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胡拼亂湊”也是藝術?——解構主義風格
與主流審美背道而馳的“解構主義”,如今已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同。人們對具有破壞性的“解構主義”設計已經越發接受,甚至它的可探索性和神秘感,讓越來越多的設計師為之着迷。
什麼是解構主義?在室内設計領域又有着怎麼樣的影響和應用呢?我将帶大家一起探讨。
什麼是解構?
究竟什麼是解構,上個世紀60年代的德裡達早已經給了你最好的答案。
表面上來看這個詞,我們就能窺其端倪。解構,英文叫做Deconstruction,而與之對應的一個單詞是Construction,即結構的意思。
de作為前綴,本身就含有否定和反動作的意思,從這就可以窺出解構和結構是對立的。
解構主義及解構主義者就是打破現有的單元化的秩序。用分解的概念,強調打碎,疊加,重組,重視個體和部件本身,反對總體統一而創造出支離破碎和不确定感。
另一方面,解構主義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探索,它的興起在20世紀80年代,但它的哲學淵源則可以追溯到60年代。
追根溯源
解構主義之所以發展以至後來的興起,都離不開法國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德裡達。
在上個世紀60年代,這位哲學家基于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這是解構主義興起的一個重要環節。
德裡達的核心理論就是對于結構本身的反感,他認為符号本身已能夠反映真實,對于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于整體結構的研究更為重要。
他的解構主義是在法國存在主義衰敗之際對結構主義和現象學揚棄的結果,這種主義不是摧毀,不是取代,而是一種策略。
他的基本精神就是否定終極意義,消解二元對立,颠覆“在場”的形而上學,主張闡釋的多樣性和不可終結性。
他的這種思想觀念為後來的解構主義的興起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在更早期的19世紀末,其實解構主義就已初現端倪,當時著名的哲學家尼采宣稱“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價值”。
他的叛逆思想從此對西方産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一股質疑理性、颠覆傳統的思潮,尼采哲學成為解構主義的思想淵源之一。
在海德格爾現象學、德裡達的思想運動、歐洲左派批判理論和1968年一場激進學生運動等一系列背景下,解構主義正式誕生。
它反對一切封閉僵硬的體系,大力宣揚主體消散,意義延異、指向自由。
換言之,它強調語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戲。用德裡達的話來說,解構主義并非一種在場,而是一種蹤迹。它難以被限定,無形無蹤,卻又無時無處不在。
藝術美學
解構,由基礎的方盒子演化出不同幾何形體的複雜變化,這種變化不以傳統建築的實用性為基準。
更多的是以建築的外形美觀、設計師的理念和潮流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
表現的不隻是“住”的概念,更多的是感情的抒發,整體環境的渲染和設計師獨特藝術的表達。
解構或毀滅,是一個很好的建築設計方法,解構主義建築是以一種非美的美學和零度美學的觀點,對一切現存的建築美學法則進行全方位的解構。
在設計中追求矛盾、殘缺、模糊、散亂、傾斜、動蕩、無意義和無目的之類的感覺,在視覺上和心理上給予人強烈的沖擊和震撼。
以此誇張和特殊的外形來影響人們的審美和觀念。
基本特征
解構建築在總體形象上一般都做到支離破碎,疏松零散,邊緣上紛紛揚揚,變化多端。
在形狀、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處理上極度自由,超脫建築學已有的一切秩序和次序,避開古典的建築軸線,讓人找不出頭緒。
強調建築整體形象的非完整化特點,各個組成部分形态各異,力避完整,不求齊全,無明确的邏輯關系,有的地方故意做出殘損感,有殘缺的美感。
建築各部分的組合呈現出乎意料的戲劇性效果,在不同視角中充滿了變化的多種可能性。突出設計者運用建築要素的個性化特征,努力構成自己的建築語言表達形式。
解構建築
對于解構主義建築,可能人們腦海裡首先浮現的就是那些個性張揚、色彩豐富、造型奇特的建築。
這些建築往往是具有代表意義的地标性建築,表達出來不僅是建築本身,也是一種思想,一種文化和一種理念。
解構主義建築是在解構主義思想興起後的一種發展,并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解構主義建築的特别之處就在于其破碎的想法,非線性設計的過程。
在結構表面和非歐幾裡得幾何上花點功夫,形成在建築學原則的變形和移位,同時賦予建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且與現代主義設計傾向相比,解構主義的建築更喜歡用相貫、偏心、反轉、回轉等手法,具有不安定和且富有運動感的形态的傾向。
解構主義的全面嘗試,就是讓建築學遠離那些實習者所看見的現代主義的束緊規範,譬如“形式跟随功能”、“材料的真我”和結構的表達。
代表人物
弗蘭克·蓋裡
“我喜歡在建築過程中看不見的美,而這種美又常常在技術過程中失落了。”
美國建築師弗蘭克·蓋裡是以玩味奇特建築形态而享譽世界的解構主義建築大師,其創作的衆多作品由于形态特征突出、時代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而舉世聞名。
他的一系列作品在不斷突破傳統審美法則的同時,也體現了弗蘭克·蓋裡為追求自由、彰顯個性在建築創作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如他的代表作品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迪斯尼音樂廳以及跳舞的房子等經典建築。
紮哈·哈迪德
被人稱為“建築界的女魔頭”的哈迪德是一位典型的解構主義大師,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巴格達,是位英籍中東人,她也是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女性設計師。
紮哈·哈迪德的諸多代表性建築中,幾乎都有解構主義理念的影子,而她本人也反對極簡主義,并提倡在現代主義基礎上充分使用線條和塊面。
她的作品風格柔中帶有剛毅,誇張又不失美感,如德國展覽館、德國消防站和廣州歌劇院等。
室内設計
解構主義設計理念強調變化和随機,用分解的觀念,通過打碎、疊加、重組,對傳統的功能與形式的對立統一創造出支離破碎和不确定感。
在室内設計中将室内空間、裝飾構件、家具陳設以及裝飾材料等多方面的元素,統一在一個特定範疇内進行拆解,根據不同意識者自身意識條件,将拆解得到的每一個元素再一次的重構。
而另一種室内重構表現形式同樣通過分解室内設計元素,從室内采用的統一裝飾材料中剔除一部分,換上另一種其他的材料。這種表現精神即是不加裝飾、彰顯自然和返璞歸真。
解構主義設計中的各個元素和各個部件的聯結非常突然,大量采用傾倒、扭轉、彎曲、波浪形等富動感的設計,利用更加寬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對室内空間進行解構。
解構主義設計看似自由随意和充滿創造力,實質上是在設計構成中通過感性的分裂、颠覆、破壞、差異、突變和拼湊手段理性表現的。
在室内設計中,它以外觀和結構上的反常和變異形态出現,不要中心和堅固的分界線,不要規則的幾何線條和形式。
以最獨特的家具形狀與各種新穎的結構體系相互交換,相互混合,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以及心理上的情感滿足。
藝術塗料與解構
解構主義不是一種新的建築風格,也不是一種反建築或社會的先鋒運動。 它既不遵循“規則”,也不是為了獲得特定的美學,又不是反對社會困境的反叛。 它是釋放形式和體量的無限可能性。
未來家居裝飾設計的發展方向不僅僅隻是以自然界紋理作為産品圖案設計的主要元素,而是将元素解構并重組,從模仿自然到提煉自然,到再造自然。
科隆迪克仿鏽(Klondike Corten)系列藝術漆
米特羅8(Meteore 8)系列藝術漆
米特羅8(Meteore 8)系列藝術漆以“流星”為靈感,所帶來的藝術效果氛圍有四種,脈紋效果、豎紋效果、花朵效果及順滑效果。如流星劃過又如潑墨揮灑,透露着濃厚的藝術氣息與醉人的情懷。
米特羅仿水泥(Meteore 10 CEMENTO)系列藝術漆
我始終以前瞻性的思維探索和發展,打破傳統塗料行業的固有模式,以自然作為産品的核心優勢,以“解構主義”的思維創造塗料産品更多的可能性。
“解構主義”已然席卷全球,各種不講究的設計,牽強解構的現象也開始出現,使這一風格飽受争議。
但實際上,經“解構主義”精心設計處理的相互分離的局部與局部之間,往往存在着本質上的内在聯系和嚴密的整體關系,并非是無序的雜亂拼合。不能不遵循規則,但又必須要打破“規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