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文殊菩薩殊像寺像

文殊菩薩殊像寺像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5 23:17:40

色拉寺,大名鼎鼎——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拉薩三大寺之一。今年2019年,她剛好600歲整,創建人宗喀巴的弟子釋迦益西曾被明成祖封為大國師、被明宣宗封為大慈法王,被人們尊稱為“绛欽曲結”(大慈法王的藏語)。寺裡有大量的文物佛像、唐卡、經書、法器等,最為珍貴的是一尊馬頭明王像,還有永樂皇帝親賜的108函雕版朱砂印制的藏文《甘珠爾》……去過拉薩或者了解藏文化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色拉寺的。

文殊菩薩殊像寺像(你可知色拉寺有一尊歪頭文殊像)1

圖為從白度母石刻旁俯瞰色拉寺一角

但是,知道寺裡這尊歪頭文殊像的人,卻極其罕有。

文殊菩薩殊像寺像(你可知色拉寺有一尊歪頭文殊像)2

圖為色拉寺的歪頭文殊像

我們都知道法相要莊嚴,佛、菩薩造像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比例和範式去打制,才能讓人一見即生敬畏和尊仰之心。首先的一條就是端正,怎麼會有歪頭一說?是工藝上的問題嗎?問題佛像怎麼能出現在大名鼎鼎的色拉寺裡?

這尊與衆不同的菩薩像也是色拉寺珍貴的文物之一,她就在吉紮倉(藏語音譯,或作“結紮倉”)大殿後面的文殊菩薩殿裡。我有幸在色拉寺堪布強巴遼介的帶領下參觀寺院,他是一位學識豐富且和善可親的老人,如果不是有他特别地指引和介紹,我們不會關注這尊文殊菩薩,更不會注意到菩薩的頭是微微傾斜的。我很奇怪這尊文殊像的頭為什麼要歪着,強巴遼介堪布頑皮地一笑,賣了個關子:“你猜猜!”

我環顧四周,沒啥特别的,茫然地搖了搖頭,老人把手放在耳朵上作筒狀:“你聽聽”,“啥也聽不到”,我更加茫然,堪布笑了,指着菩薩左邊的窗外告訴我,旁邊是色拉寺的辯經場,文殊菩薩歪着腦袋是在聽衆弟子們的學習進展情況呢!

我恍然大悟,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征,旁邊的辯經場牆壁上繪的也是文殊菩薩像,菩薩右邊為智慧劍,寓意斬群魔斷煩惱,左為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征具有無上智慧,其坐騎獅子,也是智能威猛之象征……這是多少修習佛法的人所崇尚的啊!

這尊菩薩造像如此的處理方法,太有人情味了!菩薩和辯經的僧人們之間建立起了一種連接、一種帶着情感的連接。仿佛是老師和學生之間,老師雖在神壇不能下來,但還是很關切學生們的狀況,很想聽聽今天的辯經課上又出來了哪一位優異的辯才……

神壇的高冷,被這小小的一個歪頭的動作和堪布滿臉皺紋的笑容一瞬間化解了,神性與人性融為一體,我心中頓時升起一種溫暖而歡喜的愉悅。

如同色拉寺名字的來曆,其發音有兩個意思,一為冰雹,二為薔薇,既有強烈又有柔美,我喜歡這種沖突與融合,很豐富。

文殊菩薩殊像寺像(你可知色拉寺有一尊歪頭文殊像)3

圖為色拉寺經堂與僧舍錯落有緻

文殊菩薩殊像寺像(你可知色拉寺有一尊歪頭文殊像)4

圖為山上的石刻綠度母像

色拉寺的創建人釋迦益西才華過人,其師宗喀巴曾贊他“辯才無礙”,當初宗喀巴大師囑他創建色拉寺的時候,也是希望這裡能成為甘丹寺和哲蚌寺之後又一個弘揚佛法的大寺吧!釋迦益西果然不負師囑,色拉寺的教學體系完備,學術紮實,幾百年來人才輩出。寺院主體建築是一個大殿和三個紮倉(學院),曆史上僧人最多的時候達9000人。而今人數雖然少了很多,但是色拉寺沿襲了釋迦益西時期的優良學風——辯經的開展聞名遐迩。

歪頭文殊菩薩的窗外就是色拉寺辯經場,每天下午3時,這裡會成為整個寺院最為喧鬧的地方——攻讀顯宗經典的僧人會在這裡進行邏輯推理的辯論學習。他們一人盤腿席地端坐,神情穩重而從容;另一人或幾人向他發問,擊掌、頓足、身體前傾,攻勢淩厲。學識在激辯中鞏固,思想在激辯中産生……佛教高僧當初一争高下的較量方式,現在成為學僧練習邏輯思維能力的一種極好的方法。

文殊菩薩殊像寺像(你可知色拉寺有一尊歪頭文殊像)5

圖為色拉寺的辯經場

在辯經中,發問者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其寓意。首先,在每次發問前都要喊一個“啼”字,此字是文殊心咒的簡稱,意為祈請文殊菩薩開啟智慧;然後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寓意文殊的智慧就在身後引領;接下來右手向下與左手用力相擊,發出一聲脆響,這一聲響有三重含義:一個巴掌拍不響——世間一切都是衆緣和合的産物,掌聲代表無常——世間一切都是稍縱即逝,掌聲為警鐘——擊醒心中的慈悲與智慧,驅走惡念。

辯經場在一片鋪滿了鵝卵石的樹蔭下,四周的牆根下坐滿了看熱鬧的遊客,這内中的含義極少有人能看懂,絕大部分隻是好奇地睜着大眼睛,待一會兒便自離去,僧人對此視而不見。我也聽不懂,但是卻對環境好奇起來,樹蔭不用說了,藏地的烈日能把人烤昏,這辯經課本就思辨激烈,如果沒有大樹的蔭蔽,肉體怕是很快就會萎靡。我見過很多寺院的辯經場,大多數都是以鵝卵石鋪地,鵝卵石不平整,坐在上面多難受啊!這是為何呢?堪布解答了我的疑問,鵝卵石的好處有二:一是不會揚塵,因為辯經過程中有較大的肢體動作,如果是鋪沙土,你可以想象一下塵土飛揚的場景;二是下雨不會積水,雨水能順着鵝卵石間的縫隙流下,不會變泥漿或水塘,而且表面很快就能幹燥。

多麼智慧的生活常識!

當初,不知是哪一位工匠或者主事的僧人,讓一尊文殊菩薩微微地歪了一下頭,傾聽、關切、溫情流露出來,神和人産生了連接,跨越了時空、跨越了物質、跨越了抽象、跨越了敬畏、跨越了人神……(中國西藏網 文、圖/ 陳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