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美的追求是無窮,尤其是這幾年,"高級""人間富貴花""純欲"等詞彙不斷的出現爆火。
審美也作為高頻率詞彙不斷的被讨論,大家有沒有想過,審美的本質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影響着我們的審美?
今天小印就從心理學方面,來為大家介紹幾個影響我們審美的心理暗示。
1
富蘭克林效應
想讓别人喜歡你,可以先請他幫個忙
任何社會現象其實都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娛樂圈與飯圈文化亦是如此,尤其是大家熟知的很多著名心理學效應,在娛樂圈與飯圈也能看到其縮影。
心理學上的富蘭克林效應尤為明顯,意思是我們更願意去幫我們曾經幫助過的人。
富蘭克林面對一位不喜歡自己的人,請求借一本自己沒有的書。在借書事件不久後,那個人便與富蘭克林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想讓别人喜歡你,那就請他幫你個忙。
這一效應在飯圈最顯著的表現就是“養成系愛豆”。
現在飯圈很多明星都是被粉絲從默默無為一點點打榜“打”出名的,甚至出現了一批這樣的養成系節目。
比如說《創造101》、《青春有你》、《創造營》等,粉絲在節目中選中自己的愛豆,然後為其打榜、投票,助其出道,并在後期一直支持他,這就是富蘭克林效應在“作祟”。
因為已經付出了心力為這個愛豆,那如果這個愛豆沒有更多的優點,那麼便會顯得自己是愚蠢的。
在這種心理認知失調的情況下,最簡單最容易做的就是在他身上尋找或者放大更多的美德,而對于愛豆的濾鏡也就更為深刻。
2
移情作用
非典型“替身文學”?
“移情”最早出現于美學領域,它最初的含義是指觀察者把自身的感受投射到觀察到的客體上,使客體也具有了人的情感,使人感到與客體交融合一的現象與事物之間産生同情和共鳴。
心理學上解釋為移情作用,即把情感和人格,投射到審美美對象裡去。
移情大緻上可分為三種成分:情感性成分、認知性成分、意動性成分。
認知性移情在于怎樣正确地解釋他人的态度和意圖;情感性移情是與他人的情緒相一緻的情緒狀态;而意動性移情這種移情通常是指能夠産生某種行為動機的能力。
所以從主觀上講,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美”是由移情産生的。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為讀者的我們對書中角色的理解屬于認知性,當書中的角色遭遇不幸時為它感到悲哀屬于情感性,當我們向别人推薦這本書的時候屬于意動性。
3
凡勃侖效應
天價商品的追捧者?
為什麼看到被拍出天價的藝術品便覺得美?
買到了貴但是不稱心的東西是覺得自己不會欣賞?
這就是著名的“凡勃倫效應”。
有時候,我們對貴的東西會産生一種“美”的濾鏡,對這個商品的需求程度也會因其标價較高而增加。
盡管我們大多數人在看到藝術品的時不會産生美的愉悅感,但由于我們了解“美”的價格這一原理,所以我們會下意識認為它是“美”的。
感受不到便無法去判斷,隻能根據固有的觀念。
款式、皮質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鞋店裡一百多,進入大商場的鞋櫃,價格就近千,卻依舊有人買單。
而消費者買它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物質上的享受,更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自己心理上的滿足,為了對自己進行審美。
因此“美”的價格跟一般使用商品的價格不在一個層次上。
4
暈輪效應
“别人家的孩子”真香?
英國著名的經驗主義美學家休谟曾說過:“美是依賴于情感,感受,這種情感不是心靈獨立産生出來的,它必須以審美對象的性質為參照。”
在心理學中可以用“暈輪效應”( 又叫 “光環效應”)來解釋。
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更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
之前在網上看過這麼一個段子,可以說是暈輪效應的典範了。
我(成績差)玩手機,媽媽:成績這麼差都是因為你玩手機。
别人(成績好)玩手機,媽媽:人家成績好才玩的手機。
我(成績差)不玩手機,媽媽:不玩手機成績都這麼差。
别人(成績好)玩手機,媽媽:别人成績那麼好都不玩手機。
學生時代,常常會有一種“成績好的同學做什麼都是對的”的感覺。
而“印象和觀念”的雙重作用是導緻偏誤的主要原因。
休谟認為情感的對象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自我,另一個是有思想的存在者。“驕傲與謙卑”情感的對象是“自我”,“愛與恨”情感的對象,是“一個有思想的存在者”。
而美是情感的一種直接表現方式,當你對“一個有思想的存在者”的印象和觀念逐漸具體熟悉起來的時候就會産生情感從而産生美。
5
刺猬效應
男人為何偏愛高冷美女?
“刺猬效應”也被稱為“心理距離效應”,它來自一則寓言故事。
寒冷的冬天,兩隻想要相互取暖的刺猬,一開始由于靠得太近,将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後來通過适當地拉開彼此間的距離,不但能夠相互取暖,還保護了對方。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美學審美距離論。
審美主體要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必須使主體和客體之間保持合适的距離,以免産生“空間侵犯”。
距離是審美的前提,距離的喪失也就意味着美感的消失。
許多藝術家深谙此道,在創作的時候會有意識地制造一些距離。畫山于霧中,畫水于雨中……拉開了畫與觀衆的心理距離,于是美感油然而生。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就是一個絕妙的例子。
當觀衆凝視這幅肖像畫的時候,會産生一種不真實不透徹的神秘,一種離她很遠的 距離感。
肖像中的蒙娜麗莎臉上有一種神秘的表情。冷淡和迷人并存,觀衆從不同角度去看,看到的她的柔和微笑,會發生不一樣變化。
事實上,達·芬奇隻是通過一種完美、細膩的表達,來傳遞方方面面的信息,但并不提供一種明确的答案。而觀衆常常會在不同的時刻下,感受到不一樣的表達。
6
羊群效應
時尚的背後推手?
時尚圈有一句話“你以為是你自己選擇衣服,實際上,是幾個人坐在房間裡開會,來決定今年你要穿什麼衣服。”
在心理學上稱為羊群效應,即指人在社會群體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或行為的心理傾向。
而與這種羊群效應搭配在一起的往往就是輿論。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輿論是萬能的,其他一切權力形态皆導源于輿論。”
審美趣味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實現,因此精英趣味的一個重要的隐性輸出方式就是依靠輿論,僞裝成民意。
來形成似乎不言自明的合法性,利用輿論的力量達到控制的目的,同時消除或壓制其它趣味形态。
不僅如此,精英審美在滲透到大衆對于文化的輿論中時,還将其包裝成時尚元素和商業文化符号進行推廣。
每年出來新品的時候,大部分的人會選擇跟風購買,是有其原因的一是因為羊群效用影響着心理,二是因為輿論的環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7
角色效應
男性凝視的根源
有沒有這種感覺,當你想要做某種不符合常規的事情時,不管做了多少心理建設還是會在意别人的眼光。
而這一不自覺行為的背後驅動就是心理學上的角色效應,即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會和他人對角色的期待上的。
在傳統社會裡,男性擁有絕大部分的主權,而女性被迫接受男性目光的審視,便會不自覺的扮演男性認同喜愛的角色。
審美趣味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這種曆史語境下,女性的這種趣味被限定在個體的穿衣打扮、室内布置等封閉性領域,其社會影響力隻局限于女人的會客室等。
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許多文字中可以看出女性的審美趣味牢牢地被男性的趣味傾向所掌控,是按男性的審美欣賞習慣進行描寫的女性。
8
刻闆印象
顔值即正義?
很多人可能對”刻闆印象“這個詞比較陌生,但含有刻闆印象的心理現象在生活中卻是随處可見。
它是指對某個群體及群體中的個人産生某種固定的看法和評價。
而“性别刻闆”是“刻闆印象”的重要表現之一,主要包括了四個維度,分别是人格特質,角色行為,職業和外表。
如在外表方面,人們認為男性應該是身材高大具有陽剛之氣,女性是身材纖細富有陰柔之美。
“刻闆印象”還包括了 “美即是好” 這種潛在的心理現象。
即美的事物會令人産生一種愉悅的感覺,從而使人覺得該事物的品質就是好的。
有一個脫口秀的段子,完美的诠釋了這一點,“西部出土的兩具人類遺體,一個叫樓蘭美女,另一個叫幹屍二号”,雖說是編的段子,但是沒有一個人覺得不合理。
Dion等人在1972就将刻闆印象的“美即是好”定義為将積極的态度和信念與有吸引力的人聯系在一起,他們的研究表明高吸引力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的人生和幸福的生活。
“長得好看就是優勢”這句話是有科學依據的。
以上就是常見的影響着我們審美的心理暗示啦,小印希望大家都可以突破自己的,認識并體會到更高敏感度的美。
打破自己的偏見,刻闆,對美有着更多的包容度和欣賞度。
參考文獻:
休谟的情感論美學
西方道德情感主義視野中的移情問題研究
權力視野下的審美趣味研究
養成類偶像迷群文化特點研究
名字性别刻闆印象及其對再認和印象評價的影響
論美麗經濟背景下“美麗”的價值和價格
從美學角度淺析距離産生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