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羅盤儀風水講解

羅盤儀風水講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6 17:20:14

韓俊傑 鄒雅婷

羅盤儀風水講解(萬安羅盤傳承人吳兆光)1

吳兆光在安裝指針 萬安吳魯衡羅經老店供圖

羅盤儀風水講解(萬安羅盤傳承人吳兆光)2

吳魯衡羅經老店與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 萬安吳魯衡羅經老店供圖

羅盤儀風水講解(萬安羅盤傳承人吳兆光)3

吳兆光為國内外觀衆講解博物館展品 王運選攝

位于安徽省黃山市休甯縣城東的萬安鎮,是徽州四大古鎮之一。元末明初,萬安羅盤制作業開始興起,清代中葉達至鼎盛,時至今日依然傳承不絕,萬安因此被稱為“羅盤之鄉”。

在萬安老街一家店鋪裡,記者見到了萬安羅盤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吳魯衡日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吳兆光。作為“吳魯衡羅經老店”第八代掌門人,吳兆光在繼承發揚祖傳技藝的同時,也緻力于向公衆推廣羅經文化。

老建築承載

萬安羅盤曆史

明清時期,萬安為水陸交通要道,依橫江而建的五裡長街商鋪雲集,熙來攘往,堪稱休甯九大街市之首。如今,萬安老街繁華不再,兩側卻依然保留了許多店鋪。“吳魯衡羅經老店”位于老街中部,店門左側有一塊磚雕《吳魯衡老店志》,叙說着老店的曆史:“清雍正元年,吳魯衡羅經店由先祖吳國柱始創于萬安上街,不數年此店即為業界之翹楚,時人無出其右。”除了制作羅盤,吳國柱(字魯衡)還開發出日晷、月晷和指南針盤等産品。此後,吳家世代經營,到吳兆光時,已曆八代。

1984年出生的吳兆光,看上去清瘦而幹練,十分健談。“羅經是風水師對羅盤的敬稱,它是古代堪輿學的一種工具。”吳兆光說,“中國古人将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總結,以文字的形式排列在羅盤盤面上,讓後人可以通過排列順序找到規律,從而得出結論。這是一種古代的科技,類似于現代的概率學。”

從10歲開始,吳兆光就跟着父親吳水森學習制作羅盤。“看3年,修3年,到16歲時基本掌握了吳魯衡羅盤的核心技藝。”吳兆光說,做羅盤很苦,年少時覺得枯燥無趣。但作為吳家四代單傳的男子,吳兆光注定要肩負傳承祖業的重任。

2002年,18歲的吳兆光參軍入伍,擔任一名技術兵。“本來打算在部隊多待幾年,但在2004年初,父親給我寫信,說自己年紀大了,力不從心,透露出希望我回去接班的意思。”當時市場行情不太景氣,看到父親年邁操勞,吳兆光于心不忍,于是決定提前退役回鄉,把父親的擔子接過來。

回鄉之後,吳兆光敏銳地感覺到行業發展的機遇。“國家開始重視傳統文化保護,萬安羅盤作為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必然會迎來複興。”2005年,吳兆光和父親積極準備申報非遺項目的材料。2006年,“萬安羅盤制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吳水森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09年,吳兆光主持修複荒廢已久的吳氏老宅。這座承載着羅盤文化的曆史建築重煥生機,“吳魯衡羅經老店”重新挂牌營業。

精益求精

傳承制作工藝

走進門店,隻見木櫃裡陳列着各式羅盤産品,牆闆上挂着各種獲獎證書和中華老字号牌匾。老宅為前店後坊式格局,門店後面是制作羅盤的作坊,現辟為“吳魯衡非遺傳習館”。館内一樓有6個帶玻璃窗的隔間,每個小間裡都有工匠在進行不同的制作工序。

吳兆光告訴記者,羅盤制作大緻分為七道工序,即選料制坯、車盤、分格、清盤、寫盤、油貨和安針等,每道工序又細分為多個步驟。在傳習館基本上可以看到羅盤制作的整套流程,隻有最後一道安針的工序秘不示人,須由傳承人親自在密室中完成。

安針是羅盤制作的關鍵環節。首先要将鋼針放在天然磁石上使其磁化,再精密地測定磁針的重心,将磁針牢固地安裝在羅盤圓孔内支點上,并保證支點沒有阻力,指針能自由轉動。“我們家祖傳的磁石是一塊隕石,十分難得,用它磁化的指針靈敏度高,用一輩子也不會退磁。”說起這塊“鎮店之寶”,吳兆光頗為得意。

長期以來,吳魯衡羅盤以其質量上乘、精密度高而行銷海内外。然而,傳統羅盤制作工藝繁瑣精細,周期較長,制一面羅盤需要3到6個月,日晷則需要1年,這就導緻産量較低,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吳兆光接手後,勸說父親招收學徒,将安針之外的程序交給其他工匠做,以提高産量。他還利用互聯網推廣吳魯衡品牌,在電商平台進行銷售,方便外地客人購買。

“以前店裡的工匠多是年紀較大的老師傅,近幾年我有意培養年輕人,希望年輕人的加入能讓這項傳統技藝更有活力。”吳兆光說,“目前店裡有20名工匠,年輕人大約占一半。每年能生産羅盤、日晷1000面左右,依然供不應求。未來要提升産量,還是要靠帶徒弟、培育更多人才。”吳兆光還投資興建了100畝銀杏基地,供羅盤取材之用。

創建博物館

弘揚羅經文化

吳氏累世制作羅盤,家中留下了很多與羅盤相關的文物。吳兆光成年之後,也喜歡收集老羅盤,其中有一些已經失傳的古代名家羅盤。2004年回鄉後,吳兆光開始籌備建設一座以萬安羅盤為主題的博物館。“想通過博物館向公衆介紹羅盤的曆史文化,讓大家知道羅盤是做什麼用的。”吳兆光說。

2012年11月,由吳兆光創建的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很快被評為“安徽省首批十佳民辦博物館”,引來衆多遊客“打卡”。博物館建于老宅後院,采用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形式,一、二層為展示空間,三層用于研學。館中藏品近千件,包括古羅盤、日晷、風水尺、風水古籍、傳統羅盤制作工具、吳魯衡羅盤曆代獲獎證書原件等。

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司南模型。館中陳列着曆史上不同時期、不同樣式的羅盤,令人大開眼界。有大到40圈的羅盤,也有小到手掌可握的;有木質的,也有紙質的;還有金龜盤、蓮花台羅盤……博物館還采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展現了羅盤行業的發展過程。

談話之間,走進來幾個外國客人。一問才得知,他們是從瑞士慕名而來。曆史上吳魯衡日晷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如今,吳兆光和他的團隊制作的羅盤屢屢在國家級工藝美術大賽中獲獎,并走進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要舞台。

2014年吳水森去世後,吳兆光成為吳氏羅盤唯一的傳承人。為了将祖傳技藝發揚光大,吳兆光不斷開拓創新。2018年8月,“吳魯衡羅經體驗館”在黃山市屯溪老街挂牌成立。這是萬安老店之外又一處展示羅盤文化的場所,并能讓觀衆體驗羅盤制作技藝。“希望通過展示體驗和研學旅遊結合,讓更多人了解、認識羅盤文化。”吳兆光說。

責編:張嘉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