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33歲北大數學教授

33歲北大數學教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21:22:48

33歲北大數學教授(被指論文有錯86歲的他這樣做)1

彭桓武寫給孫昌璞的便條。孫昌璞供圖

■記者 李晨陽

“有個東北人給我寫過一封信,是你嗎?”

“對,是我。”

那時孫昌璞剛30歲出頭,給已經名滿天下的大科學家彭桓武寫了一封信,指出他十多年前的一篇論文中有個錯誤。

彭桓武的反饋,讓孫昌璞受到了很大震動。多年後,這個年輕人也成長為理論物理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近日,他向《中國科學報》獨家披露了彭桓武生前幾個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他請年輕人把關

1993年,孫昌璞在美國跟随楊振甯做博士後,研究方向之一是量子耗散系統。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彭桓武1980年前後就研究過這個問題,可能是中國最早研究這一領域的學者。

孫昌璞認真研讀了彭桓武的論文,發現裡面有一處錯誤。但他知道,彭桓武是位赫赫有名的大科學家,自己一個初出茅廬的博士後,能給這位大家“挑錯兒”嗎?

楊振甯說:“彭先生這個人非常直率,你有什麼就跟他說什麼。”孫昌璞便給彭桓武寫了一封信,一五一十地說明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後,孫昌璞回國,作為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理論物理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也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屆理論物理專款學術領導小組(彭桓武任組長)成員,和彭桓武有了更多接觸。彭桓武問他:“有個東北人給我寫過一封信,指出我一篇文章中有個錯誤,是不是你呀?”

孫昌璞是遼甯人,畢業于東北師範大學(位于吉林長春),留在那裡工作。當他得知彭桓武出生于長春後,便在信裡“套近乎”,特意說自己是一個“東北人”,沒成想彭桓武記得特别清楚。

彭桓武對孫昌璞說,這篇文章的确是出錯了,這裡有自己的責任,也有審稿人的責任。“他們覺得我是個名人,給我審稿就不那麼較真了。”

後來,彭桓武特地給孫昌璞寫了一張便條,請他為自己量子力學方面的文章“把關”。這一年彭桓武已經86歲高齡,寫字時手會顫抖,但他還不忘在信的結尾,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寫道:“麻煩您,抱歉……”

“彭先生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勇于面對自己的錯誤,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學精神。”孫昌璞說。

彭桓武生前最後一次發表在正式科學刊物上的文字,就是一封更正信。全文隻有短短幾行:

“貴刊2006年1月(58卷1期)登載我文《具有啟發性的廣義相對論》後,在繼續研究中,我發現該文中一等式(該期42頁左欄下倒數第12行)右側第三項的系數有錯,-N/2應為 N(N-3)/4。因而此後直至文尾段前的讨論皆應作廢。彭桓武,2006年11月16日。”

僅僅3個月後,彭桓武與世長辭,享年92歲。

拿出自己攢的2萬元,要買科研用的電腦

1998年的一天,孫昌璞去彭桓武家,彭桓武拿了厚厚一沓錢,讓他幫忙買電腦、打印機,以及一些辦公用品等。孫昌璞一看,這是足足2萬元,在那個年代可謂巨款。

“彭先生,您是大科學家、大院士,又是理論物理所的創始人,也沒有正式退休,為什麼要花自己的錢買這些做研究的東西呢?”

彭桓武回答:“我已經不在第一線工作了,不能再花國家的經費。”

孫昌璞怎麼勸說,彭桓武都不為所動,堅持要自掏腰包。最後,孫昌璞靈機一動:“彭先生,您一直在指導我,和我讨論量子力學的問題,您完全可以用我的科研經費來買啊。”

彭桓武聽了,覺得似乎挺有道理,但還是囑咐孫昌璞:“那你可得跟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請示一下。”

直到彭桓武去世後,孫昌璞才知道,他的遺囑中專門有一段提到:“上網的電腦及相連的打印機各附件與桌和轉椅,應歸還理論所孫昌璞研究組……”

很多文章都提到,彭桓武身上有一種近乎執拗的天真。特别是面對人情世故時,率直得近乎“不通情理”:有人慕名造訪,常在門口就被勸退;有大領導來看望他,久久叩門不開,請人打電話聯系後,他才穿着睡袍走出來攀談……

他本人也曾說:“回顧我這一生,對自然界有廣泛濃厚的興趣,對人世糾紛則及早躲避。”

在孫昌璞看來,彭桓武睿智而且心底明白,隻是對那些他認為不重要的小事,不願糾纏,選擇躲避。

孫昌璞從東北師範大學調到理論物理所工作後,就有規律地每隔兩三周去看望一次彭桓武,跟他讨論具體的學術問題,教他使用計算機軟件,或者聽他講講親曆的量子物理大師(如他的導師馬克斯·波恩和歐文·薛定谔等)的掌故。

然而有段時間,發生了一些跟他們并無關系的事。為了“避嫌”,孫昌璞暫時中止了對彭老規律性的訪問。不久,彭桓武讓司機給孫昌璞打電話,說:我知道你為什麼不來看我!不需要“避嫌”,我要和你讨論的是量子力學!在這之後,孫昌璞便恢複了定期交流活動。

不回國的理由很多,但他毅然選擇了祖國

彭桓武留下最有名的名言,當屬那句:“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然而,彭桓武離世12年後,孫昌璞才真正理解了這句名言背後刻骨銘心的涵義。

2019年,美國期刊《今日物理》刊登了一篇短文《為了愛情和物理》。這篇文章首次披露了彭桓武一段不為人知的跨國戀情。文章作者是女主角的女兒。

1945年至1947年間,彭桓武在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任職。在他指導的博士後中,有一位美麗的法國女士,名叫Cecile Morette。

這篇文章寫道:她非常愛他,本想嫁給他,但那是20世紀40年代末,彭桓武執意要回到處于内戰之中的中國。臨走時,彭桓武給Cecile留下一張去中國香港的單程票,承諾安頓好後,就來接她。但Cecile“退縮了”,她擔心來到一個動亂中的國家,連中文都不會說,會變成愛人的負擔,她更擔心從此再也無法回到自己的祖國。

後來,Cecile也成為一位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為自己的國家和物理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之間的通信保持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後來女兒們發現了母親保留的信件,“信中顯示了一位大度、睿智的男人仍然愛着她,并希望她接受他的求婚,但他知道這對她來說太難了”。

孫昌璞回憶,2005年,Cecile專程來中國看望彭桓武,但即便朝夕相處的同事,也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這段往事。“唯獨有一次,我們準備陪着彭先生一起坐車,彭先生說:你們不用陪了,我們兩個随便聊聊。”

《為了愛情和物理》中提及一件類似的事。1982年,Cecile随美國科學代表團訪問了中國,又見到了彭桓武。彭桓武謝絕了派來接送他們的車子,和Cecile一起步行了一段。Cecile後來回憶,兩人走路時,他隻是告訴她:“我很高興你還穿着舒适的鞋子。”

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其實彭先生有很多不回國的理由:他在西方有很高的學術地位、有常人眼裡的大好前程,甚至有浪漫的異國愛情。但這麼多‘理由’,都沒能阻擋他回國的步伐。這種情懷,怎能不是刻骨銘心的呢?”孫昌璞為此感慨不已。

“我們現在都在讨論科學家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就是科學精神加上愛國主義。毫無疑問,彭先生的故事是對科學家精神最好的诠釋!”

來源: 《中國科學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