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品牌

 > 進口高端廚房電器品牌

進口高端廚房電器品牌

品牌 更新时间:2025-02-14 13:31:08

進口高端廚房電器品牌?作者:朱雯卿Judy編輯:石亞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進口高端廚房電器品牌?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進口高端廚房電器品牌(産能最大的廚衛電器品牌拒絕)1

進口高端廚房電器品牌

作者:朱雯卿Judy

編輯:石亞瓊

*

成立了快30個年頭的萬和電氣,到今天,已經是國内生産規模最大的熱水器和廚房電器專業制造企業。

中國家電企業,很多起源于工廠代工與強大的銷售渠道,比如創維、美的,而也有一類企業起源于技術創新,比如一開始中德合資的海爾,以及位于順德、白手起家的萬和電氣。

萬和電氣大樓

萬和以技術創新起家,1992年發明了中國第一台超薄型水控式全自動燃氣熱水器,引領中國熱水器進入了「水閥一開、熱水即來」的時代。

此後,萬和更一發不可收拾地陸續開創了中國的八大熱水時代,從1994年成功研制的第一台微電腦控制強排熱水器,到2016 年首創搭載低氮燃燒技術的零冷水燃氣熱水器……萬和在廚衛領域曾55次填補國内技術空白,引領着行業技術升級和産品的更新換代。

中國家電行業的黃金時期,由爆發式的市場需求驅動着行業發展。經曆過這個階段的萬和電氣,從零部件廠商發展到整機廠商,也從技術提供方發展成為了集技術研發、應用、對外合作于一體的大型企業。

而進入智能時代後,消費升級趨勢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同時,傳統家電制造企業在過去十幾年紅利期中「躺平式」的銷售邏輯已不再奏效,靠經銷商渠道賣出一件電器是一件、賣一件電器賺一件的錢的模式已不符合互聯網時代的風向。

另一方面,在産業互聯網等新思維下,跟手機、汽車等行業一樣,家電行業也被拆解成了一個又一個節點和網絡,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在更智能的生産管理中,被期待着發揮更大的價值。

萬和電氣CIO田群佟

從2015年開始,萬和電氣開始率先推行智能制造變革,到現在,已經投入1.3億元進行數字化轉型。從美的離開加入萬和電氣的CIO田群佟,想要做的就是用數字化手段,加速萬和這家老牌家電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

01 轉型的核心是渠道扁平化

田群佟告訴36氪,在萬和的數字營銷轉型中,核心要解決的就是渠道扁平化和渠道庫存不可視這兩個問題。

在中國家電行業,傳統的銷售模式就是品牌商賣給代理商,代理商再層層往下做批發和零售。這個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可見的「黑盒子」,品牌方很難監控真實的庫存流轉情況,更不知道産品有沒有真正到達消費者手上。沒有數據,品牌想要降低渠道庫存量,提升周轉率,也隻能是兩眼一抹黑。

像幾乎所有傳統大家電企業一樣,萬和過去也是這樣的經營模式,經銷商按一定比例收取批發價,依次層層向下。在疫情和電商的劇烈沖擊下,經銷商依仗的線下渠道人流銳減,銷售模式陷入巨大困境。

在環境的挑戰下,萬和更加着手推進數字營銷帶來的的商業模式變革,希望借助倉儲、物流等配送能力,實現從廠商到大B、小B,最終直接到達C端消費者的業務變革。

首先,将原有的經銷商在職能上變成萬和的運營服務商,從原來的鋪貨模式轉變到經營分銷商和開拓門店上,以此讓産品更快地抵達終端市場的消費者手中。

萬和原來隻能管理200多家核心代理商,而其下經營門店的8000多家分銷商卻無法觸達。門店的訂單和消費者數據隻是存儲在系統中,萬和無法用實時數據來影響經營決策和生産計劃的調度,更沒有成為品牌的核心資産。

萬和電氣專賣店

發現這個問題後,田群佟梳理了運營的整套動作,把大大小小的代理商、運營商和分銷商整合到萬和自己的數據平台中,進行統一認證注冊。這樣一來,從品牌商到最終門店的交易,都實現了實時在線化,品牌商可以實時獲取各個經銷商的訂單情況。

同時,在中心倉和衛星倉的輔助下,全國的統倉統配也可以完成,原來代理商的商戶就轉為和品牌方共同運營。

這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因為不管是大B的代理商還是小B的分銷商,他們本來擁有的産權和貨品,現在要統一交給品牌進行真實訂單的發貨和庫存管理。利益鍊條分配機制的變化,所帶來的轉型陣痛非同小可,也是萬和在推進轉型中遇到的相當大的阻礙。

萬和的解決方案是以一個平台公司來整合核心經銷商。将一些願意與萬和一起在這個轉型之路上共同成長,以及本身批發、運營能力強的夥伴,都變成這個平台公司的股東。既保障了經銷商利益,也推進了品牌的數字化進程。

另一方面,線上渠道也要适應一體化的趨勢。

2019年的時候,萬和和京東做了一個測試,把京東平台上萬和電氣的代理商旗艦店、自有旗艦店等7個店整合起來,并進行線上下打通,形成一個自有的品牌商城。

傳統線下銷售場景往往通過返利、傭金、政策等形式激勵消費,效率非常低。在搭建了平台商城後,萬和更強調區域運營、終端運營和總部運營。

田群佟告訴36氪,這個商城的核心是把ToC的玩法運用到ToB的業務中。基于小程序,平台針對不同的經銷夥伴制定不同的政策,把滿減、秒殺等電商促銷等玩法輕量化地運用于B端營銷。

銷售線上下一體化的核心是整個交易的在線化。

線下打款、分款的時代幾乎已成過去式,繁瑣的流程和貨賬時間差的問題已經被在線支付解決。而要将對B端的營銷政策融合到統一的平台中,還需要對每個B端運營商做品牌授信,以信用額度的方式,讓整個商戶體系中所有運營商的交易流水都可以實時清算。

渠道扁平化帶來的成效是顯著的。

從分銷商到門店業務員,數字化把不同渠道的人員都納入到統一的生态組織中,實現了交易和人員的在線管理。從業務上看,線上電商直播的交易也可以同步到萬和的商城平台完成下單交易,通過在線支付結算,形成整個管理的閉環。

02 庫存的共享與流動

「庫存一盤貨」是田群佟認為數字化帶來的另一核心能力。

從工廠端到終端,銷售渠道的扁平化也讓物流配送效率大幅提高。品牌自建的中心倉和經銷商的前置倉,通過統一的庫存管理系統和第三方物流體系,實現了不同庫存數據的多貨權共享。

在他看來,庫存數字化能以最小的庫存實現最大的交易。

例如,本來一家門店一年要完成1000萬的交易,需要一年有兩次500萬的投入。而多渠道庫存統一後,庫存流轉更快,門店運營商一次隻需要投入100萬,一年内投入十次就可以完成交易。交易門檻的下降,讓萬和将原來200多家代理商轉化為8000多個小的運營商。

萬和實驗大樓

田群佟認為,庫存的共享和流動,也讓物流的效率因而提高。在線上電商平台下單後,不需再從經銷商渠道層層備貨,品牌可以在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發貨,降低了整個物流的路徑和成本。

作為一個帶有「後家裝」性質的家電企業,萬和的售後安裝服務也是品牌的一個核心能力。要提高售後服務效率,「送裝一體」是萬和的新方向。

過去,安裝師傅等電器送到家之後,再電話聯系上門安裝。田群佟告訴36氪,這樣的模式要付出上門送貨和上門安裝兩次人力成本,50塊一次的上門安裝成本,讓利潤率本就隻有10%的家電産品很容易面臨虧損,而且消費者的體驗也不夠友好。

為了提高人力效率,萬和借鑒滴滴的模式,将全國範圍内的第三方共享安裝師傅,統一在萬和的平台上認證注冊。

通過後,安裝師傅就可以像滴滴司機一樣在APP上搶單,承接萬和的售後安裝配送服務。在需求密集的市場,師傅搶得越多,收益就越多;在比較偏遠的地區,平台也會以指派訂單的方式讓師傅完成上門交付,這種情況下也會給師傅一定補償。平台會根據用戶反饋評價師傅的服務質量,讓消費者體驗更完善,也提升了整個售後送裝效率。

03 将數字化帶入生産環節的源頭

制造企業的核心仍是聚焦生産工藝。

剛加入萬和不久,田群佟就在車間發現,生産制造環節還在信息化階段,跟先進的制造企業有不小的差距。于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産物料标準的數字化。

物料是生産的核心環節。制造過程的每個環節系統都會用到物料編碼,原來萬和有物料編碼和物料描述,但既沒有形成規範,也沒有落實具體執行,因此生産數據的質量很差。

2017年,田群佟第一步就是花了四個月時間,重新梳理了整個物料編碼的規則和物料描述的規則,以及核心屬性的管控。

例如,螺絲、螺母等物料有多種不同的直徑、長度等,原來的命名模式中,每個人的叫法中對于數據維度順序不同,導緻系統裡存儲了多個物料信息,而實物其實為同一種物料。

在采購端,重複錄入的物料信息讓采購訂單分散,品牌就失去了集中競價的能力;在庫存端,同一個物料因命名不同被分開存儲,也增大了庫存的壓力。

重構物料主數據的體系,直接解決了一物一碼的問題,物料編碼的簡化也有效降低了物料的重用率。

田群佟發現,後續的生産過程中,錯料的幾率得以減少,售後備件的庫存也降低了。售後維修解決的是品牌五年前生産的産品,原來如果想找到某個壞掉的物料元件,售後人員得提前儲備更多備件,形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備件的減少大大削減了這部分的多餘開支。

萬和電氣生産車間

另一方面,原來銷售20億的産品需要5000平方的原材料倉面積,清除了重複的物料編碼後,同樣的庫存面積現在能支持30到40億銷售規模的物料,讓庫存使用效率明顯增高。

完成基礎的物料編碼後,田群佟又帶領團隊梳理了萬和的所有電器品類,在多品類中建立統一規則,實現唯一性和可擴展性。

梳理完成,團隊花了半年時間去做數據清理工作。

從研發到工藝,從制造到售後,幾乎所有部門和環節都參與到數據清理中,根據新的編碼規則對物料進行新舊對照,然後把大量的新信息導入系統。

首先,車間倉庫的卡片需要全部替換;同時,BOM(物料清單)裡的物料信息也需要重新驗證,并做工藝流程的變更;物料信息的更新還涉及到生産圖紙的變更,考慮到産品的變化,也需要對圖紙也建立不同版本的管理。

整個工作非常繁瑣耗時,還要在每個品類裡針對特征單獨做叠代和改善。清理完成後按産品品類分批上線,到2020年,全品類都基本實現了物料編碼數字化的覆蓋。

這隻是數字化萬裡長征的第一步。2020年,萬和又緊接着借鑒華為,引入了IPD(需求管理項目)。

原來研發人員對于交付件的需求評審不規範,流程中各個環節經常出現問題。田群佟告訴36氪,沒有立項管理的時候,開發立項一個新産品僅靠翻閱紙質資料進行人為評估。

IPD把新産品立項的流程确定下來,從品類到價位,從成本核算到銷量預測,都在數字化的需求管理系統中錄入預測數據,通過算法計算産品命中率,在成本和銷售側都用數據衡量最終收益。在關鍵節點有了更精準的數據把關,研發人員對于交付件的管理更加有依據也更加規範。

田群佟認為,整個物料編碼、數據清理和需求立項的工作過程是很痛苦的,零散的信息和流程要全部轉變為數字化是一個相當大的工程,但成效是相當顯著的。從業務上看,數字化編碼讓物料可重用性更高,SKU的減少也使得産品标準化程度更高,BOM的準确度随之上升;從财務來看,成本和收益的計算精度更準确,數字化系統與企業業務的有效融合讓生産和運營效率有重要的提升。

04 數字化轉型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帶領了萬和電氣經曆過不同業務環節的數字化轉型後,田群佟認為,核心仍然是思維的轉變。

第一,是公司決策者的思維轉變。

要讓業務跑得更順,技術手段往往是次要的。田群佟發現,變革往往是借助技術手段實現商業模式的重構,或者整個利益分配機制的重構。執行層希望流程可以不改變,因為不想去突破舒适區,所以往往在變革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阻力,往往就是利益受到一些損害的部門提出來的。

第二,是内部組織的推動。

整個數字營銷的變革中,萬和以業務負責人作為項目的第一負責人來推進。從業務負責人的核心角色出發,通過考核KPI等方式對變革的項目進行綁定。以前在推進數字化項目的過程中,往往由IT團隊作為項目負責人發起,因此整個推動落地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包括遇到的阻力也是不一樣的。

第三,是技術平台的可擴展性。

數字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上了一套系統就解決所有問題。他發現,企業上了某個數字化系統之後,原來一些隐性的問題就變成了顯性的新問題。這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沒有重點的,反而對于IT能力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懂财務、營銷、制造等各個業務需求。真正的數字化轉型更多應該是把IT融入到業務,業務IT一體化才能推進整個過程。

田群佟認為,目前萬和已經做到了數字化的連接能力。下一步,還要針對前端業務人員和衆多小的B端運營商,以更好的數字化工具,幫助他們提高全渠道的運營效率。

萬和電氣數字化的核心,仍是基于數據做運營,把數據盤活,在生産、銷售和财務等層面産生更多的價值,以平台融合ToB和ToC的業務,實現多樣化經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品牌资讯推荐

热门品牌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