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賦、比、興?其作用如何?
賦、比、興,是指詩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是直接叙述、描寫或抒情。比是比喻、比拟,一般以具體的事物,比方抽象的事物。興是即物起興,即從别的事物寫起,引到所要寫的對象。賦、比、興三者雖各有特點,但又是相輔相成的。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具體、形象,比興為優。賦多易陷于平闆,比興多易流于晦澀,故三者多結合起來用。施肩吾的《夜笛詞》:"皎潔西樓月未斜,笛聲寥亮入東家。卻令燈下裁衣婦,誤剪同心一半花。"此詩用賦的手法,言東家婦聞笛而生懷念遠戍之情,遂誤剪同心之花,亦能設想甚工,别開生面。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動人佳句;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有"孤帆遠影碧空盡"極為含蕃之句;曹松《已亥歲》一詩中,有"一将功成萬骨枯"的警句。可見用賦的手法寫詩時,要用形象化的語言,含義深遠的句子,或誇張,或拟人,或設問,或點睛,以抒發真摯的感情,才不緻流于平庸。照朱熹的說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在絕句中,這樣的表現手法比較少見。如按南朝劉勰所說"比顯而興隐"那比就是明喻,興就是暗喻了。這樣,比興難以區分,隻好合在一起說了我們在作詩時,要特别注意比興手法的運用,為它是形象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詩人依靠着它,能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能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能把陌生的東西,變成人們熟悉的東西;能創造優美的意境,産生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如韓愈的《盆池》:"老翁真個似童兒,汲井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鳴到曉,恰如方口釣魚時。"此詩兩用比喻而形象益彰。韋承慶的《南行别弟》:"澹澹長江水,悠悠遠客情。落花相與恨,到地一無聲。"這是詩人作于貶谪途中。詩葉用"澹澹長江水",比喻抽象的深遠的與親人的離情別緒;用花落無聲,比拟遷客之吞聲飲悵,耐人尋味。
【注】作為一種文體的賦,如曹植的洛神賦》、王粲的《登樓賦》等,包含比興在内,與寫作手法之一的賦又不同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