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赫銘在304醫院燒傷整形科進行“換臉手術”。圖為赫銘媽媽手機裡赫銘三歲時拍的照片。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2015年家裡失火全身大面積燒傷;304醫院在其胸部培育新皮再植到臉上
1月5日早晨7點,5歲的赫銘洗漱完畢,像往常一樣,坐在床上。
“媽媽,癢,給我抓抓。”他光着身子,用手撓了撓手臂上的瘢痕(瘢痕是各種創傷所導緻的正常皮膚組織的外觀形态和組織病理學改變的統稱,它是人體創傷修複過程中必然的産物),已經和身體上的創傷和平相處一年半的喬赫銘,還是無法忍受早晚清醒時強烈的瘙癢感。
2015年夏天,哈爾濱望奎縣一處土房着火,時年4歲的赫銘,全身大面積燒傷。
在社會公益組織的幫助下,赫銘進行了植皮和功能恢複手術,在進出十幾次手術室後,他漸漸接受了滿身疤痕的狀态。但是面部的嚴重燒傷,還是讓赫銘最難面對,這意味着毀容。
一次偶然的機會,父親喬福民找到了304醫院燒傷整形科副主任宋慧鋒。在304醫院燒傷整形科5病區整個團隊的幫助下,赫銘完成了雙手和腋窩的功能恢複手術,開始自由活動。
又經過十個月的等待和準備,赫銘迎來了最為關鍵的“換臉”手術。
“隻要我做完手術,就不會有人再叫我怪物了吧?”赫銘望向爸爸。
“不會了,做完很快我們就能回家了。”喬福民撫摸着赫銘的頭,親了一下。
全軍燒傷研究所所長柴家科:創新手術幫助恢複小赫銘容貌和心理。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意外燒傷
2015年7月31日傍晚,王曉春在廚房準備晚餐,兒子赫銘準時坐在炕上,專注于電視機裡他最喜愛的《熊出沒》動畫片。
沒人意識到頭頂上的塑料膜燒了起來,火勢迅速失控。“那時候我吓傻了,隻想立刻抱他出來,但是屋裡啥也看不清,恨自己走不快。”王曉春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症,回憶起當時,紅了眼眶。
等王曉春拖動着雙腿抱出赫銘,兩人已被燃燒的火焰包圍,渾身焦黑。而遠在百米外的喬福民,還在自己開的小超市裡張羅生意。
出門後便暈倒在門口的王曉春和赫銘,随後被送到了縣醫院,沒有設燒傷科的縣醫院又将兩人送往哈爾濱第五醫院。
經診斷,王曉春頭面、雙上肢、左足均被燒傷,深2度,面積15%,伴吸入性損傷。赫銘面部、頸部、軀幹、四肢燒傷,部分深2度、深3度燒傷,面積50%,伴吸入性損傷。
持續昏迷近二十天後,赫銘終于蘇醒。但這才是磨難的開始。
因為燒傷程度嚴重,皮膚潰爛,加上感染的風險,赫銘的病情很不樂觀。醫生告知,需要盡快做植皮手術,且費用不菲。
黑龍江當地的媒體和公益組織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後,為他們募捐籌款。“雖然家沒了,但是社會各界的幫助讓我挺溫暖,不至于垮下來。”喬福民覺得自己幸運,赫銘出事後,社會各界的愛心幫助一直未斷。
植皮、拆線、縫合、塗藥等一系列措施讓赫銘飽受煎熬,“像是火苗在心裡燒。”赫銘垂下眼簾,這是又癢又疼的皮膚疤痕帶給他的最初感受。
多次手術後四肢恢複功能
5歲燒傷男童小赫銘父母講述意外過程和就醫經曆。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燒傷後的患者,潰爛皮膚漸漸結痂痊愈時,瘢痕的增生會造成更多的皮肉增厚變硬。醫生告訴喬福民,赫銘面部、四肢等皮膚均被約5毫米厚的瘢痕覆蓋,包裹,引緻孩子功能障礙,無法正常發育,其正常的活動受阻,會給人帶來巨大的肉體和精神痛苦。
夫妻二人從此不敢離開孩子半步。他們害怕孩子照鏡子,也不敢帶他出門接觸人。可這都未能阻止赫銘變得自閉和暴躁。
以前總愛騎着小車在院裡晃,現在發現自己手指粘連在一起不能動,腋窩攣縮讓胳膊也無法動彈,赫銘把自己困在家中,除了哭鬧,不願多說一句話。
王曉春習慣性拍着他的背,幫他撓癢,安撫他的情緒。但是深夜,赫銘還是下意識把皮膚抓破,血迹混着眼淚印在床單上。
2016年過年後,在好心人幫助下,他聯系上了304醫院燒傷整形科副主任宋慧鋒,這次接觸改變了赫銘的命運。
2016年3月9日下午,喬福民清楚記得,304醫院燒傷整形科的幾位醫生見到孩子後,很快為赫銘制定了初步治療計劃,一家人決定立刻住院。
宋慧鋒告訴赫銘父母,由于孩子年齡太小,考慮到孩子的承受能力,為保證救治的效果,需要多次手術。先幫助其四肢恢複功能,再修複其嚴重燒傷的面部,治療時間可能會持續兩年。
為了孩子早日康複,喬福民夫婦沒有猶豫。通過9958兒童緊急救助等公益機構和借貸,赫銘開始了新一輪的治療。
“孩子太小,每一次手術都會消耗他,我們也想避免這種重複。”宋慧鋒最後決定用創新的皮瓣移植方法為赫銘做功能康複手術,分别将腋窩和手部的瘢痕切除再替換新的皮膚,赫銘的手和胳膊變得和傷前一樣靈活,他又回到以前那個愛說話愛玩遊戲的男孩。
“剛入院時,他害怕醫生,問什麼都不說,也不和病房裡别的小朋友打招呼,一打針還哭,現在完全相反。”王曉春覺得,這半年孩子的變化特别大。
在304醫院西區13樓的34病房,還沒進門,就能聽到赫銘的聲音。他坐在床上玩着玩具,站起坐下,自己配着音,還給媽媽解說。
時不時有醫生或護士進來,他也會聊上兩句,動畫片開始後,他又把注意力轉移到電視上。
燒傷男童小赫銘父親:治療順利依賴社會幫助。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換臉”成功
宋慧鋒告訴其家屬,孩子顔面部位的疤痕攣縮畸形嚴重,讓他不能以正常的面容面對他人,對他的成長非常不利。于是,2017年1月,功能恢複治療完成之後,赫銘迎來最關鍵也是最有難度的手術——“換臉”。
廣義上的換臉是把顔面的皮膚、軟組織包括骨組織做一個替換,其中大部分是指異體換臉手術,也就是将一個人的臉換到另一個人臉上。而304醫院想要給赫銘做的,卻是自體組織的顔面重建,也就是用自己的皮膚做移植,将多長出來的皮瓣貼合到面部,皮瓣中包含毛發、皮脂腺、汗腺等完整的皮膚結構,避免異體皮膚組織移植的排斥,減輕術後的繼發畸形。
為了幫助赫銘盡可能恢複面部原貌,早在去年3月,燒傷整形科的專家就決定在孩子的胸部放一個擴張器,利用胸部皮膚較嫩的特點進行擴張預制,為面部的修複做準備。
“胸部的皮膚轉移方便,而且色澤、質地和彈性等也與面部皮膚最相近。”304醫院燒傷研究所的柴家科所長說。
這就是赫銘胸前一直鼓着一個圓柱形大包的緣故。為了擴張的皮膚與顔面皮膚的面積吻合,每周護士都要給擴張器注入生理鹽水,在手術前,擴張器内已有2000毫升的生理鹽水。
主刀醫生宋慧鋒覺得,手術最大的挑戰在于,為了保證皮瓣的存活和貼合,胸部切開的皮瓣需要連接一根血管。在皮瓣轉移到臉上時,這根從頸部延伸到胸部的血管也要扭曲轉彎,如何處理血管的位置,做好銜接工作是最大的難題。
同時,考慮到麻醉時間長,手術中正常的出血,術後潛在并發症,5歲孩子身體是否吃得消等問題,科室專家找來麻醉科和輸血科的醫生一起商讨多次,做了多個應急方案。
心裡緊張的不止父親,還有故作鎮定的赫銘。“爸爸,這次我做完手術就能好了吧,我要和你比賽跑步,看誰赢。”進手術室前,赫銘知道要和父母分開好幾個小時,他一直和爸媽說話,不願他們離開。
昨天9點半,手術正式開始。“切開胸部皮瓣,取出擴張器,分離血管蒂,形成皮瓣,再将皮瓣與面部比對,确定面部疤痕切除範圍,接着切除面部疤痕,最後轉移皮瓣,包紮傷口……”手術室内,五位醫生開始按照既定方案給赫銘“換臉”。 經過6小時的漫長等待,手術成功。麻醉藥效剛好過去,裹着白色紗布的赫銘醒來,帶着哭腔說了句“我要回家。”
王曉春瞬間落淚,一家人依偎在一起。
新京報記者 趙蕾 實習生 邱碧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