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39歲胃癌早期

39歲胃癌早期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15:18:35

來源:楚天都市報

“醫生,我會複發轉移嗎?幫幫我,我想活下去!”如果時光還能倒流,38歲的高靜一定會改掉生活中的壞習慣,哪怕早一些到醫院檢查,結果或許也與如今不同。

走進杭州市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科主任、吳山國醫館館長丁紀元的專家門診時,這位已經手術切除了全胃,懷揣一紙胃印戒細胞癌晚期診斷的年輕媽媽懊悔不已。上周,她開始了第一次術後輔助化療與中醫中藥治療,接下來的日子,将迎來諸多考驗。未來還能走多遠,尚是未知數。

偶然一次黑便竟查出胃癌晚期

高靜是一位單親媽媽,身材瘦瘦高高,平時從事家具銷售工作。

“我在展廳工作,忙起來一日三餐不定時,大多時候我都吃泡面或者點外賣。”以前,高靜時不時會胃痛,但她覺得自己年輕,從沒去醫院做過檢查。直到2個月前一次上廁所,高靜發現自己大便發黑,這才有些害怕,到家附近一家醫院做了胃鏡。

“拿到結果時,簡直是晴天霹靂,醫生說我得了胃癌。”随之而來的是一場大手術,高靜的胃被全部切除,病理結果顯示,她患上的是高度惡性的胃印戒細胞癌,且已是晚期,切除的54顆淋巴結中,已有42顆轉移。

這是胃癌中的“惡魔”,患者的生存期也顯得撲朔迷離。術後需要進行輔助治療,高靜來到市腫瘤醫院,丁紀元主任為她制定術後放化療結合中醫中藥的綜合治療方案。

失去了整個胃的高靜,日常需要少吃多餐,還因為術後出現了左腿深靜脈血栓,在市一醫院做了取栓手術,這讓她的情緒更加焦慮。

“我沒有癌症家族史,更沒有感染幽門螺杆菌,為什麼偏偏患上這樣的毛病?”每次丁紀元主任團隊來查房,高靜便忍不住問。

39歲胃癌早期(38歲媽媽查出胃癌晚期)1

飲食高鹽高脂、劣質口紅、情緒焦慮等

可能都是誘因

這麼年輕,為什麼會患上惡性程度這麼高的腫瘤?這個問題,市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科一病區的醫護們也在探讨。

“平時,患者多是高鹽、高脂飲食,水果、新鮮蔬菜吃得少;其次,她常塗劣質口紅,加上情緒比較焦慮,這些都可能是誘發癌症的原因。”根據高靜的口述,市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科一病區吳貞主治醫師有些扼腕,如果高靜早一點去檢查,做個胃鏡,甚至就做個大便隐血試驗,說不定就能早些發現胃癌。

在所有胃癌中,胃印戒細胞癌是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約占胃癌的9.9%,具有侵襲力強,病程進展快的特點。一旦确診,可能較快複發,出現轉移。醫學界曾做過統計,胃印戒細胞癌多發于中青年,特别是青年女性。

“這種癌症因其細胞外形酷似一枚戒指而得名,有時候胃鏡都難以發現。它在胃黏膜下層悄悄浸潤,可能胃部表面隻有一點點糜爛,底下卻已是晚期了。”吳貞醫生說,它會使整個胃壁發生硬化而呈皮革樣改變,使胃變小,變硬,無法收縮,病程進展極快。一旦發展到了“皮革胃”階段,便是胃癌中、晚期了。“我們醫院曾接診過一位30多歲的胃印戒細胞癌患者,手術後僅過一兩個月便複發,癌細胞轉移到肝髒,很快去世了。”

癌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可表現為消化不良,如腹痛腹脹、食欲不振、反酸嗳氣、惡心嘔吐、排氣增多、大便異常等,一定要及時就醫。通過早發現,早治療,提高腫瘤生存率。

服用保健品防癌,不如多吃新鮮蔬果

市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科病房裡,住着不少惡性腫瘤患者。每周二、三上午,丁紀元主任坐診吳山國醫館,也要為上百位腫瘤患者看病。

“如今,癌症有年輕化、低齡化趨勢。許多人不太重視體檢,久坐、熬夜,吃着外賣,對身體非常不利。加上工作和生活壓力大,情緒焦慮、抑郁,或是有癌症家族史,癌症的易感性也大大增加。”丁紀元主任常提醒身邊人,身體不适一定要及時檢查,千萬别抱着僥幸心理熬一熬。

他遇到過一位22歲的女孩,結婚懷孕後感覺胸悶氣急,沒有及時就醫,待病情嚴重時才查出肺癌晚期,很快不治。

還有一位在日本打工的20多歲的男孩,因在國外沒有醫保,間斷性牙痛忍了兩三年沒就醫,最後發現是牙龈癌,手術切除了大半邊下颌骨。

但也有一位30歲的年輕患者偶然感覺胃不舒服,及時進行胃鏡檢查,幸運發現了早期胃印戒細胞癌,經過手術及化療,加上定期複查随訪,至今已安然生存三年。

胃癌和腸癌的發病高峰一般在50歲以後。從目前的發病情況來看,許多胃癌患者并沒有家族史,也并未感染幽門螺杆菌。丁紀元主任建議,40歲以上人群,最好能在體檢時加做胃鏡、腸鏡、肺部低劑量螺旋CT等自選項目,提前進行篩查。如果有家族史,建議提前5到10年進行防癌檢查。一旦發現異常,千萬别自行服用各種偏方,以免延誤病情。

“相比之下,盲目服用保健品防癌,不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對預防消化道腫瘤更好。”丁紀元主任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