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蘭花,學名為唐菖蒲。并非蘭花。乃屬鸢尾科球根植物。劍蘭植株高80~170厘米,綠葉互生,排成兩列,球莖扁圓或卵圓形,具環狀節。葉6~9片,劍形。它與玫瑰,康乃馨和扶郎花被譽為“世界四大切花”。而劍蘭更赢得“切花之魁”的稱号,在國際花壇上一直走紅不已。其品種繁多,花色豔麗,花期長,花姿極富裝飾性。主要用于瓶插或制作花束、花藍。除作切花外,還适于盆栽、布置花壇等。
嶺南人因其葉似長劍而故名。它的盆栽不大美觀,但作為切花(即從植株上把它的花朵剪下專供瓶裡插養)卻非常豔麗。它與玫瑰,康乃馨和扶郎花被譽為“世界四大切花”。而劍蘭更赢得“切花之魁”的稱号,在國際花壇上一直走紅不已。
劍蘭植株高80~170厘米,綠葉互生,排成兩列,球莖扁圓或卵圓形,具環狀節。葉6~9片,劍形。花季自葉叢抽出,長達1米,呈穗狀花序,每枝開花十三四朵,每朵6瓣,上方的3瓣稍大,瓣邊有波狀褶紋,薄如綢絹,絢麗不凡,由下而上綻放,當盛開時有如一個個精美的喇叭。花色有胭紅、橙黃、純白、天藍、粉彩等。有些品種瓣内還布滿七彩的斑點,嬌嫩欲滴,婀娜多姿,恍如豆蔻初開,弱骨豐肌的少女,以其亭亭玉立、豔壓群芳的姿容,使許多愛花者為之如癡如醉。
劍蘭地下部分具球莖、須狀根和收縮根。球莖為休眠器官。春天栽種一粒母球,秋天可收得一個或若幹個2cm以上的新球莖。球莖扁圓形或卵圓形,球莖的外部包有4~6層褐色膜被,對球莖起保護作用,球莖上有芽眼3~6個,成直線排列,中間的為主芽,旁邊的為側芽。主芽、側芽均可形成新的植株,側芽形成的植株亦可抽穗開花。
球莖的底盤周圍布滿根原基,萌動後形成須根。當植株生長具3片葉時,在母球莖上開始形成新的球莖,在新球莖上又長出多條新根——收縮根。随着新球莖和收縮根的形成,母球與須狀根逐漸萎縮、幹枯,新的球莖長成後,在新球莖和收縮根之間着生仔球。由于種球大小和品種不同,仔球着生量也不一樣,大紅袍品種着生仔球可達50~70粒,而紫氣祥雲品種隻有4~8粒。仔球多數為卵圓形或桃形。
劍蘭花是典型的長日照植物,性喜陽光充足,土壤肥沃;喜涼爽的氣候條件,不耐寒、畏酷熱,以冬季溫暖、夏季涼爽的氣候最為适宜。要求肥沃、疏松、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長臨界低溫為3℃,4℃~5℃時,球莖即可萌動生長;生長适溫,白天為20℃~25℃,夜晚為10℃~15℃;一般球莖在5℃時即可萌芽,生長發育最佳溫度是白天20~25℃,夜間15℃。一年中隻要有4~5個月時間适宜生長的地區,均可栽培。
觀賞價值
其品種繁多,花色豔麗,花期長,花姿極富裝飾性。主要用于瓶插或制作花束、花藍。除作切花外,還适于盆栽、布置花壇等。
生态價值
生态價值又因其對氟化氫非常敏感,還可用作監測污染的指示植物。
劍蘭花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其葉片形狀與劍相似,而拉丁語中的劍是GLADIOUS。花朵順勢地長在長長莖幹的上端,原産地在地中海沿岸及南非。
早在17世紀初葉,劍蘭還野生于非洲好望角一帶時,隻有一些愛花如命的貴族太太所賞識,派人采回家居的花園栽培;1807年英國傳教士威廉·赫伯特在主教庭園内用11種野生劍蘭進行雜交,培育出3個花色漂亮的新品種。嗣後,逐步傳播到歐美各國。素有“百花王國”之稱的荷蘭,花商們優先把劍蘭推向市場,其總産量僅次于國花郁金香;由于劍蘭具有迷人的滋力,許多西方人士視之歡樂、喜慶、和睦的象征,每逢婚禮、宴會或名人互訪所獻的禮花都少不了它;尤其是美國許多家庭月嚴·天天都要用來擺設,1984年美國總統裡根在結束對中國的訪問,舉行答謝宴會時,美方特地從港、穗空運1100多枝新鮮的劍蘭到北京;借以增進宴會的熱烈氣氛。
中國是東方式插花流派的先行者。早在1599年明代袁宏道所著的《瓶史》已對插花的藝術美有過明确的論述:“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即稀疏之意),多不過二種三種,高低疏密,如畫苑布置方妙。”那時還未有劍蘭問世,但他這段說法對劍蘭插花也非常适合。據中外插花高手認為,劍蘭不論直插,斜插,長插,短插,都會表現風韻不凡,能夠從容地由自然美升華到藝術美。故有些專家稱贊它是插花領域裡的“萬能泰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