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姓,讀音[lóng],現行較常見姓氏。漢、滿、蒙、壯、苗、瑤、彜、白、侗、水、土家、布依、納西、哈尼等多個民族有此姓。
曆史來源:
一、《鄭通志》收載,鄭樵注雲:“(龍),舜臣也。龍為納言,子孫以名為氏。”(按:納言,古代官名,掌宣達帝命;龍,人名,合而為“納言龍”。其後以龍為氏。)
二、據《通志•氏族略》雲:“又,董父, 己姓,以能畜龍,故賜姓豢龍氏(按:或雲為‘禦龍氏’)。今望出天水、武陵。”《姓氏詞典》據《姓氏考略》注雲:“源于禦龍氏。劉累事夏王孔甲,學擾龍與豢龍氏,夏後氏嘉之,賜氏禦龍。”
三、《姓氏考略》注引《華陽國志》雲:“牂牁大姓有龍氏。”牂牁,音[zāng kē],古代郡名,在今貴州境内。
四、又據《北史》注雲:“且彌王、焉耆國王均為龍姓。”
注:且彌,音[jū mí],漢代西域國(今新疆昌吉縣一帶)。有東、西兩且彌 ,其後合為一國。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歸屬西域都護府管轄。東漢後并入車師後部。
焉耆,古西域國名。又作烏耆、烏纏、阿耆尼。國都在員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裡城子附近)。初屬匈奴,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後屬漢西域都護。西漢末又屬匈奴。東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破匈奴,又内屬。唐初附西突厥。唐羁縻都督府名。貞觀十八年(644年)征服焉耆後于其地置,屬安西都護府。開元七年(719年)後為唐安西四鎮之一,貞元六年(790年)後廢。
五、壯族之龍姓,“可能源于古代崇拜‘蛟龍’(鳄魚)”而得姓。(見《中國人的姓名》)
六、苗族之龍姓,“則為隆姓變換而得,謂之‘小隆’、‘大龍’。”又,或為鸢姓所改。《中文大字典》注“鸗”引陳鼎《滇黔土司婚禮記》雲:“鸗氏,滇黔苗族,其先在周為漢上諸姬。楚滅宋、蔡、羅、鸗四國,俘其宗室,放之南徼,遂成苗彜。今滇黔之間,有宋家、蔡家、羅家、鸗家之苗,即其裔也。三國時,伯仲從諸葛武侯平南蠻有功。兄王于滇東為龍氏,弟王于滇南為鳳氏。一去鳥為龍,一增幾為鳳,世為諸苗之長。”(見《中國人的姓名》)
七、普米族之龍氏,來自“巴落瓦支”姓。(見《中國人的姓名》)
八、彜族之龍氏,則“系烈顯(用長筏渡江之家)”之分族。(見《中國人的姓名》)
地望分布:
《郡望百家姓》雲:龍氏望出武陽郡。《姓氏考略》雲:望出天水、武陵。
武陽郡,隋代将魏州改為武陽郡。唐代又改為魏州。相當于今河北、山東兩省之間地區;天水郡,西漢初置。相當于今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武陵郡,漢代置。相當于今湖北省西南部、湖南省沅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一帶。
周代有龍臣;秦代有龍且;漢代有龍述,零陵太守;宋代有龍章、龍升、龍太初;清代有龍為霖,潮州知府。
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23%,為我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南方龍姓多于北方,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4省龍姓約占全國漢族龍姓人口6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