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有道理嗎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有道理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4 18:47:15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有道理嗎?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深以為然你相信曆史是什麼樣子的,那她便是什麼樣子的,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有道理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有道理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1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有道理嗎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深以為然。你相信曆史是什麼樣子的,那她便是什麼樣子的。

曆史是很微妙的東西,随着歲月的流逝,她可能早已不是最初的樣子,但最後都會被挖掘并還原。翻開厚重的曆史筆記本,抽絲剝繭,發現隐藏在背後的真相,這往往是最有意思的。

小學時候,我們便學到這麼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意思也簡單直白,成大事者,都是從點滴小事開始積累的,我們要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骛遠。

如今有了較真精神,想看看這句話最先出自哪裡。結果翻遍史料,并沒有找到一模一樣的話。真相隻有一個,那就是由後人改寫而成。

曆史上倒有兩個典故,跟這句話有相關性,隻是意思就千差萬别了。下面從典故的曆史演變入手,闡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真實意義。

君子當志存高遠,胸懷天下,陳藩最終官至太傅,以自身之力讓世道清明

範晔在《後漢書》中有記載: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相傳有這麼一個典故,陳藩15歲的時候,曾經一個人居住,整個庭院和房間都雜亂無章,雜草叢生,沒人整理。他父親的同城朋友薛勤來看他,看到這情形,問他:“明知要接待客人,為什麼不先打掃整理下房間呢?”

陳藩這小夥子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大道理信手拈來,說:“大丈夫為人處世,應該以掃除天下惡事為自己的首要責任,哪能拘泥于一屋之内的灑掃小事呢?”年紀輕輕,便有如此格局,薛勤啧啧稱奇,認為他有讓世道清明的高遠志向,對他十分佩服。

原話是這樣的,“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對于“奇”字,有人認為是“奇怪”之意,但聯系前文中的“清世志”,這裡表達的應是褒義,是一種稱贊和認可。

那說出這句話的陳藩,後來怎麼樣了呢?陳藩的祖父是河東太守,到了他這一輩,已家道中落,所以才有他一人居住、無人伺候的局面。雖說一人居住環境清幽,無人打擾,但讀書人如何穿衣做飯是個問題。如果他家境如從前一般,想必是不會面臨如此境況的。從小胸懷大志的陳藩,憑借祖上的積累和自身的努力,官至太傅,做出了一番成績。

太傅多是朝廷的輔佐大臣和帝王的老師,雖然位尊職虛,但能夠起到較好的教育和示範意義,跟陳藩的“清世志”也是匹配的吧。

君子當約束自身,謹慎向學,劉蓉終成一代文學大家,受後人敬仰

及至清朝,曆史的車輪又轉了不知道多少圈,文學家劉蓉又豐富了這句話的内涵。他在《習慣說》中寫了這麼一句話:“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第一眼看過去,跟“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是基本相似的,不過有不同的側重點,書名《習慣說》三字就是線索之一。

故事的主角是劉蓉和他的父親,大概是關于一個坑的故事。劉蓉年少時專心學習,思路不暢時便起身繞着屋子徘徊。問題是屋裡有個坑,一直沒有填補,慢慢變大。一開始經過時,總感覺要被絆倒。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感覺跟在平地上行走沒多大差别。

父親叫人把坑填平之後,劉蓉還不适應,在地面忽然高出不少的錯覺。又過了一段時間,也就慢慢習慣了,恢複到了正常水平。

在這一典型的教育場景中,父親說出了“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這句話,告誡君子做學問,應該要謹慎。假使适應了一室之内的不完美,那麼大到家國天下,或許有很多事一遇到困難,就随意将就了。所以說,錯誤的習慣是可怕的。

君子當從一屋掃起,再掃天下,循序漸進,終能有所成

不論是東漢陳藩的“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還是清代劉蓉的“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意思都與流傳甚廣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有較大的出入。這意味着這句話完全是謬論,毫無可取之處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文化在漫長的曆史傳承中,會融合當下的土壤環境,保留合适的部分,剔除不符合現狀的部分,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陳藩的眼中,君子隻需要學習、當官就夠了,屋子的灑掃不在考慮範圍之内,這是獨屬于那個年代的價值觀。在古人眼中,這些事情應該是由女人來做,或者是奴仆來做,跟“君子遠庖廚”是同一個道理。

陳藩的大志有值得贊美的地方,也有十分明顯的毛病。時至今日,這種觀念早已過時,如果一味頌揚,反而會引導錯誤的價值觀。想想看,我們也曾看到過高分低能的報道,學子能夠考取十分高的分數,但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情商表達幾乎為零,這難道不是時代的莫大悲哀嗎?

在劉蓉及其父親的眼中,君子做學問,應當拿出專業細緻的态度,這本身沒什麼毛病,隻不過内涵太小了。拿現在的話來說,适用的人群太小,讨論度不夠高,很難上熱搜。

所以後人在研讀經典的時候,直接把這句話改成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内涵擴寬了,價值觀也沒啥毛病。荀子在《勸學》中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跟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講述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壘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同樣是闡述這一道理。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即使知道出處無完整考據,也請放心大膽地用吧。曆史不就是這樣嗎?你可以把她打扮成你想要的模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