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府裡文化藝術村在哪裡

西府裡文化藝術村在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1 06:32:25

西府裡文化藝術村在哪裡(被藝術改變的村莊)1

從1995年開始,陸續有一批藝術家進入下苑,目前這個多元的自發性藝術村落,正在展示出一種“藝術生活”的弧度與強度,村子也提出了觀念更新的問題,渴望用藝術改變農村乃至整個社會對生活的态度和個體個性化追求的意義,而這,也可能是中國當代藝術另外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

西府裡文化藝術村在哪裡(被藝術改變的村莊)2

4月14日,下苑村,一面200米的圍牆上,藝術家和村民畫家共同完成了數十個不同故事内容。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

文丨新京報記者 劉旻

編輯丨胡傑

校對丨楊許麗

►本文6145字 閱讀10分鐘

4月16日,“下苑藝術生活季”開幕式在昌平區興壽鎮下苑村舉行。在沒做宣傳推廣的情況下,藝術季開幕當天,這個小小的村莊人流過千。

從1995年開始,陸續有一批藝術家進入下苑,那時候藝術家與鄉村的關系,更多是藝術家需要更大的創作和生活的空間。

之前,藝術家隻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進行藝術創作,來往對象基本上也是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2018年6月,下苑藝術生活節正式開啟,藝術家與村民有了切實的互動。

超市、飯館、酒吧,村道硬化,電路擴容、寬帶安裝……除了硬件的改善,村民們的文化生活也在改善,借着“下苑藝術生活季”的東風,下苑村更大的藍圖正在期待成為現實。在下苑村,從最初的藝術家需要村莊,到現在藝術家和村莊相互交融,藝術走進鄉村的實踐正在上演。

藝術家進入村莊

下苑村,昌平區興壽鎮的一個不起眼的村莊,距離北京市區50公裡,上苑下苑這一帶在清朝時是皇帝的果園,下苑村出杏和柿子,上苑村出的是蘋果。最初,來到下苑一帶的藝術家多為尋找一個既便宜又好的創作環境和作品展示空間。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這塊地方的獨特山水吸引了藝術家汪建中在此建立工作室。

一年之後,中央美術學院老師王華祥也在下苑村建立了“飛地藝術坊”,做藝考培訓。随後,中央美術學院十幾個老師錢紹武、田世信、孫家缽、王少軍等先後在下苑村居住創作。

下苑村從一開始就是由一些已經功成名就的藝術家自發形成的藝術群落,這是它與其他藝術村落明顯的不同之處。2000年,著名雕塑家錢紹武題寫了“下苑藝術家村”。

對于最初的鄉村印象,田世信的夫人李夢虞曾畫過一批村景寫生,畫面裡,那時候沒有那麼多車,也沒有那麼多房子,村子邊沒有院牆,到處是雲霞般鋪陳的杏花以及新疆楊投下的濃蔭,鄉村空間大,走路都特痛快。

2002年,70後油畫家韓勇還在中央美院讀研究生的時候就來到下苑,如今已有20年。他記得剛來村裡的時候得到屋外打水,一個院子隻有一個水管,夏天可以随便用,冬天用的時候要先打開地上的閥門,再打開水龍頭。

都說城鄉生活差别大,但韓勇記得,下苑村大部分村民早就不種地也不養殖了,村裡隻有少量自留地,“我的房東在城裡上班,退休了也不願意回來”。但這裡也不同于城鄉接合部,人員的大量流動這裡沒有。這20年裡,參加藝考培訓的學生都走了,但他熟悉的藝術家大都還在,還有年輕的藝術家不斷進入。

西府裡文化藝術村在哪裡(被藝術改變的村莊)3

在建的下苑藝術文化廣場,在安裝的雕塑是青年藝術家劉天的景觀雕塑作品《走進水果内部》。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

藝術家和村民

“做雕塑容易打擾到鄰居”,85後的解雨凝和雕塑家丈夫郭東來一直想找一塊和城市不一樣的地兒。2018年,解雨凝開始打理老師——中央美院教授王少軍的工作室。作為進村很晚的藝術家,解雨凝發現央美體系在下苑村的傳承已經到了第四代人,被藝術熏陶的村民也有三代人了。

“剛開始彼此都挺生澀的,慢慢地就挺融洽,讓我們覺得還是挺安穩的。”解雨凝說,藝術家和村民能在一起生活,大家各守一片天地。畢竟這裡的城鄉生活已經很接近,村民們開始追求一些精神的提高,藝術家們有回歸田園的心,其實兩者是個相互的存在。

來到村裡以後,解雨凝的很多作品都畫的是周圍的事,流浪貓,杏樹杏花,她把這些用釉上彩裝飾到器具上,取名叫“杏福”,籌劃着下一步在下苑的藝術生活季上推出藝術衍生品。

郭東來經常會在村莊裡撿有造型感的樹杈,然後把這些運用到雕塑中。撿得多了,做木雕的村民陳德明就會特意把自己院子裡修剪下來的樹枝給郭東來留着,告訴他,“我這用不上的材料給你留着,你用不上的也給我留着”。

陳德明曾經到雕塑家田世信的院子裡做木匠活,通過“偷師”和點撥,現在也搞起了木雕、根雕。

摩擦和矛盾當然也會有。比如工作室大門口的空地被堆上村民收來的垃圾廢品;車停在村民家的牆下,也有可能在沒溝通好的情況下被村民塗上油漆。藝術家們不太願意用錢解決問題,因為滿足了一家,可能還會有其他人來繼續“索賠”,沒個頭。

郭東來覺得應該以一種平靜的心态對待鄰裡之間的問題,畢竟這個村莊是村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我們進入到了他們生活的空間,肯定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更何況,遇到下水道維修什麼的急事,一求救,還是村裡的大叔大爺快速地就幫着解決了。

藝術家們的到來為村莊帶來了明顯的改變。二十多年來,杏花、樹林少了,民居、小院、公共空間多了,甚至停車都成了問題。在村裡轉轉,能看到一些村民正在政策規定的範圍内翻新房屋,用來出租給藝術家們。

在下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志廣看來,藝術家的到來讓村裡得到了實惠,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房租、就業,都在穩步往上提,80%以上的村民都有租房收入。

藝術家來了,也讓老人小孩見了世面,像畫畫、做雕塑,看着都不再新鮮。雕塑家鄭玉奎定期教村裡的老年大學學員捏陶藝;村民王寶珠夫婦早早就拿起了畫筆,堅持畫畫十幾年,被人買走收藏的有幾十張;村裡的副書記陳永忠喜歡上了畫畫,村裡的孩子考藝術院校的也大有人在。

在下苑居住的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家缽覺得,藝術家需要村莊,但相當長一段時間,藝術家對村子貢獻不夠,藝術生活與社會的交流渠道還是單一、淺層。

西府裡文化藝術村在哪裡(被藝術改變的村莊)4

3月27日,駐村藝術家鄭志岩在居民家外牆上做牆繪。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

藝術能否賦能鄉村?

下苑村有村民150多戶,不到500人,年輕人、中年人多數都進城了,剩下的多是老年人,最年輕的也得50多歲。但是今天的下苑村已經打下了“藝術家村”的強烈烙印,長住在這裡的藝術家已有八十多戶。

而以下苑村為中心輻射周邊,總共有兩百多位藝術家生活在這片區域。

在解雨凝看來,“下苑不是藝術家社交村,而是藝術家生活的地方,不管是老一代,還是中青年,大家都是很安靜地在工作室裡做東西,不是做買賣”。

解雨凝說,下苑是一個工作的世界,會有一種不同于美術館的現場感。你看到的不僅是藝術的成果,還有創作的過程和創作的環境。但如果你隻是個普通遊客,初到下苑村的感受就是既看不到村民,也見不到藝術家和他的工作室。

2016年到2017年,住在下苑村的藝術家申建軍(網名黑子)在他的空間裡面一口氣做了10多個展覽,這一下就把整個村的藝術家拉到一塊,通過這種公共展示的活動,藝術家和下苑村這個小社會開始走上一種互動的關系。

2020年1月,一部記錄下苑藝術鄉村的視頻日志《來吧,下苑村》問世,主創之一是位從巴黎回國的90後姑娘孫藝鳴,她力圖用最真實、最平淡、近乎于新浪潮風格的鏡頭語言,來記錄下苑村的所有藝術家、藝術從業者和村民的生活,以及如何讓藝術真正改變鄉村。孫藝鳴一個人連拍帶編做出了90集,但因為資金的原因,目前隻播出了20集。

視頻日志提及了“藝術賦能鄉村”是文化和農村兩大領域共同關注的課題,如果藝術家不住在農村,就無法對鄉村社會、經濟及環境做深入了解和改變;但住進鄉村,藝術家要面臨美學差異、人際關系、房租高企等各種問題,使得“藝術鄉村”難以長期持續。

西府裡文化藝術村在哪裡(被藝術改變的村莊)5

4月14日,下苑藝術文化廣場的一個景觀雕塑前,綠化工作人員在為種樹種草做準備。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

相互需要

藝術與鄉村的共同振興,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馮志廣說,下苑村1.2平方公裡,除了文化資源,沒其他産業,村民的收入來源就三種:去城裡打工、房租、村裡少量公益崗位。從最早租一個院子一年1800元到現在六七萬,房租是下苑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目前村人均年收入2萬-3萬元。而下苑村老齡化嚴重,給村裡送産業,給村民增加技能都不現實。

馮志廣想到了村裡的藝術家,坦白地說,就是怎麼讓藝術家帶領村民掙錢。

老臘與馮志廣的想法不謀而合。老臘原名趙峰,藝術活動策展人,在下苑住了15年。老臘說,他從藝術的社會屬性這個角度思考同樣的問題,“最早是藝術家需要村莊,現在是藝術家和村莊相互需要”。

下苑村現在有1家餐飲、1家酒吧。但這都是藝術家自己開的,“老百姓發現流量和我沒啥關系,人家是來消費展覽、藝術的,矛盾就出現了。”老臘說,老百姓很現實,就認掙到錢的結果。如何使藝術與鄉村之間建立真正的關聯,該做哪些實踐與行動?成了馮志廣和老臘想要共同去解決的目标。

經過與藝術家們的溝通協商,馮志廣決定把藝術文化市場作為村裡未來的發展主線,打造以藝術文化為主題的區域性市場銷售平台,把發展精品民宿、藝術衍生品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第一步。

有了這個想法,馮志廣開始着手下苑村發展規劃,藝術家做藝術活動、藝術體驗來引流,同時開發藝術衍生品;村莊來做服務,民宿、餐飲還有其他服務(綠化、保安、保潔等)。

通過黨支部、村委會、村民代表民主決策,下苑村成立了全體村民所有的北京下苑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組織挖掘村莊資源。這是一家有限責任公司,獨資法人為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下苑股份經濟合作社。

2020年,由北京下苑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駐村藝術家個人、村民個體共同出資組建的北京下苑侃譜文化旅遊項目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侃譜公司)成立,負責挖掘優質藝術家資源,給鄉村賦能。

馮志廣說,這樣的機制,産權關系明晰,責權明晰,可以有效防止集體資産流失或私營企業被吞噬。合作中,下苑村人不會因為藝術家掙錢了就趕走他們自己來做,藝術家也沒有憑什麼靠我的無形資産掙了錢要分給當地人的想法。

按照規劃,村集體公司要發展民宿,但讓老百姓整院騰空,再去外租房的做法并不好。有了别村的經驗教訓,馮志廣号召村民把自家閑置的房間拿出來,和村公司合作,不會讓村民失家,同時閑置房間還可以掙錢,而且一個房間一年的收入可能就是一個院落一年的租金,這是盤活老百姓閑置宅基地資産的一種新的方式。村裡有閑房的老年人也可以不用再伸手問子女要錢,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具體分配上,比如,村民拿出閑置房給村集體公司做民宿後,三分之二的收益歸村民,三分之一的收益是村集體收益。

西府裡文化藝術村在哪裡(被藝術改變的村莊)6

3月28日,下苑村,畫家萬紀元在工作室裡作創作巨幅油畫《牛市》。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

從藝術節到藝術季

從2018年開啟的下苑藝術生活節被認為是開啟藝術家和村民互動的一個抓手。

孫藝鳴也認為,下苑村未來藝術發展設想是在2018年下苑藝術生活節的舉辦後才逐漸顯現出來。

2018年6月,下苑藝術生活節正式開啟,主辦方是下苑村村委會。承辦方是侃譜空間、宋雨喆工作室、唐堯工作室等。從當時拍攝的視頻看,藝術家和村民們載歌載舞,一起繪畫,做雕塑,打非洲鼓,氣氛熱烈歡快。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雕塑家王少軍說,藝術真正深入到農村的民衆中,這不是在大城市裡做個展覽能達到的效果,也不是商業運作的結果,這是30年來文化浸潤到這塊土地上的一個效果。

根據昌平區創建文旅融合消費創新示範區的統籌安排,今年4月16日開始的“下苑藝術生活節”升級為“下苑藝術生活季”,持續三個月,并作為全區文旅消費季的分會場,主辦方是昌平區文化和旅遊局、昌平區興壽鎮政府,下苑村村委會是承辦單位。

馮志廣表示,2018年的下苑藝術節沒有工作室開放、沒有公共空間、也沒什麼消費,雖然挺有意義,把下苑的藝術家介紹了出去,但節一開完就散了,沒有真正把藝術改造鄉村表達出來。今年的藝術生活季将重點賦能老百姓的農副産品,“借助咱藝術家的一些好的理念提高它的附加值,将來的發展不單單是農業,咱們的基礎教育等,都能給咱們集體增收”。

藝術生活季的策劃人老臘表示,藝術家是招募邀請制,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闆塊和6月要上的藝術營地體驗項目,會相互穿插在一年4個季節或自然時間段中(每月或每周),内容主線可分為藝術文化内容和生活消費内容,每次活動可以選擇不同闆塊作為單體的主體内容,其他闆塊輔助,“像個百變魔方,更好玩了”。

4月16日“下苑藝術生活季”開幕式上,下苑村人頭攢動,村裡的孩子踩着輪滑順着新鋪絲滑的柏油路面滑行,村民則推着嬰兒車或是騎着單車圍觀節目,還有的在草地上伴着鼓點聲躺下曬太陽。

新鋪了草坪的下苑文化廣場上,伫立了一個巨大的鏡面球體雕塑。不遠處的樹林裡,擺上了孫家缽的《老子》、王少軍的《跨越昆侖》雕塑作品。

20多名藝術家和村民則共同創作了反映下苑生活的200多平米的牆繪。而上苑村藝術家鄭志岩的草莓、蘋果、兔子、貓、狗還畫上了村民家的牆面。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劉斌、昌平區副區長白琳參加了開幕式。興壽鎮黨委宣傳委員魏友文表示,鎮裡會對下苑村藝術家群體與村民的良性互動保持密切關注,借助藝術家群體的聚集優勢和影響力,鼓勵下苑村邀請藝術家群體融入到村莊規劃、文創旅遊、鄉村文明建設等,實現農村産業結構升級、農民精神風貌提升,并帶動當地老百姓實現增收緻富。

西府裡文化藝術村在哪裡(被藝術改變的村莊)7

3月22日,下苑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馮志廣在村裡了解藝術季牆繪的進度。新京報記者 陳傑 攝

奔頭

據“下苑藝術生活季”的活動執行公司、北京下苑侃譜文化旅遊項目開發有限公司的統計,下苑藝術生活季開幕當天,藝術生活市集的60個攤位6個小時賣出手作瓷器、版畫等各類藝術消費品和藝術生活超市的草莓等農産品,近30萬元。而尴尬的是,雖然攤位免費,這些攤位大多是本村和周邊駐村藝術家或是鄰近村的村民們擺的,下苑村村民的參與度不高。

下苑村藝術生活季開幕後,馮志廣感覺,這讓一些村民受到了刺激。一個例子是,第二天就有一些村民找到他,問能不能由村委會組織村民去藝術生活季的現場做買賣,賣包子、煎餅、野菜。“村民們自己拉不下臉來做買賣,需要村委會帶頭”。還有就是村民們覺得,“(藝術生活季)一個星期一次或者一個月一次,咱們就能把買賣長期做起來”。

馮志廣說,下苑是個自然村莊,沒被商業沖擊過,但這次肯定受沖擊了,不管是村幹部還是村民。

他覺得村民給村委會提要求是好事,這表明了大夥不像之前那樣隻想躺着掙房租,以前村民們覺得一個節下來,房租至少要漲20%,而現在是急于介入村莊的發展與未來。

馮志廣打算過段時間做個嘗試,“以村集體公司名義投資1萬元就蒸包子,如果在藝術季上掙着了,掙到的全都分給大家,哪怕每人分到一二百,讓老百姓看到做包子都賺錢,這樣做起來村民就能看到現實的發展方向”。

馮志廣說,接下來,村集體公司計劃建餐飲部、環保部、民宿部、維修部、服務公司等,“要讓大家知道不光租房能掙錢,做民宿做餐飲做其他服務也能掙錢”,馮志廣說,“就以蒸包子的事來撼動下苑村老百姓認同今後我們投資做事,建藝術區,建美術館,下苑村可以真正做成北京市文化藝術消費村。”

馮志廣說,“隻有藝術生活季今年賺了,分到錢了,其他的比如民宿項目,大家才會加入,才能明白隻有合作才能做大。但這個時候村集體公司就得篩選了,你家的房間合不合适,你家的衛生幹不幹淨,增加了門檻這個模式才能真正推廣起來”。

“接下來,下苑是有這個條件做博物館群或藝術館群的,隻要條件允許就有奔頭,我就可以解決有影響力的藝術家留在我這兒。”

昌平區文化旅遊局副局長胡南告訴記者,區文旅局鼓勵農民和藝術家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實現村域規範特色發展,以文旅産業賦能鄉村振興将成為下苑村發展的必由之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