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特約作者 老王
昨晚元宵佳節,在各家晚會紮堆的熱鬧中,出現了令人動容的一幕:
這是一檔名為《粉墨千秋》的戲曲節目,當多位名家獻唱結束,集體亮相的時候,彈幕上飄過了滿屏的“好”字,仿佛是有無數台下觀衆在為演員叫好。
和相聲中的“噫”一樣,精彩唱段結束,觀衆集體喊好,這是獨屬于中國戲台的一項傳統,也是對演員的最高褒獎。在昨晚的舞台上,這項傳統并未随時間消失,反而是通過“線上叫好”的形式得到了傳承——穿越百年後,我們又重新見到了當年的梨園盛景。
這檔節目的出處,是B站的元宵節晚會《bilibili上元千燈會》。它不僅是B站首次推出元宵晚會,更是B站首次專門以戲曲文化為核心打造綜藝節目,在整個互聯網内容平台,都是一次首創。
談回節目,《粉墨千秋》本身的陣容就已經值得滿屏的好字,不僅有青年戲曲演員張凱、裘識、張梓溪、謝毅等,還有中國劇協副主席、戲曲名家孟廣祿坐鎮,以經典唱段分别表現了“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觀念。單是看這些名角同台,就已經值回票價。
除了《粉墨千秋》,晚會其他節目的陣容也不弱。比如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家馬久越擔任音樂總監,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國家一級演員翁佳慧、邵天帥親自上陣……在名家的加持下,晚會以戲曲為核心創造了一出上元夢境,在站内外收獲了普遍的好評。有網友甚至呼喚,B站應該推出“戲曲區”了。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彈幕中叫好的觀衆并非印象中的中老年人,而是年輕人。在B站超過2.6億月活用戶中,85%的年齡段都在20-35歲,而這些人中又有相當比例的戲曲、國風類内容的愛好者,正是這些人,成為《上元千燈會》的支柱觀衆。
戲曲,這門原本大衆印象中已經被曆史塵封,與年輕人隔絕的傳統藝術,其實從未遠離過年輕人。
實際上,B站之所以會選擇将元宵晚會的核心落在戲曲文化上,正是因為其擁有相應的内容土壤。從2021年初,UP主“邊婧婷”就帶領上海戲劇學院的416宿舍女團,通過演繹不同京劇角色唱腔在全網走紅,她們的戲腔翻唱節目《赤伶》,在B站的播放量突破1200萬,最終也被邀請登上了元宵晚會。
像黃梅戲《女驸馬》選段、《同光十三絕》原聲片段、梅葆玖的《梨花頌》選段等純戲曲類節目,在B站的播放量都能輕松破百萬。甚至有人将秦腔《黑叮本》的選段調快速度後上傳并冠以《逐漸暴躁》的标題,因為秦腔獨特的“疾速唱法”,也迅速收獲了超過700萬的播放量。
可以這樣說,凡是帶着戲曲元素的視頻,在B站不僅不小衆,還成了一種“流量密碼”,隻要内容足夠優秀就能收獲大批觀衆,年輕人不僅沒有遠離戲曲,反而比前互聯網時代更接近了。
戲曲在B站的走紅并非孤例,各個短視頻平台上也都有類似的内容,而且也并非國内才有,外國年輕人同樣熱衷。
年初,由原神的遊戲角色演唱的戲曲《神女劈觀》PV視頻,在youtube的播放量超過300萬,有的外國網友甚至“被感動到哽咽”。在國外的視頻平台上,美國女孩“唐伯虎”翻唱的戲腔歌曲,讓人驚歎她居然是個外國人,來自土耳其的網紅duolingo配着吉他翻唱的京劇《鍘美案》選段,也讓他獲得了“洋包公”的稱号。
年輕的視頻創作者敏銳察覺到了中國戲曲在國外的潛在影響力,UP主“敏貞在倫敦”在倫敦的一間爵士酒吧裡組織了一場京劇《鎖麟囊》的演出,雖然用的樂器是小提琴,卻依然赢得滿堂彩。而選擇《鎖麟囊》的原因,是這個唱段本身就在B站已經被反複播放,被人喜歡。
京劇走出國門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借助互聯網和視頻的力量,戲曲出海擁有了除官方推廣外的新通道,也能打破語言的隔閡,在國外年輕人中落地自然也不是難事。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普遍個人化的視頻時代的到來,到底是如何助力戲曲翻紅的?在筆者看來,答案的關鍵在于形式創新。
觀察B站的《上元千燈會》,除了《粉墨千秋》和《鳌山十三小絕》這樣的純粹演繹傳統唱段,大部分的節目實際上是戲曲與歌曲的跨界,或者說“戲歌”這種形式。比如晚會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小小》,就是将昆曲《牡丹亭·遊園驚夢》中的經典唱段,與周傑倫作曲、方文山作詞的流行歌《小小》融為一爐,既傳承了昆曲中的情愫,又有80、90後最熟悉的聲音,呈現了一種跨越幾百年的和諧。
晚會的開場節目《燕歸巢》也是一樣,兩位表演者,一位是京劇表演藝術家王佩瑜,一位是青年唱作人阿蘭,一位正統,一位新生。内容上,《燕歸巢》的歌曲部分本身是許嵩的原創,也同時插入了《長生殿》、《四郎探母》、《古城會》等唱段,共同诠釋了親情、愛情的團圓主題。
由此看來,B站辦這台戲曲晚會的思路原本就不是機械地搬運傳統,而是試圖探索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路子。從唱段本身、到戲腔演繹、再到唱段和流行音樂的結合,《上元千燈會》雖然體量不大,但玩法不可謂不多。
這與B站上的戲曲内容生态也是吻合的,B站上最火熱的戲曲類内容,不止是單純的唱段搬運,更多是基于戲曲元素上的創新節目。前述的416宿舍女團《赤伶》就是最好的例子,也不乏《京劇版蜜雪冰城》、《京劇版孤勇者》、《戲歌版女驸馬》等等,還有類似“老八捌”這樣的UP主,将戲妝粉墨與賽博朋克結合,打造了硬核漢服妝容,不一而足。
更好的例證來自于B站跨年晚會上的戲腔節目《待你歸來》,由國家一級演員曾小敏搭檔歌手梁漢文,将粵劇《白蛇傳》中的片段重新唱出,成為當晚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
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B站國風内容愛好者超過1.17億,戲腔類視頻播放量增速高達275%,在這種氛圍中,《上元千燈會》的誕生也就順理成章。
如果說傳統唱段因其專業性導緻大衆接受起來有門檻,那麼融合了戲曲元素的新創作,就給了年輕人學戲一個敲門磚,先愛上、再了解、再自發演繹,形成了一條完整傳播路徑。
對于形式創新,戲曲名家和學者們有普遍的認同。上海文聯副主席、上海昆劇團長谷好好在采訪中談到:“多樣化是允許的,應該鼓勵多種創新的方式來推廣戲曲藝術。” 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林淩認為,戲曲本質就是中國人文藝生活的一部分,“玩得開心”是重要标準;導演郭寶昌也曾指出,京劇是一種“了不起的遊戲”;大師梅蘭芳晚年也談到:“我的戲,是逐漸改成功的,它們不存在最後的定本,因為藝術永無止境,我不斷地演,就會繼續地改。”
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指出:“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戲曲本是屬于大衆的藝術,生命力就在于不斷革新,被越來越多的大衆喜歡,而非固步自封,自束高閣。
在戲曲創新的過程中,B站、抖音等視頻平台正在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中華戲曲文化擁有生生不息的魅力,值得每一代人反複傳頌,如果僅因為“有門檻”就将其塵封,是最大的損失。
所以我們呼喚更多類似《上元千燈會》這樣的節目出現,為我們繼續把戲曲夢做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