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運用中,姓名多寫作簡體行書。由于草書的快速簡潔,許多人也樂于用草書簽字。在某些特殊場合,使用繁體行書則更具文化傳承的氣息。因此,本文就一些姓氏的簡體、繁體及草書常規寫法并列呈現,供大家參考。
馬
簡體常規 簡化字“馬”僅三筆,首筆橫短折長,次筆豎折折鈎應寫出筆畫的韌性和彈力,彎而有力,不能像印刷體那樣橫平豎直,顯得生硬。末筆橫均勻居于半包圍空間。全字應有動感,精神飽滿。
馬 簡體行書
繁體溯源 繁體“馬”兩豎畫間隔小,成平行狀。橫畫以短筆為主,正斜不同,各具情态。豎折折鈎可折筆圓筆相結合,張力滿滿。末四點可适當省簡。全字采用行書常用的勾挑、連帶、省簡、圓轉等技巧完成之。
馬 繁體行書
草書拓展 “馬”的草書借提與按的有效控制,左萦右繞,一筆完成。書寫時,适當嵌入直筆,使結體不軟。通過輕重緩急的控筆技巧,予以有效提按,完成高質量線條。
馬 草書
馮
簡體常規 “馮”可參照“馬”的寫法。兩點水恰好居中,高低恰當,與“馬”旁稍有距離。黑線條與白空間和諧相配,筆畫與筆畫首尾呼應,相映成趣。
馮 簡體行書
繁體溯源 書寫繁體“馮”時,注意控筆,有輕有重,提按有度,保證線條質量。把握各種點的書寫要領,寫出層次感。以牽絲連接兩偏旁,以連帶連接“馬”之橫畫,筆畫間互依互存,彰顯行書之美。
馮 繁體行書
胡
簡體常規 左上“十”橫畫可拓,豎畫稍斂。左下“口”以倒三角形形态呈現,并上挑迎讓右旁。“月”稍瘦為佳,筆畫硬朗。全字體态靈活,舒展不僵。
胡 簡體行書
草書拓展 右旁“月”以草書符号代替。筆畫圍成的三個小镂空宜小不宜大,大則松散。全字左靜右動,左密右疏。流暢用筆,一氣呵成。
胡 草書
秦
簡體常規 橫畫收縮,突出撇捺。上密下疏,對比明顯。圍繞重心線布置筆畫,結體端正。全字運用了疏密、伸縮、呼應、對比等鋼筆字技巧。
秦 簡體行書
草書拓展 上三橫不同,以長短、正斜等角度區别之;其他撇畫之間、豎畫之間均應寫出不同。上取斜勢,下取正勢,雖結體改變,但全字重心仍穩。
秦 草書
焦
簡體常規 偏旁之間留有餘地,不可太擠。把握豎畫之剛毅、橫畫之變化和點畫之活潑的特點,用豐富筆法完成各筆畫。筆畫雖多,但仍疏朗,緣于結構上的合理安排。
焦 簡體行書
草書拓展 草書“焦”借助提按之變化,寫出筆畫的粗細輕重。用筆簡約,常省去過渡筆畫,或合并筆畫,以求流暢之目的。
焦 草書
柳
簡體常規 三個豎畫等距落筆且相對平行,使結構均勻。三偏旁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高有低,形成參差對比。偏旁間不可寫滿,否則會擁擠壓抑之感。
柳 簡體行書
草書拓展 “卯”通過改變筆順,一筆流暢完成。筆畫有直有彎,有斂有縱,有提有按;結體有正有斜,有高有低,有收有放,對比鮮明。
柳 草書
梁
簡體常規 行書之點,似群星璀璨,各具情态;行書之橫,平衡左右,兼顧上下;行書之豎,頂梁之柱,支撐全字;行書撇捺,變化多端,異彩紛呈。“梁”忠實踐行了這些筆畫特性。
梁 簡體行書
草書拓展 左上“氵”省簡為兩點,右上“刅”以草書符号代之,字下“木”撇捺以兩點代之。通過這些方法,使多筆畫字變得相當簡約。從“梁”可見草書的一些瘦身方法。
梁 草書
羅
簡體常規 上部“罒”,通過中間點畫的分割,結構顯得均勻。“夕”首撇應從重心線落筆,使其穩固支撐上部。兩撇大緻平行,稍斜為佳。太陡則僵硬,太斜則欲傾。總之,斜中取正是羅的結體要領。
羅 簡體行書
繁體溯源 “罒”旁以上開下收的倒梯形體态為佳,下部“維”筆畫雖多,但不能蕪雜擁擠。其左左兩旁均取收勢,以短筆居多,而中間“亻”有所伸展,用以支撐上部,平衡全字。
羅 繁體行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