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日日為新的狀态,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器物經過盤玩,每天發生變化,日日為新;一是随着盤玩者對器物的了解逐漸深入,情感和心态日日為新。
理論上說,人的雙手在盤玩器物的過程中,起到了類似砂紙的打磨作用,而且不會出現過度打磨,不會對器物造成物理性的傷害。
在這一點上,砂紙、角磨機、各種化學酸類等所謂現代化的快速手段,都不如由盤玩對器物的改變來得生動、自然。
盤玩久了,器物表面逐漸會生成半透明質感的包漿,在不經意間重新塑造了器物的形象,使其更為合手合心,溫潤喜人。
包漿可以由土埋水浸造成,但最好的,還是在盤玩之後留下的歲月痕迹——它沉着冷靜、中庸和諧,顯露出一種溫存的時光感,新物件刺眼的賊光與之不可同日而語。
不止質地堅硬、有體量感的石器、瓷器、木器、銅器、牙角等,容易形成包漿,連書畫碑拓這些薄如蟬翼的紙絹制品,在内行人眼裡也統統都有包漿。幾乎所有中國傳統的收藏品都可以盤玩,然後形成帶有特殊記憶的淡淡光澤。
這個難得的表面皮殼,非長年累月不能形成——按器物而異,生成包漿分别需要數年、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因此從包漿程度,不僅可以大概看出器物的年代,還能夠感受到盤玩者喜愛的溫度。
中國人熱衷盤玩的物件,統統都是自然材料。自然材料在自然中老去的過程,其實是非常優美的。現在合成的人工材料,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如自然物一般的質樸深厚、韻味綿長。
在盤玩的過程中,因為與器物近距離的反複接觸,中國人用心發現了許多特别之美——比如瓷器的天青,是模仿雨後的一抹淡藍;比如端硯裡的天青,是黑夜晴空的清澈與深邃。這些不僅強調自然材料本身的美感,還對制作工藝的種種可能性提出挑戰。
一件器物實際的完成,不是在工匠的手裡,而是在以後更長時間裡盤玩者的手上。大自然和偉大的工匠,提供了一個可以被盤玩者不斷賦予情感的載體。
而文化,就是在這樣不斷賦予情感的過程中,薪火相傳。
以上圖文重在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24小時内處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