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甘肅是秦漢明三座長城的起點

甘肅是秦漢明三座長城的起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07:28:27

甘肅是秦漢明三座長城的起點(戰國秦長城的起點到底在哪裡)1

臨洮長城村戰國秦長城遺址

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西周時,秦人的祖先在省境東部,即今天水地區定居下來,開始了由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戰國時期,秦國的疆域己達今甘肅的東南部。

戰國時期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南下侵擾,趙國、燕國、秦國都修築了長城。 秦惠文王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攻滅義渠。公元272年秦昭王下令修築了戰國秦長城,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 年)設置隴西郡,9 年後,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再建立北地郡。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所以甘肅是秦人的故鄉,也是戰國秦長城西頭的起源地。但是,關于戰國秦長城的具體起點,一直以來都是衆說紛纭,一說在臨洮洮河邊上,也有人說在岷縣境内。數百年來,圍繞着戰國秦長城,各種說法,令人撲朔迷離。

秦長城的起點到底在哪裡

說到戰國秦長城的起點,我們不得不提起兩個重要地名,第一個就今天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第二個為甘肅省定西市岷縣。那麼這兩個地方,到底哪一個才是戰國秦長城修築的起點呢?

1、地理位置,古時舊稱

今臨洮縣,古稱狄道,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臨洮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部。臨洮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自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縣,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始設隴西郡以來,一直為郡、州、道、府、縣治所在地。

甘肅是秦漢明三座長城的起點(戰國秦長城的起點到底在哪裡)2

隴西郡

岷縣,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因境内有岷山而得縣名,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南部。先秦時代,岷縣地處秦國。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岷縣進入秦國版圖。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接受商鞅主張,“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承,凡三十一縣”。今岷縣就在其中。岷縣因濱臨洮水而稱臨挑縣(史籍中臨洮縣名始見于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36郡,岷縣地屬隴西郡,是秦王朝的西部邊地。

通過比對,今天的甘肅臨洮縣在戰國時期不叫臨洮,而為狄道。而岷縣,在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叫臨洮縣。公元前239年正處于戰國末期。今臨洮縣設縣時為公元前384年到秦昭王(公元前280年)設隴西郡以來都為郡、州、道、府、縣治所在地。可見今臨洮縣設縣時間早于今岷縣,而且政治,軍事意義明顯強于岷縣。在地理位置上看,岷縣處于臨洮縣的南面。

甘肅是秦漢明三座長城的起點(戰國秦長城的起點到底在哪裡)3

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

甘肅是秦漢明三座長城的起點(戰國秦長城的起點到底在哪裡)4

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

據史料記載當時隴西郡的郡治所在地為今臨洮縣,而戰國秦長城修築的主要目的是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在戰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匈奴開始越來越強大,不斷擄掠秦國北部邊境。由于他們善于騎射,長于野戰,戰鬥力極強,經常突襲,而戰國中前期的秦國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行動遲緩,很難抵禦騎兵的擄掠襲擊。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秦國在實行兵制改革的同時修築“拒胡長城”,并派軍駐守。所以戰國秦長城的修建隻能設置在郡治所在地也就是古狄道縣,今臨洮縣的北面,而不是南面的今岷縣來保衛郡治所在地狄道縣。

2、出土戰國時期秦國文物和實地考察為佐證

秦長城西端發現者之一,原臨洮師範學校地理教師孫益民老師研究戰國秦長城曆時二十年之久,并收集整理了佐證戰國秦長城起點為臨洮的有力物證。秦斧,秦劍,帶有繩紋的秦瓦當,還有秦磚頭,彩陶等。并且通過孫益民老師的實地走訪調查,繪制出的戰國秦長城走向地圖,于宋朝古代地圖所繪制的戰國秦長城走向完全一緻。

甘肅是秦漢明三座長城的起點(戰國秦長城的起點到底在哪裡)5

孫益民老師

甘肅是秦漢明三座長城的起點(戰國秦長城的起點到底在哪裡)6

望長城紀錄片截圖

甘肅是秦漢明三座長城的起點(戰國秦長城的起點到底在哪裡)7

秦瓦當

1991年底,中、日合作分别拍攝的大型電視系列片《望長城》和《萬裡長城》,先後通過中央電視台和日本東京廣播公司播出,引發世界“長城熱”。《望長城》第1集就是在秦長城西端起首地——臨洮開拍的,孫益民作為重點采訪對象,在片中介紹了自己多年來考察和研究臨洮段秦長城的成果,指認了臨洮縣境内秦長城遺址和西端起首,展示了自己收藏的珍貴文物。他将秦長城與隴上曆史名城臨洮首次聯系起來,通過真實畫面傳播給國内外的廣大電視觀衆。近年來央視的紀錄片《遠方的家》長城内外,再次說明了戰國秦長城的起點為現今臨洮縣新添鄉三十裡墩南坪望兒咀,古洮河之濱的殺王坡開始,途徑渭源、隴西、通渭、靜甯、甯夏的西吉、固原、再轉入甘肅的鎮原、華池、環縣,而入陝西的吳起縣、榆林接壤燕、趙長城,與陝西北部的秦長城連接,這段長城全長5000公裡,僅甘肅境内途經八縣,長達800餘公裡。

臨洮境内的戰國秦長城,根據專家考證,是戰國後期秦昭王時所築,比秦統一要早半個世紀。《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有二子。宣太後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當時隴西郡治狄道(今臨洮),轄今西至洮河,東至隴山,隴南的大部分地區。為了證明臨洮境内的長城是秦昭王時所築,有關專家還對長城遺址上出土的闆瓦、筒瓦進行鑒定,發現這些瓦的尺寸、紋飾都不同于秦漢時的瓦,是典型的戰國瓦。臨洮縣長城坡一農民家裡藏有一塊瓦,長63厘米,大頭寬53厘米,小頭寬47厘米,是目前遺址中所發現的瓦中最大的一塊秦瓦。

岷縣秦長城起點說

秦長城從曆史角度來看,應該為早期戰國時期秦昭王修築的戰國秦長城和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派遣大将蒙恬所修築的秦始皇時期的長城,這兩個時期所修築的長城,合為秦長城。

中學曆史課本上說,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這裡的秦長城是指秦始皇時期修建的長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甘肅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築長城萬餘裡,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在《史記》有關秦始皇修築長城記載的後面,有段注解說道:秦隴西郡臨洮縣,即今岷州城,本秦長城首,起岷州西十裡,延袤萬裡,東入遼水。秦長城穿越在莽莽群山中,綿延橫亘于中國北方,作為當時遊牧區和農耕區的分界線,它牢牢地守護着農耕區的安全。

岷縣博物館的副館長劉虎林參加了第三次全國文物大普查,跑遍了岷縣境内的文物點,他曾在岷縣境内發現了一段秦長城遺址,而且這一遺址已經得到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甘肅文物局專家組的認可。但劉虎林認為,秦統一全國後,戰國秦長城肯定要往前延伸。不論是國力,還是政治軍事形勢都有這個條件。這時修築的秦長城并不是一堵牆,而是一個完整防禦體系,史書記載的“因河為塞”,實際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河流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天然隔離地帶,在這類地方,隻修建城墩,而不修築城牆,人們利用河流内側的堤岸為城,遇到溝口,或河岸低淺處才夯築為塞。這或許就是人們鮮見秦長城牆體的緣故。

據1986年3月19日《甘肅日報》載,“我省文物工作隊工作隊經過7年多辛勤調查得出結論,秦始皇時,從岷縣沿洮河沿至蘭州,往東沿黃河南岸,修了一連串的城障,并無築牆”。同時,他們還首次調查研究了漢代以後挖掘壕溝方式沿絲綢之路修建的“塞”,在全國學術界引起了震動。岷縣洮河兩岸發現的古城遺址,就是繼承始皇防禦工程而修建的漢代的“塞”。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羌人求守“隴西塞”,徙研種留何等于狄道、安故、臨洮。這裡的“塞”,那就是漢防羌的工程設施。洮河從跌馬村以下,這一線不僅有秦漢遺址,而且有舊日的城堡。洮河臨河設塞,五裡三墩,十裡一堡,皆屈指可數。

通過種種官方和民間的調查印證,都可以說明秦始皇時期的确在岷縣修築過防禦工程,但并不是嚴格意義上早期長城的樣子,是一些城障,塞,用來抵禦當時西羌等少數民族對秦朝的入侵。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傳統意義上的長城已經經過了改造,不僅具有防禦性,而且有一定的攻擊性能,修築也更加的靈活,多變。

戰國秦長城的曆史意義

戰國秦長城是戰國時期秦國重要的國防工程,在修建長城的同時,秦國在長城沿線設郡置縣,派兵戍守。還在長城沿線修築了道路,這是給長城沿線運送軍隊和給養的道路,也是這一帶最早的絲綢之路。例如臨洮戰國秦長城的修築,對于拱衛隴西郡及保護由秦都鹹陽通向西北重鎮的通道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還有效地保護了洮河以東的農業生産(河西為羌人所居), 并對于後世朝代的邊防鞏固也産生了重大的實際作用。

甘肅是秦漢明三座長城的起點(戰國秦長城的起點到底在哪裡)8

渭源戰國秦長城遺址

甘肅是秦漢明三座長城的起點(戰國秦長城的起點到底在哪裡)9

鎮原戰國秦長城遺址

戰國秦長城它勾連了燕、趙長城,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被後世效仿,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對于蒙恬修建的長城,并不隻是一堵牆而已,長城不僅用于防禦,蒙恬改造過的長城是一個可以進攻的體系。長城的首要作用是預警。這些最高處的烽火台就是了望哨,為了提前預警,有些烽火台甚至遠遠突出于長城之外。在長城沿線,秦軍修建了許多由堅固城牆圍起的小城,這裡是戍邊軍民的居所,也是長城工事上的戰鬥支撐點。在離開長城有一定距離的後方,秦軍又修築了屯軍要塞,這些要塞既能夠容納衆多的軍隊,又可以囤積大量後勤物資。在出擊匈奴時,就成了大部隊的前進基地,也是長城防線的戰略縱深。有了這套體系,部隊就避免了無依無靠的野戰。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複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随之終結。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戰國秦長城是特定時期的曆史産物,曾起到了強大的軍事防禦作用,通過後世的不斷改造和勾連,它不僅在軍事起了重大作用,而且緻使南北各民族、胡漢之間能夠在長城沿線和平相處,并設立商榷,進行經濟貿易活動,可以說它又是一條民族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紐帶,可見戰國秦長城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繁榮興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滄海桑田,時代更替,曾經為曆史作出重要貢獻的長城已經成為曆史的舊迹,失去了往日的威嚴,但它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最偉大的建築,是研究戰國時代社會、曆史、軍事,特别是疆域和建築工程的可靠實物資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