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貘貘
公元前,希臘的哲學家們就開始苦苦地思考着一個深奧的哲學問題:“這個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這個問題折磨了哲學家們兩千多年,到今天,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還處于兩難之中。
隻是這些西方的哲學家們并不知道,在他們思考這個論題的一百多年前,遠在東方的一位處于瓶頸期的政治家也曾經思考過和雞有關的人生問題。
《韓詩外傳》記載:“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田饒謂哀公曰:‘臣将去君,黃鹄舉矣。’哀公曰:‘何謂也?’曰:‘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則以其所從來者近也。夫黃鹄一舉千裡,止君園池,食君魚鼈,啄君黍粱,無此五者,君猶貴之,以其所從來者遠矣。臣将去君,黃鹄舉矣!’”
雞有五德卻仍然成為人類的食物,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雞整天和人類相處在一起。如果是野生動物,人類會因距離美而萌生保護之欲。從一點來看,中國人的思維具有前瞻性。
公元四世紀之後,古羅馬偉大的哲學家安布羅修斯·狄奧多修斯·宏比烏斯還在為雞和蛋的排序問題傷透了腦筋,而我們中國人卻悠悠然地用算籌計算着“雞兔同籠”的趣味數學。
家養雞的曆史到現在在學術界仍然沒有統一的定論。不過學者們一緻認為,它們最初是從一種叫做紅叢林雞(原雞)的野生禽類馴化而成的。目前這種野生的鳥仍在東南亞大部分地區生活着。據專家分析,人類最初在8,000到10,000年前開始有意識地馴化雞。
中國北方的磁山遺址發掘出的雞遺骸是公元前5400年左右,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考古發現,但是否被馴化目前還有争議。
雞被馴化之後,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就一直相伴着人類發展和壯大,它們不僅成為人類的食物,還在人類的宗教、遊戲等方面擔任重要的角色。
01
雞鳴而起
遠古時期,公雞被農民們當成活時鐘,人們雞鳴而起,勞作田間。後來這種生活習慣被傳襲下來,《禮記·内則十二》開篇即雲:“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栉縰笄總,拂髦冠緌纓,端韠紳,搢笏,左右佩用,逼屦着綦。”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兒子在雞叫頭遍的時候就要起來準備侍奉父母,為什麼要起得這樣早呢?古人解釋說,作為晚輩,起床後不僅要洗臉漱口,還要從頭到腳仔仔細細地、一絲不苟地打扮自己。這要是起晚了可沒時間做早飯,估計長輩就要餓暈在床上了。
《史記·孟嘗君列傳》中記載,打開函谷關的方法就是“雞鳴而出客”,孟嘗君跑到這裡已是半夜,正在着急的時候,有位門客模仿雞叫,他一叫,周圍的雞跟着一起打鳴,于是關門打開,孟嘗君帶着門客們就此逃出了秦國。
過了幾十年後,燕太子丹從秦國逃跑的時候又是用的這種方法叩開了關門,由此可見,在戰國時期,學雞叫是一件關乎性命的大事。
古代,中國人并不清楚公雞為什麼會每天早上按時打鳴,可是這擋不住有着豐富的想象力的古人,西漢時期的《神異經•東荒經》有雲:“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春秋緯說題辭》則是從感應學的原理上對此進行闡述:“雞為積陽,南方之象,離為日,積陽之象也。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感也。”
到了東晉時期,學者郭璞又在《玄中記》給了我們另一種解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火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十裡。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随之鳴。”
02
殺雞為黍
古人愛吃雞,招待好友也多是用雞,元代王祯所撰《王氏農書》中就有“古人多以雞黍為馔,貴其色味之美也。”這樣的評語。我國清代的大才子袁枚在《随園食單》中也斷言:“雞功最巨,諸菜賴之。如善人積陰德而人不知。”
據史料記載,春秋末期越王勾踐在錫山南面設有一座大型的養雞場,當年越國準備攻打吳國的時候,越王勾踐就下令宰殺群雞,以此來給出征的将士們壯行。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中介紹,齊國的公務員每日的公務餐标準就是兩隻雞。“公膳,日雙雞”,這種待遇看着很誘人,但也有可能因為執行公務不到位而引起血案。
曆史上嗜食雞肉的名人中最荒唐的,大概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楚的第二位國君馬希聲了,據《資治通鑒》描述:馬希聲還在武安、靜江節度使的任上就聽說後梁太祖朱溫天天可以吃雞,對此他很是羨慕,等到他繼位之後,就馬上命令膳房每天殺五十隻雞供他食用。
父親馬殷下葬那天,他自然是不能缺席的,可是群臣們都早早地到了,卻隻見他慢悠悠地吃完了幾大盤雞湯之後才心滿意足地站起來參加葬禮。前吏部侍郎潘起不禁譏諷他說:“從前阮籍居喪的時候吃蒸小豬,看來你和他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另一位被人記錄在冊的吃雞小能手就是齊景公,《呂氏春秋·孟夏紀·用衆》記載齊王愛吃雞爪子,每次吃的時候一定要一口氣吃上幾千隻雞爪才能滿足。
如果這幾段曆史都是真的,那麼當時中國人的養雞場規模之大,令人不禁咋舌。
03
雞犬相聞
其實在先秦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專業的食用雞養殖場,上面已經介紹了越王勾踐的養雞場,另外西漢時期劉向的《列仙傳》中對此進行過更細緻的記錄,在他的筆下描述了一位那個時期的養雞專業戶——祝雞翁。
祝雞翁是洛陽人,住在屍鄉北山的山腳下,在這裡他專職養雞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時間了。他養的雞數量有一千多隻,為了方便喂養,他給每隻雞都起了名字。這些雞晚上就栖息在樹上,白天則各自分散覓食。如果他想招引雞,隻需要叫雞的名字,雞就會應聲而來。
春秋時期,普通農戶人家養雞應該是很普遍的現象,老子在《道德經》中宣傳他的“小國寡民”思想就借用“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樣的語句來說明他理想中民衆的生活狀态。
古時的文人都大力提倡民衆飼養家雞,《孟子·盡心上》有載:“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中國古代由于生産力低下,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重農抑商”,因此政府同樣提倡民衆飼養家禽。《漢書·循吏傳》中說,漢宣帝時期,渤海郡發生了饑荒,導緻盜賊四起,皇帝任命已經七十多歲的龔遂為渤海太守。龔遂臨危受命,上任後他發現當地的居民喜歡從事工商業,輕視農業生産,于是鼓勵百姓務農:“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在他的勸勉下,郡中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04
雞不三年,犬不六載
看過《鬼吹燈·怒晴湘西》的朋友應該對裡面的那隻怒晴雞印象深刻,這隻五彩雄雞已經活了差不多六年時間,因此它的主人不顧衆人的勸阻,執意要宰殺它,衆人不解何故,和雞主攀談過後,對方才告訴衆人:“此雞非雞,乃是妖物,你們這些後生,難道沒聽過‘犬不八年、雞無六載’之理?”
“犬不八年、雞無六載”這八個字據說來自西漢學者京房撰寫的《易妖占》中。不過清代學者袁枚在他創作的《子不語》道:“《搜神記》有‘雞不三年,犬不六載’之說,言禽獸之不可久畜也。”
這句話不管誰說的才是原版,都說明了古人一直在擔憂的一個問題:雞、狗和人相處久了,都有可能發生反常的事情。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也明确地指出“凡物歲久則為妖。得人精氣多,亦能為妖,此理易明,無足怪也。”
南朝宋時期的文學家劉義慶創作的志怪類小說集《幽明錄》中就收集了幾篇有關家雞成妖的事件。
其中一件怪事發生在臨淮郡居民朱綜的家中,這一年朱綜的母親去世了,作為兒子的朱綜長期在外宅居住守喪,聽家人說自己的妻子生病了,于是就進到内室看望自己的妻子,妻子卻對他說:“守喪是一件大事,夫君還是不要經常回來為好。”
朱綜感到疑惑,回複妻子說:“我自從母親去世之後,就沒有回過内室,你這樣說是何意?”
妻子嗔怪地回瞪了他一眼,說道:“夫君你不是經常回來嗎?”
朱綜感覺這裡面有蹊跷,馬上私下囑咐妻子的貼身丫鬟:等到下次他再回内室,就把門窗都鎖上,趕緊通知外宅的人進來捉拿。
不久,果真内室傳來消息,說是已經将人關在了屋裡。朱綜連忙沖進去察看,那個被關之人已經變成了一隻白色的老公雞,身邊的家人一眼認出,這是在家裡養了好幾年的雞。朱綜将之殺死之後,怪事就此絕迹。
看來在古代把雞當成寵物來養是會遇上這樣的怪事的。
05
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由于母雞具有特殊的生理結構,左邊卵巢是它體内唯一産生雌激素的器官。如果母雞的左邊卵巢不能正常工作,那麼母雞體内的雌激素就會下降到極低的水平,因而導緻母雞發生“性逆轉”的現象。例如母雞突然打鳴(基因型為雌性,但表現型為雄性)、公雞下蛋等奇異事件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由于古代養雞業的普及,這種怪異之事便偶有發生,好巧不巧地,每當這種異象出現之後,總會有禍患随即發生,因此古人便将這種異象稱為“雞禍”,将它當成人禍的預兆。
當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在牧野召開誓師大會,曆數纣王的十大罪狀,演講稿的開頭就是:“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由此可見,這種觀念在周朝以前都有流行。
《漢書·五行志》中記載,漢宣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未央殿輅軨廐中就發生過雌雞變成雄雞的現象,漢元帝初年(公元前48年),丞相府史的家中,有隻雌雞孵小雞,小雞孵出來之後,雌雞卻變成了公雞,不僅開始打鳴,還成了群雞之首。
京房和劉向兩位學者,對于這兩個異象所預示的災禍,意見相左,甚至是兩個極端,不過最終解釋權還是落到了站在上帝視角的班固手上。
到了東漢時期,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南宮侍中寺中的一隻雌雞突患“異裝癖”,當時身為議郎的蔡邕對此就頗為不爽,專門上奏書警告皇帝。
自此之後,正史中便開出專欄對各類雞禍進行記錄和剖釋。集中在一起看,你就會發現這些内容不過是那些記錄者的強行碰瓷罷了。
06
呆若木雞
我國的鬥雞史在世界上也算是最悠久的,《列子·黃帝篇》和《莊子·達生》都介紹過一個典故:公元前八世紀左右,紀渻子為周宣王飼養鬥雞。急性子的周宣王每過十天就跑去雞廄詢問雞可以上打鬥場了嗎,紀渻子前幾次都給了他否定的回答,直到過了四十天,紀渻子才回答說:“這次應該差不多了。”隻見這幾隻原先活蹦亂跳的鬥雞站在那裡象一隻隻木雞一樣,别的雞一上場卻吓得轉身就逃。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叙,魯國兩位卿大夫季平子與郈昭伯經常在一起鬥雞,為了取勝,季氏給雞帶上皮甲,郈氏則給雞安上了金屬爪套。
由此可見,在二千多年前,鬥雞已經成為貴族階層比較普及的娛樂項目了。那個時候,不僅有相馬者、相狗者,還有擅長相雞的專家。《莊子·逸篇》中“羊溝之雞,三歲為株。相者視之,則非良雞也。”所謂“相者”二字即是指會相雞的專業人士。
翻看史料,我們可以從喜愛鬥雞的人士中發現許多耳熟能詳的名人。
漢宣帝劉病已和自己的嶽父王奉光就是在鬥雞場中相識的,兩人有共同的愛好,自然互相引為知己。
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幾個兒子都喜歡鬥雞,幾位皇子之間常常相邀一起鬥雞,大詩人王勃當時擔任沛王李賀的王府修撰,為了讨好李賀,他激情創作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而唐高宗看到這篇斌後,認為王勃在皇室兄弟間挑撥離間,于是欽命将他逐出了長安。王勃一生的命運由此發生了轉折。
唐玄宗也是鬥雞高手,他即位後,在皇宮中專門設立了一座鬥雞坊,專門用來飼養一千多隻長安雄雞,還擇優錄取了五百位貴族子弟進行定向培養。民間因此有了這樣的童謠:“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
上好之,民風也就趨之若鹜,當時的日本遣唐使還把這個娛樂項目介紹回日本,導緻日本宮廷也開始流行鬥雞活動了。隻是參與其中的人們并不知道,唐朝幾位先祖所創立的輝煌基業就在這每日的喧嚣中逐漸暗淡了下去。
現在各個現代化的大都市都規定不準飼養家禽,作為現代人,好象我們和雞的距離越來越遠,其實并非如此,我們每天打開朋友圈或者點開公衆号,總會有一篇文辭秀美的心靈雞湯可以潤澤你壓抑的内心,平複你不安的靈魂。看來雞還要和我們一起相伴到遙遠的未來。
策劃:魚羊史記 監制:魚公子
撰文:夢貘貘 制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