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生于長安(今陝西西安),後僑寓于鳳翔眉縣橫渠鎮(今陝西眉縣橫渠鎮)并在該地安家、講學,世稱“橫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張載出生于長安,張載天資聰明,從小就表現出不同常人的品格。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張載父親張迪在涪州知州任上病逝,時年張載15歲,弟弟張戬年僅5歲,我們中國人是講究葉落歸根,張載和弟弟母親三人護送父親靈柩準備回故鄉長安安葬,經過眉縣時,身上的盤纏幾乎用光,而且西北戰亂,為了讓父親有個安甯的身後之地,便将父親安葬在眉縣橫渠鎮,随後母子三人也在眉縣橫渠安家。
少年喪父,使張載成熟較早。當時西夏經常侵擾宋朝西部邊境。張載研習兵法,希望有朝一日能為國效力,收複失去的國土。張載二十一歲時,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大人物,這人是誰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範仲淹。當時範仲淹在陝西任職,主要負責西北的防務。張載奔波數百裡,向範仲淹上報針對邊塞防務寫成《邊議九條》,陳述自己的見解和意見,打算聯合焦寅組織民團去奪回被西夏侵占得洮西失地,為國家建功立業。
範仲淹對這個志向遠大的儒生大加贊賞。但是由于宋朝重文輕武,範仲淹希望張載能在儒學上有更大的作為,張載聽從了範仲淹的意見,從此走上了棄武從文的道路,潛心研究儒釋道百家思想,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學說體系。
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歲的張載赴汴京(今開封)應考,也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千古第一榜,陣容超前豪華,有多豪華呢,主考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壇領袖歐陽修;副考官是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這次的貢考,獲得進士中竟有數十位名動千古、對後世影響極深的人物,橫跨了文學、政治、思想、軍事等領域,分别是蘇轼、蘇轍、曾鞏3人位列“唐宋八大家”,9人先後有曾布、呂惠卿、章惇等出任宰相,3位理學創始級大師分别是張載、程颢、程頤,還有一位曆史名将王韶,可謂群賢畢至,群星閃耀,其中的很多人影響了中國的曆史進程。
嘉祐二年(1057年),張載進士登第,在朝為官,後辭官回到橫渠。開始了治學和悟道的人生曆程,“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半夜坐起,取燭以書……”依靠家中數百畝薄田生活,整日講學讀書。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著作,對自己一生的學術成就進行了總結,并親自帶領學生進行恢複古禮和井田制兩項實踐。早年那個熱血義氣,銳意用武的少年,成了潛心治學,著書立作的理學大儒,顧我七年清渭上,并遊無侶又春風。
熙甯十年(1077年),張載回京任職。此時張載正患肺病,但他不願錯過實行政治理想的機會,便帶病入京。不久病重在臨潼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八歲。
張載一生,兩被召晉,三曆外仕,著書立說,終身清貧。他緻力于關學的創立與傳播,成就了儒學重要的學派之一,通過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動,哲學理論和哲學學說,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社會觀,描繪了一個美好的人生藍圖和社會理想。
張載講學的主旨,集中地體現在橫渠四句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響徹天地,是中國文人的崇高理想和無上的使命和擔當,給了萬千學子前行的力量,是每個中國知識分子心中的文化烙印和前行的指路明燈。
後人為了紀念張載,在他曾經讀書和興館設教的橫渠鎮崇壽院設立橫渠書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