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形容一些不勞而獲,吊兒郎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家子弟時經常稱他們為“纨绔子弟”,那麼“纨绔子弟”中“纨绔”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纨绔子弟”是一漢語成語,舊時指有錢有勢人家裡的成天衣着華麗,遊手好閑,吃喝玩樂,不務正業,什麼事也不幹的富家子弟。
“纨绔子弟”,一詞出自《漢書·叙傳》:“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于绮襦纨褲之間,非其好也。”《宋史·魯宗道傳》:“館閣育天下英才,豈纨绔子弟得以恩澤處耶?”
“纨绔”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由古人身上穿的衣服的叫法和今天是有區别的。上身穿的叫"衣",而下身穿的叫"裳"。裳就是裙子。一走路,呼呼進風,容易得老寒腿。
所以,過去的有錢人為了腿部保暖,兩條小腿就各自套上長筒襪,這種襪子就被稱作"绔"。
而用絲織品來做襪子,那就叫"纨"。纨"就是絲絹的意思。傳說西漢時,宮女穿的"開裆褲",指的就是這種襪子。這就是"纨绔子弟"一詞中“纨绔”的由來。
“纨绔子弟”重點要在“纨”字上,它指的是做衣服的料的華美高貴。而“绔”則是一種褲子,雖然是褲子,過去也并不是每個人都穿得起。
因此,“纨绔”的真正意思不隻在于褲子的面料華麗,最主要是指當時窮人連“绔”都穿不起的情況下,富家子弟不僅穿得起“绔”,并且穿的是“纨”面料的“绔”。這樣看來,才能顯示出強烈的反差。
當然,随着時代的發展,“绔”這個字幾乎用不上了,在文中除了和“纨”字連用,幾乎就沒有别的能用上的地方了。
在明清兩朝,文學小說裡倒是出現過不少“纨褲”的用法,因為“绔”本身就是褲的一種,人們都喜歡用“纨褲”代替“纨绔”,也許這樣更直接一點。
下面讓我們看看在文學作品裡看到這兩個字的用法:
1、宋·虞俦《用韻賦歲暮田家歎聞之者足以戒也》:催科裡正莫頻頻,望麥登場更浃旬。纨绔向來無餓死,黃冠此去罷迎神。田間作苦誰憐汝,天上調元合有人。自歎農家消底物,百金鬥米便回春。
2、宋·蘇轼《贈李彥威秀才》:棄書捐劍學萬人,纨绔儒冠皆誤身。窮途政似不龜手,與世羞為西子颦。
3、元·楊維桢《七哀詩》:白頭灑慈淚,紅顔服嫠衰。借問送車人,共惜纨绔兒。
4、清·曹雪芹《西江月》: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纨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