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課堂教學評價與自我反思

課堂教學評價與自我反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9 13:19:27

課堂教學探微:關于“教學反思”的反思

前段時間,受《當代教育科學》雜志編輯部陳培瑞研究員的重托,想從我市中小學教師手裡征集部分教學反思性的文章。其背景之一就是陳老熟悉我市的校本研究,知曉我們的教學反思搞得紮實而富有成效。其基本的要求就是結合課堂的教學實錄進行反思。言外之意就是不能言之無物,不能憑空反思。

但面對征集上來的浸染着老師們的心血的稿件時,那種心情無一言表,既深切感受到濃濃的參與熱情,但不能回避的是,被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教學反思,确實還存在着諸多的問題。有問題是正常的,關鍵是看我們對待問題的态度。若不承認問題,不正視問題的存在,都不是科學的态度。此文并非吹毛求疵,權且作為我們對教學反思的反思吧。

課堂教學評價與自我反思(課堂教學探微關于)1

教學反思出現的問題:

問題一 實功虛做

作為教師,在課改背景下,人人都清楚“教學反思”在改進課堂教學、提升專業素養、加快專業化成長中的作用。這本是一本“真經”、“好經”,但事實上,被不少老師念歪了,覺得是任務,是負擔,所以應付了事。要麼東拼西湊,要麼同事間“資源共享”,要麼幹脆從網上下載,讓讀者看起來煞有介事,品起來有滋有味,但就是不能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課堂上的變化,看不到教學行為的改進。

如果不是打心底裡接納的自覺地“反思”,這樣的實功虛做,還不如不做,至少不浪費我們的生命。

問題二 套話連篇

很多文章往往附庸風雅,本來通俗易懂、生動鮮活的案例、教育故事,非要在反思中摻雜進去一些深奧艱澀令人費解的所謂的前沿理論不可,什麼建構主義,什麼多元智能,到處貼标簽,生拉硬扯,好像不引入幾個時髦的詞語,就不足以顯示反思的深刻和反思的份量,就不足以體現作者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

說得好聽,做得差勁,這樣的教學反思也是無任何意義的。我們是實踐者,不是理論家,講理論不是我們的專長,如果我們能将專家高深的理論淺化、内化、活化為鮮活靈動的課堂,那才是真正的高水平。

問題三 缺少個性

教學反思的對象是自己的教學實踐,應該受時限、場景、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因素的制約。張三的反思,就不是李四的反思,此教學判斷的反思,就不是彼教學片段的反思,今天的課堂的反思,就不會是昨天、明天的反思。

也就是說,結合課堂教學實錄(全程或某一個片段)的反思,應該突出反思的個性和反思的針對性。一個最簡單的鑒别方式,就是追問自己:這個反思能否在其他的課堂、其他的教學片段、其他學科也能得出?你寫的某學科的反思直接照搬到其他學科能成立嗎?很顯然,針對的問題不同,面對的場景不同,狀态不同,學生各異,反思得出的結論理應不一緻,反思應該具有鮮明的個性。

我們進行教學反思,如果不從具體真實的實踐中有感而發,課例與反思形成“兩張皮”,教學反思就不會去指導實踐,更改造不了實踐。

課堂教學評價與自我反思(課堂教學探微關于)2

抓好教學反思應該關注的幾個問題:

要想抓實做好“教學反思”,個人認為應首先弄清楚以下幾點,并從内心深處自覺接納它,主動實踐它。

一是教學反思歸根結底是為了什麼?

新課改背景下倡導的教學反思,是為了讓學校、教師嘩衆取寵、沽名釣譽嗎?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嗎?是為了給學校、給教師裝點門面嗎?還是從根本上為了學校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呢?

在實踐中,智者把以“教學反思”為内核的校本研究當作自己飛行的翅膀,前行的助推器。通過教學反思,通過上看專家,下觀課堂,左右看同伴,能使他看清問題,理清思路,比較準确地把握前行的方向平者,也許會把教學反思作為自己的“敲門磚”,寫寫文章,裝點一下自己,既有發表文章之“名”,又獲評聘職稱之便的“實”,随不能根本上改變自己,但多少會給同行一些啟示;庸者,自然跟易于逆反的學生無異,将它看作巨大的負擔,當作難以卸載的包袱,明明不願為還要強為,硬着頭皮做,終對學校、對學生無益,也使自己落個身心俱疲。

事實上,教學反思的目的就是通過反思尋找和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失誤,總結和發掘教學中的亮點,以便能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寫出來給别人以啟迪固然必要,但決不是僅僅為了給别人看,最最重要的是以此為抓手,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長此以往,積少成多,集腋成裘,顯然有助于教師不斷改進教學行為,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教學反思無疑會成為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催化劑”。

二是教學反思到底應該反思什麼?

從操作層面看,要經常關注三個問題:我想怎麼做?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做得怎樣?具體地說,可以經常想這樣的問題:課堂(或活動)我是怎樣設計的?我這樣設計的依據是什麼?科學嗎?課上或活動中有哪些新的生成?是什麼因素催化了生成?我抓住這些生成的問題了嗎?反觀課堂(或活動)設計得合理嗎?學生學得輕松嗎?會有哪些方面的收獲?還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怎樣彌補或改進呢?

從反思的内容看,應該涉及個人的備、教、問、評、練等教學的諸多環節。要反思自己的備課,反思自己的課堂預設與生成,反思教學方法的設計與運用,反思學生學習方法的積累與養成,反思訓練的設計與成效,反思作業的設置與落實。

總之,視野要寬,反思的角度要體現全方位,反思的範圍要涉及教學的全過程;視角要新,用理論指導對實踐的思考;觸角要深,多關注教的細節,更關注學的細節,注意挖掘蘊藏在平淡的教學背後的故事與規律,在細微之處做大文章。

課堂教學評價與自我反思(課堂教學探微關于)3

三是怎樣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

有效,無效,關鍵取決于态度。在認同反思、自覺反思的前提下,個人認為大緻要注重四個相互關聯的環節。

頓悟。教師本人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親曆的教育教學活動、身邊的教育現象,對全程或有價值的片段進行掃描式或“微格”分析式的反思,關注實踐的每個環節,關注學生的每一點細微表現,理性分析得與失,理性對待對與錯,理性尋找實踐與理論的差距,尋找理論與内化的差距,理性制定完善改進方案。

交流。與同伴交流,甚至是争論,是提高自身素質的捷徑。将自己在頓悟中發現的自己尚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給自己的研究團隊――教研組(或備課組),讓大家集體會診,幫着出主意,想辦法,在同伴的交流和思維碰撞中,收獲智慧,在集思廣益中,獲取“金點子”。

學習。在頓悟、交流之後,不是問題的終結,而是新的起點。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講比方法更為重要。要更合理科學地解決實際中的問題,或為實踐智慧尋找理論依據,或進一步豐富自己的頭腦,教師有必要進行理論的再學習,帶着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意學習,往往學得進,學得透,學得精,用得上。

跟進。反思是為了改進和提高。在經過自己的反思、同伴的幫助和專家理論的引領指導之後,至關重要的是行為的跟進,帶着自己對問題的反思、對問題的新認識、新思路,應用于課堂,矯正以往的不合理的做法,驗證新吸納的觀點,檢驗新思路的成效,發現新的問題,進而首先教學行為的持續的改進,實現專業化水平的螺旋式的上升。

個人認為,頓悟、交流、學習、跟進是教學反思的一個完整的閉合鍊條,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環節,隻有這樣,反思才能更深刻,更到位,反思才能更有意義,更具實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