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行其政。”
【注釋】
“謀”,辦理、主持、負責等。類似用法如“為人謀而不忠乎”。有學者作“考慮、謀劃”解,今不從。
“政”,在此處有兩層含義,一為政務;二為職權,如《韓非子·内儲說下》中的“州籲果殺其君而奪之政。”
【評析】
通常對于本章的解讀是“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或“不居于那個職位,便不考慮它的政務”之類,這使得本章成為被庸俗化解讀最嚴重的《論語》章句之一。有學者因而指本章“對後世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尤其對民衆不關心政治……的心态起到誘導作用。應當說,這是消極的”。正是因為将本章的“謀”字解作了“考慮、謀劃”,因而使得民衆議論國是的行為成了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非分”之舉。
實際上,在南宋之前的主要《論語》注本中,并未見有将“謀”字作“考慮、謀劃”的解讀。比如,孔子十世孫、西漢孔安國的注曰:“欲各專一于其職”;由三國何晏集解、北宋邢昺疏解的《論語注疏》的注曰:“戒人侵官也。……欲使各專一守于其本職也”,意思是不要侵犯他人的職權,要各司其職;而朱熹的《論語集注》則引用程子的注曰:“不在其位,則不任其事也”。意思是不在其位,則不主持、負責相關政事。
政治事關天下公利。以行仁為宗旨積極主動地參議政事,正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學而篇”第十章中,孔子的學生子禽說:“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就連“不在其位”的孔子,每到一國都定要問政,主動參議列國政事,他又怎會反對不在其位而議其政呢?
事實上,中國自古就有重視民意的為政傳統。而鼓勵并允許民衆參政議政,則被視作仁政的重要标志。上古堯帝之時,便有用于聽取民意的“進善之旌”、“诽謗之木”和“敢谏之鼓”;至周朝時,太子每天還要另外通過“鼓史誦詩”、“工誦正谏”和“士傳民語”來體察民意民情;子産不毀鄉校,允許民衆在鄉校議政,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以之為仁。
可見,孔子所謂的“不謀其政”,并非是反對考慮、謀劃“其政”,而隻是反對越權主持“其政”。這一原則不僅古代适用,現代也同樣适用。比如,任何正常企業都不會允許雇員行使董事會職權,但卻一定會歡迎雇員就企業的現狀與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孔子生活的時代禮崩樂壞,常有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僭越之事發生。比如,魯國三桓身為卿大夫,卻侵奪魯君公權而行魯君之政;三桓的家臣們也上行下效,尤其季孫氏的家臣陽虎,竟以家臣之身指揮三桓、執政魯國,開了魯國“家臣執國政”的先河。正是這些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行為,導緻了魯國政治的混亂與衰敗。這才是孔子所真正反對的。因此,“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主張其實并無可非議之處。
不在其位而謀其政,要麼會使一方亂作為,要麼會使一方不作為,兩者于國家治理而言顯然都是有害的。前者通常較易識别,如魯國的三桓和陽虎。而後者有時則難以分辨。比如,某些社會慈善和救助行為有時會代勞政府的職責。長此以往,難免會助長其怠政懶政甚至腐敗靡費之風,尤其是那些缺乏有效社會監督的政府。因此,在進行慈善救助時,應當注意分清政府責任。對屬于政府的職責,社會慈善和救助機構應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當然,這并不意味着相關機構應當在危難面前袖手旁觀,而是應當注意用适當的方式提供幫助。比如,在政府資金暫時短缺時,可以為其提供無息貸款而非無償援助等。這當然可能會導緻政府日常開支的緊張,但卻顯然有助于其養成更加“節用”、對人民更加負責的習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