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換塊地繼續耕

換塊地繼續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8 12:14:38

換塊地繼續耕?光明日報記者耿建擴 陳元秋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金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換塊地繼續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換塊地繼續耕(萬畝良田掌上耕)1

換塊地繼續耕

光明日報記者耿建擴 陳元秋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金立

25000畝的耕地有多大?相當于2334個标準足球場的面積。

54歲的楊俊山是一家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也是這些耕地的“大管家”。種地如養娃,可不是個輕松事!這年過半百的老漢如何擔得起?

帶着心中的疑問,記者來到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南魚口村南的農田裡,隻見蓊蓊郁郁的玉米植株猶如鋪天蓋地的“青紗帳”,喜人的長勢預示着秋糧豐收的希望。“這些玉米葉綠稈壯,看來收成要比去年好。”楊俊山笑着說,“走!帶你們去看看遙感農業無人機‘飛防’去。”

農田邊,無人機綠燈閃爍待飛,無人機操作手楊勇正在執行“飛防”玉米葉鏽病任務。他點開手機上的專用App,作業地塊快速生成坐标,然後按下啟動鍵。無人機騰空而起,褐色的液體呈霧狀均勻地噴灑向綠油油的葉面。“人工打藥1小時隻能打一兩畝地,合作社裡4架無人機每小時能打300多畝,拿着手機遙控指揮着就把活幹了!”楊俊山樂滋滋地向記者“炫耀”。

從2015年110畝農田起步,到成方連片托管耕地25000畝,從單一的種糧到提供産前、産中、産後全産業鍊服務,楊俊山越幹越起勁。“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我見證了國家農業的發展進步。”作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楊俊山打心眼兒裡自豪。

17歲那年,楊俊山離開農村。雖說改了行,但無論幹啥,他都時時關注着家鄉農業的變化。2015年,因城區改造,楊俊山的汽修廠需搬遷,他索性再一次改了行——回鄉當上了“種糧大戶”。在各級農業部門的支持下,敢拼敢幹的老楊迅速流轉土地、購買最先進的農機具、引進最先進的農耕技術。

此外,愛琢磨的老楊還以全程機械化為依托,以“保底給農戶收益、超産多家分紅”的方式實施整建制鄉村土地的生産托管,解決了種田收益低的問題。

機械化種糧路子越走越寬,在給鄉親帶來豐厚收益的同時,楊俊山也成了當地年營收千萬元的“種糧明星”。最讓楊俊山高興的是,2021年,他的農機合作社被河北省列為“無人農場”試點,就這樣,一個農民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工作團隊“牽了手”。立足在全省乃至全國構建具有引領作用的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田間作業無人化機械裝備與技術解決方案,趙春江院士團隊成員、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武廣偉博士帶領技術人員為老楊的農機具裝上了無人作業系統——通過加裝北鬥定位導航系統、自動轉向裝置、遠程遙控裝置等,實現示範田内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等田間作業的主要環節的“無人化作業”。

“好事”為啥能落在老楊頭上?當地分管“無人農場”建設的成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振峰說:“成安縣是國家糧食主産區,成方連片的土地為先進農機具的推廣提供了先天條件。楊俊山的農機合作社在當地最為專業。”

啥是“無人農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這樣概括,耕種管收生産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産過程實施全監控,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

去年麥收,楊俊山第一次看到了“無人農場”技術的神奇,宛如看科幻片。在專家的遙控指令下,智能收獲機自己找到了麥田入口,轟隆隆駛進麥田,放下割台,拔禾輪“吞”進麥秧“吐”出金燦燦的麥粒。收獲機糧倉快滿時,遙控指令運糧車發出“前來卸糧”的信号,運糧車自動前往接糧,完成交接工作,收獲機繼續收割,運糧車将糧卸至指定位置。

看着一台台無人機在農田“奔忙”,楊俊山對經營好托管的數萬畝土地更有信心了。他掰着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一系統的使用,已幫助合作社減少了60%的農機手用工量,每年可減少成本支出60餘萬元。”

武廣偉告訴記者,農機的“無人化”是智能農機裝備發展的新階段,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大趨勢,能夠降低勞動力投入成本60%以上,有效解決了農業勞動力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将顯著提高傳統農機作業效率50%以上。通過高精度的精準作業提升農機作業質量,土地利用率提高0.5%至1%,促進農業生産管理轉型升級,為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未來已來,藏糧于技。農業如何高質量發展?記者在楊俊山托管的數萬畝農田裡看到了新希望。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29日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