稱西臨河房。據傳有一年臨近中秋的傍晚,乾隆皇帝幸駕于此,但見明月高挂,把湖水照得格外清澈,遂從宋代莊珙“不起奔雷浪,微生濯月漪”中取字,将西臨河房改為“濯月漪”,由此這裡便成為行宮中的賞月之地。

繪圖、攝影/戶力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