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二十四孝”之說,裡面有的内容讓現在的人無法理解,有的讓人代代稱頌,然而孝道文化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被提倡的,不過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解,社會發展到今天,雖然時代在進步,這個被提倡了幾千年的文化,依舊是不過時的,然而有句話卻讓人有很深的誤解,你聽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嗎?
什麼是孝
大家一般認為的孝道文化,就是奉養自己的父母,順從自己的父母,如果不聽父母的話,就會迎來一個不孝的标簽在自己的身上,可是古代的孝道文化是個很寬泛的道德要求,不僅僅包括孝順父母。
《漢書》裡說“故以天子之尊,尊養三老,視孝也”,孝道首先就是對尊親敬老文化的一個統稱,《左傳》裡說“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這裡的孝就是盡心奉養,尊敬和順從父母的一個意思,當然了,孝道也包含了祭祀,守孝,穿孝服等等一系列的東西。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孔子一生都在為維護禮治奔走,在孔子的言論裡,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認為,尊敬是孝道的本質,也是人和其他動物在孝道方面的區别,而孔子還認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和禮還有仁是一起體現的,不能分開。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孝道文化更是得到了推崇。
無後為大
孝道文化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現代社會許多人認為自己和古人的認知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其實是簡化了那些孝道,最大的認知差異可能就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上面。現代很多人一說這句話,很多人就覺得是讓小兩口生小孩,而在古代人的認知裡,可能并不是這樣的。
《孟子》裡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裡面說到舜在娶自己媳婦的時候,事先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這是不孝的前提,顯然這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和有沒有後代關系不大;而《孟子》裡還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可見孟子認為對于親眷和長輩的孝,尊敬是最大的道德要求,那麼這樣來說,無後為大,就是說舜做了事後諸葛亮的事情,是不尊敬父母。
而《孟子》裡說“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财,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這是孟子的五孝,裡面并不包含生養後代,可見無後為大和現在人理解的不生小孩,關系不大。
當然了,孝道文化是不斷有人解讀的,每一個人解讀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解釋,隻是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和繼承人孟子,兩個人都認為孝道的最高标準就是尊敬,那麼“無後為大”的孝就應該是尊敬,而不是對于生小孩的認知。
結語
古人不愚昧,不然怎麼會看透人性,有人說儒家迂腐,其實一個學說裡面,必然會有不同的學派,兼容并包的大唐時代,李白都罵過腐儒,可見古人并不全是迂腐的,孔子還說“父慈子孝”和“老而不死是為賊”,可見古人也不愚孝,文化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理解,你認為是這樣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