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關系,絕大多數備考公職筆試的同學看到這個模塊都會皺起眉頭。“我剛備考的時候身邊的人都告訴我這個模塊是要放棄的”“以前數學就差,現在更學不會”“老師講的都聽懂了,一做題還是不會”。這應該是大部分學生關于數量關系的心聲。
但是,數量真的是學不會嗎?為什麼老師講的都能聽懂,一做起題來腦子就像漿糊一樣?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
1.
學習需要主動
✦
很多學生在報班學習的過程中,一直都是被動學習的狀态,這和大部分同學在學生時代被老師和家長逼着學習有很大關系。總以為把老師上課講的題目都聽懂就是學會了,老師讓幹嘛就幹嘛,沒有主動去規劃自己的學習,整理自己的學習思路。這樣是非常不可取的,老師隻是領路人,給你指明方向,教你怎麼做,但是不能把知識塞到你的腦袋裡。隻有自己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知識才能真正的成為自己的東西。
2.
學習需要方法
✦
同樣是在學生時代,我想在座的每位同學都有這麼一類同學:學習非常刻苦,但是成績一直平平。可能現在正在備考的你也是如此,每天做了大量的數量關系的題目,奮戰到半夜,不斷地去看解析、問老師,去糾正錯題。但是真正做套卷的時候,發現題目的正确率還是原地踏步。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我考試的那天遇到的考題一定是我從來沒見過的,那我平時做的那些題目的作用是什麼呢?當然不是為了找所謂的做題的“手感”。而是把題目分類、分題型,去分析每個題型的特點和做題方法、技巧。正所謂“題海無邊,題型有限”。如果你做10個題目,可能會遇到10個不同的題型;做100個題目,可能就隻有60個題型;做200個題目,可能會有100個左右的題型。但是當你做500個題目,仍然還是有原有的那些題型。所以,你做再多的題目而不去總結歸類有用嗎?隻能說你和那些題目混了個臉熟。我們要用一定量的題目去覆蓋絕大多數的知識點,把每個題型的經典題目搞懂搞透,有自己的一個“既有寬度又有深度的思維導圖”。當你再拿一個新題目來做,第一反應就是:這是屬于某個知識點的某個題型,我需要用某個學會的方法去解答。這樣的話,數量關系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3.
學習需要一個過程
✦
有些同學學習過于心急,上一秒聽老師講了一個題型的方法,下一秒就想把這一類的題型全部做對,這樣的心态是不可取的,隻會讓你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搞到崩潰。對于一個知識點學習程度通常分為四個層次:知道、理解、掌握、運用。對于上課老師剛講過的或者資料上剛學會的一個知識點,對我們來說基本上是處在“理解”的層次,沒有通過一定量同類型的題目以及變形題目的鞏固練習,怎麼可能一步到位達到“運用”的地步呢?
我經常會給學生說這麼一句很通俗的話:學習就像孵雞蛋,需要焐一段時間。這個“焐”需要領悟,需要有方法,需要有毅力,也需要一個良好的心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